穿越意識,回到未來

2022-06-14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穿越意識,回到未來

《洞》,仇曉飛,亞麻布油畫,2021

2022年2月,「ON | OFF 2021:回到未來」在順德和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緣起於2013年在尤倫斯當代 藝術中心展出的「ON | OFF:中國年輕藝術家的觀念與實踐」,呈現了2008年遭受全球金融危機衝擊後, 中國當代藝術界崛起的年輕一代藝術家群像。本次展覽題目「回到未來」出自20世紀80年代好萊塢科幻 的同名電影,影片主人公駕駛時空穿梭機重返過去,重新排演決定家庭命運事件的發展走向。策展人在 這次展覽中,以27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43件/組作品,重新審視「ON | OFF」這一主題近年來的延續與發 展,試圖完成及延續那個展覽未竟的敘事。

> 《礫石諒解了大海第14號》,蔣鵬奕,攝影,2020

展覽分為「時間姿容」「回憶空間」與「多重回響」 三個單元。「時間姿容」單元作為展事的開端,展 示了不同的藝術家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描述抽象的 「時 間」,以 及 如 何處 理 生命 的 經 驗與記憶。藝 術家陳 維 是 參加了兩屆「ON|OFF」展 覽的12 位藝術家之一,參展作品《在浪里#4》和《在浪里 #5》是「俱樂部」系列裡的一組攝影組品,恰巧也 創作於2013年。《在浪里》如同一出色彩斑斕的 默 劇,與另一 件作品《故障(今晚你去哪兒)》被 共同展示在用廉價PVC材料所構建的臨時性空 間裡,在流行文化 和消費主 義狂 歡 過 後,人們在 這個煙霧瀰漫的夜間俱樂部中表現出來的巨大失 落感,呈現了人類內心與所處世界的關係本質。於 吉的作品《流 動的盛宴》主體由龐大而扭曲的螺 紋鋼構成,這些材料是藝術家從工地現場搜集而 來,經過相互的穿插、扭曲、攪拌,形成了一個巨 大的球體,劇場和表演 是于吉所關注的領域,這件雕塑作品帶著即興表演的內涵,以一種時間性 的累積,展示了它們如何共同存在,指向人類自身 的處境。藝術家苗穎的作品《樣板3號》是一個似 乎隨處可見的普通木質屏風,這種被後現代物質主義塑造出來的樣式,在美術館空間內給觀眾帶來了真實的生活感,幽默地討論了人類日常生活 是如何被主流技術和當代意識所影響的。王郁洋 則以大型新媒體裝置作品《人造月2》來展示自己對世界的思考,只見一個懸浮在半空中、由多個螢幕組成的直徑高達4米的巨大月球,極具統治性地 占領了觀者的視線,每一塊亮起白光的螢幕都發 著肉眼看不見的頻閃,旋轉中的偏光片有選擇性地讓某個方向振動的光線通過,從而將頻閃中不 同波長的光「顯影」出來,形成一個色彩斑斕的球體,重新製造著時間秩序。

> 展覽現場

在孫冬冬看來,回憶是一種從當下出發的重構行為,在第二單元「回憶空間」的入口,李然的劇場裝置作品《無題:未來戲—— 你說什麼是什麼》 由留言條、燈飾、堆砌的樹葉、紙團、百葉窗簾、 床墊 等 等現成物組成,藝術家如導演一 般,在暗處影響觀眾的走向和觀感,引導觀者自然地代入到日常生活之中進行回憶與思考。劉雨佳展出了其近幾年在邊疆地區遊牧式拍攝的作品《尋寶》,在她看來,創作就像一個尋寶的過程,藝術家如同考古學家一般展開遠征、往返 旅行與發掘,搜索的歷史和記憶線索越多,製造的寓言也越豐滿。腳手架所搭建的空間為張如怡的作品 《浸泡景觀》構架了抽象的結構輪廓,作品以魚缸作為視覺載體,由仙人掌和工業鋼筋纏繞在一起的混凝土雕塑則沉於水底,像廢棄的現代化石一 般,體現了個體與周遭的相互作用關 系。王 拓 的影像聲音 裝 置《痴迷錄》,以 建築 的空間結 構 指代人類難以被認清的潛意識結構,作品源於藝 術家對一宗真實存在、尚未破解的迷離失蹤案的 關注,在 這個 經 過 排演的現 場中,觀 眾將被引領 至一個混合著可見的現實和不可見的意識的中 間地帶。陶輝的《南方戲劇史A幕》是藝術家在台北參與駐 地 的成 果,他虛 構了一 位寫作者「冷水花」和她的著作《南方戲劇史》,展廳空間裡虛虛 實實地演繹著這個杜撰的劇本,而書桌上的裝置 《寫字機械臂》模仿著手寫字體,卻如同鬼 魂般繼續著寫作。

> 展覽現場

「多重回響」單元在 對過去和當下的回顧與反思中,尋找著應對的方法。梁碩的作品《輞川復》是 一幅長達12米的紙上水墨設色手卷,這件作品結 > 展覽現場 > 展覽現場合了身體經驗、山居常識、詩歌、歷史、民間傳 說 等 等綜合 認 知,是藝術家在 兩年內往 返考察、駐地、研究輞川的階段性工作成果,在這個再認識的過程中,藝術家提出了對「現代 性」的具體反 思和探討。作為整個展覽最年輕的藝術家,高露 迪在畫面結 構和色彩關係中,以輕鬆、戲謔 的方 式微 妙拿捏著現代人最顯現的社會徵候,《我的五官》是藝術家在審視著一個敷著面膜的自己, 而《Good》則是一個舉著點贊手勢,看不出真實 情緒的Emoji。馬秋莎在《沃德蘭》系列中,將水 泥板材摔碎,再用不同色調的絲襪把碎片包裹起 來,再 拼合成一 幅 作品,藝 術家身 體 的私密 性、 貼身物品所 包含歷史記憶與溫度、絲襪所象徵的 不同代際對女性身體的認知,都交織在這個作品 中。李燎的作品《軟弱性》與藝術家自身的家庭生 活密切相關,他在美術館內將妻子生氣時用肥 皂 擲牆發泄的方式轉化為一件具有互動性意義的作品,展覽在落地窗旁設置了一面鋁板的牆,地上有 不同顏色的老牌肥皂,路過觀眾可以走進指定區域,把那些肥皂丟向牆上的鋁板,隨意發泄。行為 藝術家童文敏在本次展覽中的《重慶雜草》並不 關乎身體與行為,而是以類似博物學的方式考察 了重慶隨處可見的雜生野植,藝術家經過仔細的 鑑定、辨認後,將其繪製在陶泥上,經過1300度 的燒制後變成易碎且不可降解的陶板,藝術家以不可逆轉的方式,為每一棵雜草樹立了持久卻也 脆弱的紀念碑。 在 展覽的尾聲處,蔣鵬奕的作品《礫石諒解了大 海第14號》帶來了浩渺的時間感和宇宙感,這 正 是展覽有意思的地方:走進日常,從中升華至宇宙 意識,又回到日常。(編輯:彌生)

文 Article > 陳穎 Chen Ying

圖 Pictures > 和美術館 He Art Musue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16efb54ca27e34651fb73625e84ab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