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敦煌的幾種方式

2023-05-08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打開敦煌的幾種方式

策劃 Planner / 本刊編輯部

執行 Pictures / 鄒羽涵 Zou Yuhan

文 Article / 鄒羽涵 Zou Yuhan

圖 Pictures / 各藝術家 The Artise

「敦,大也;煌,盛也。」千年來,這座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邊陲小城,隨著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亞和中亞文化交融相會,敦煌從一片小小沙洲逐漸發展成為世界四大古文明匯流中心,成為古代絲綢之路上最為耀眼的一顆西北明珠。從兩關遺蹟到千佛靈岩,從危峰東峙到沙嶺晴鳴,從敦煌璀璨的文化藝術遺產到敦煌學走向世界,敦煌不僅豐富了我們對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的理解,更為中國現當代藝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開啟了全新的一片天地。現如今,在敦煌歷史文化與敦煌學的滋養下,當代中國藝術家們也為敦煌優秀歷史文化與藝術的傳承、活化與創新帶來全新的思維視角。

「殊妙琵琶舞,見念嘆千年。」從敦煌出發,來到深圳,當古老遇見現代,會擦出怎樣的火花?3月22日,第五屆「朝聖敦 煌」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在深圳市福田區舉辦,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玲參加開幕式。展覽中,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用繪畫創作訴說著自己與敦煌的故事,表達對敦煌這一藝術聖地的敬意。我們也從中看到,當代中國藝術家們基於自我感悟,以己身筆觸,重新打開敦 煌、再創敦 煌,以 此形成一種獨 具當代中國美學精神的全新表達。

>」絲路花雨·敦煌夢「,作者:李璨穎

本屆展覽共入選171件優秀作品,包括國畫89件、油畫82件。從作品題材上看,既有民族文化復興,也有當代全新創造;既有青山綠水的自然,也有車水馬龍的都市;既有熱 火朝天的建設,也有安居樂 業的生活;既有 現實人文關 懷,也有美 好 未 來 憧憬。從藝術形式 來看,中國畫部分以 具有寫實元素的工筆或兼工帶寫之作,體現了對傳 統 繪畫,特別是寫意傳 統的發揚。油畫部分則主要體現了對中西兩種不同淵源的藝術和美學傳統的繼承、融合與創新。

「展覽一方面強調了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弘揚,另一方面也鼓勵著面向現實和未來的藝術創新與突破。觀眾既可以在展覽中看到繼承和深化古典藝術及美學傳統的高雅,也能看到通過現代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對經典的轉換和再創造,還能看到那些聚焦於當代和藝術本體的新精神、新情感和新觀念表達。」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朝聖敦煌」展覽複評專家陳湘波如是說。

不管在什麼樣的年齡,人們都喜歡聽故事。而豐富的「故事性」,是敦煌壁畫中最為直觀的藝術表達。其中的故事生動形象富有哲理,蘊含著西北地區的獨特風貌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生機與活力。「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畫面,會十分有趣、吸引人,這也是我在創作中一以貫之的理念。」藝術家陶宣岑如是說。

>「絲路之旅」,作者:陶宣岑

在陶宣岑心中,敦煌故事是怎樣的?「一則有趣的故事,需要為其賦予一位核心的人物形象與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陶宣岑說。在作品「絲綢之旅」中,她通過敦煌壁畫的手法,以「S」型構圖還原了絲綢之路。在這條古老商道上,一位身騎駿馬的商人為故事主角,他從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出發,穿過陝西,經過甘肅、新疆,直至月氏,一路上風光無限,趣事不斷。「畫面構成其實有點像我們小時候玩的多人策略圖版遊戲『大富翁』,商人在這條古道上前行,一步一景。」陶宣岑說。

「故事性 還體 現在 對人物形 象 的 細節 刻畫上。」陶宣岑說。細 觀「絲 綢之旅」,我們不難發現,畫面中的人物形象眾多,有留著金色絡腮鬍須,腳踩黑色尖頭長靴,多穿紅藍條紋外衣的外國商人;有頭戴氈帽,身穿圓領窄袖袍,騎著駿馬,隨行們趕著滿載貨物的駱駝的西域商隊;有載歌載舞、舞姿優美的舞伎;還有身姿矯健、來回騰躍、動作驚險的雜耍藝人······豐富多彩的人物齊聚於「絲綢之旅」,讓這條古代商道煥發出勃勃生機。

「儘管我對敦煌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可遺憾的是,我至今都還沒有機會去一次敦煌。」陶宣岑表示,因為沒有親身體驗過敦煌的壯美與震撼,在創作過程中,怎樣使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呈現與歷史契合度高、關聯性強是她面臨的一大難題。「『絲路之旅』的畫面內容主要源於我的想像,但創作這種具有歷史性的作品絕不能只靠想像,還是得去尋找參照,了解那個時期真實的人物樣貌。於是我經常跑去南京博物院了解那個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也曾到西安去看漢唐雕塑、陶俑等。」

>「千年瑰寶映寰塵」,作者:謝強

追尋敦煌歷史足跡成功幫助陶宣岑打開了創作思路。「每個朝代繪畫的風格和其中的人物造型不一樣,體現在那個時期的敦煌壁畫中也不一樣。比如南北朝時期講究『曹衣出水』,唐代講究『吳帶當風』,對應到那個時期的敦煌壁畫也是如此。這些不同時期的繪畫風格在敦煌壁畫中一起出現,體現出了既融合又獨立的特徵,非常有意思。於是,我也將每個朝代典型的人物造型提取出來,經過自己的想像與藝術加工共同融入到了『絲路之旅』中,才有了畫面中如此豐富的人物形象。」

傳統題材繪畫如何在現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在藝術家李璨穎看來,可以通過從傳統題材中提取關鍵性的符號元素,對其進行選擇性地臨摹,並利用線條、色彩或繪畫技巧進行形態上的再設計,賦予其當代性。

這種創作思路在作品「絲路花雨·敦煌夢」中可見一斑 。該作品畫面主要構成元素源於唐代時期的敦煌壁畫 ,包括祥雲、樹石、佛像、群山等。其中,在對樹石的繪畫表現上,李璨穎採用了不同於傳統中國畫中「勾」「皴」「擦」「染」「點」的繪畫筆法,而是採取了平面性的處理方式。「平面性的符號元素是讓作品具有當代性的一種最直觀的體現。平面化後的葉片排列整齊有序,其大小、色彩、疏密能夠形成更鮮明的對比,裝飾性強,極具形式美感,與整體畫風相契合。」李璨穎說。

>「聖韻」,作者:李寶蘭

符號元素的創新性表達不止於此。「受到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達利的作品『記憶的永恆』的影響,我將畫面中的佛像進行了扭曲處理,來向觀眾表現出敦煌藝術歷經千年,飽經滄桑的感覺,並以此元素作為畫面的視覺中心,突出『敦煌』這一主題。與此同時,我還將佛像元素的位置進行交錯排列,增強了畫面的視覺延展性。在色彩方面,佛像被處理為符合畫面主題的暖色調,保護了畫面的整體協調性。」李璨穎說。

「我始終相信作品反映著畫者的內心世界,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向大家傳遞出積極向上的感受,一如我的內心。」李璨穎說。在色彩表達上,李璨穎將青綠色與赭黃色定為了「絲路花雨·敦煌夢」的主色調,呈現出了明媚清新的氛圍。「這種色調的選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唐代敦煌壁畫的影響,早在唐代,敦煌壁畫便運用了強烈的色彩對比,在色彩的運用上十分豐富,使畫面顯得耀眼與明亮,展現出了唐代的輝煌與繁榮。」

在李璨穎看來,讓作品具有當代性,是時代賦予藝術家的使命。「敦煌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它是對過去藝術歷史和文化的最高概括,為藝術家或者學者提供著廣闊的思考空間。面向未來,我會繼續嘗試創作出更多以敦煌為題材的中國畫作品,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新敦煌藝術的表現形式。」

>「芒篙」,作者:楊韻

「2019年,我在安徽師範大學本科學習期間,就曾前往敦煌旅遊。出發前,我詳細了解了敦煌悠久的歷史,那些古老的歷史為敦煌覆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深深吸引著我。正是這次旅程讓我對敦煌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感,並想用自己所學專業將它的神秘與美麗記錄下來。」藝術家寧倩如是說。

大面積使用暗色調成為寧倩展現敦煌神秘之感的主要方式。在作品「我心歸處是敦煌」中,褐色與土黃色被大面鋪陳,畫面主要元素為寧倩在敦煌現場看到的石窟與樹木。「暗色調往往有一種冷峻感,使用這種色調也是為了突出敦煌的歷史感,仿佛可以讓人感受到敦煌歷經的千年風雨。」寧倩說。「作為一名年輕畫家,由於經驗不足,在創作初期尋找創作色調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寧倩說。暗色調包含的色彩眾多,到底什麼顏色才能更好展現敦煌的神秘?為解決這一問題,寧倩常常去圖書館翻閱資料,了解美術界的前輩是怎麼畫敦煌的。「在他們的作品中,褐色與黃色最常出現,所以這兩種顏色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我本次創作的主色調。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也有根據情況對色彩進行加工處理。比如,我將畫面左邊變形的樹木處理為黑褐色,右邊的洞窟處理為更為明亮的黃色,加強了明暗對比,以此突出洞窟這一畫面主體,也是在呼應『朝聖敦煌』這一主題。」

>「千年遺夢」,作者:楊曉霞

在寧倩心中,「我心歸處是敦煌」是她創作生涯的一大突破。「過去,我一直都是擅長平面類油畫創作,而在創作『我心歸處是敦煌』時,我開始嘗試挑戰將畫面內容立體化。」寧倩補充說:「敦煌藝術包羅萬象,有精美絕倫的岩彩壁畫,也有雕刻精細的石窟人像,它們飽滿、豐富、有生命力,將畫面立體化能夠使內容更豐富,更有空間感,更好讓人們感受到敦煌的神秘氛圍與歷史感。」創作中,寧倩首先將具有吸附力的方格網置於畫紙上方,再用白乳膠鋪滿畫布。以上步驟完成後,她將細小的河沙大面積鋪撒,並使用了塑形膏和拼接綜合材料來增加畫面的厚度和蓬鬆感。在後期調整中,寧倩還用刮刀對畫面進行了揉蹭,體現出了畫面的堆積感。

「石窟藝術是古代先民留下的文化 瑰寶,也是 對一 個時代的高度總結。儘管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曾遭 遇過各種人為或者自然災害,但是眾多古代石窟還是很好地傳承了下來,它飽受滄桑卻依然端莊地屹立在這塵世,見證著一 個偉大民族不屈的成長,不斷延伸著華夏文明,更體現了我國在 發展為世界大國的路途中的頑強的生命力和朝氣蓬勃的狀態。」藝術家謝強說。在本屆展覽中,他以油畫作品「千年瑰寶映寰塵」致敬石窟藝術,致敬石窟匠人。

「致敬」體現在作品的繪畫技法中。「在『千年瑰寶映寰塵』的畫面中,我大量使用了幾何元素。這些幾何造型出現在了畫面中的石窟、佛像、欄杆中,是通過油畫刀刮技藝呈現而出。這種繪畫方式增強了石窟線條的凌厲感,呼應著石窟是用石刻工藝打造,直接地傳達出了本幅作品的主旨,就是對石窟藝術的敬畏以及對古人精工技藝的讚美與歌頌。」謝強說道。

>「絲路遺音入夢來·二」,作者:劉晨曉

「右下角對遊客刻畫是本幅作品的一大亮點。」謝強說:「一開始遊客的形象不存在我的創作計劃中。但經過思考後發現,如果畫面缺少遊客,所有的視線都只能集中在左側的石窟上,畫面內容會有些單調。與此同時,遊客作為觀賞者的身份出現在畫面中,還能體現出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的碰撞與對話,帶來一種歷史感與故事感。」

作為西方傳統藝術形式,油畫在現代中國應該如何發展?「油畫在中國的本土化是很多藝術家的創作方向。如今油畫的流派非常多,有玩色彩的、玩造型的、玩肌理的,但是在評判一幅油畫創作好不好看的時候,最主要的還是要看是否在創作中融入了屬於我們中國人的審美情趣與屬於我們中國的人文特色。正如在本次展覽中,眾多藝術家通過油畫來表現敦煌主題,便是油畫在中國本土化的最好嘗試。」謝強說。

>「一個人的朝聖」,作者:胡永橋

「敦煌和深圳,一個是向西開放的咽喉鎖鑰,古老而富有魅力;一個是改革開放的門戶前沿,年輕而充滿活力。這兩個古絲綢之路和新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交匯於『朝聖敦煌』展覽,體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的交融。」展覽承辦方、深圳市博正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梁文峰表示,展覽在豐富深圳傳統文化活動形式的同時,還能幫助提升深圳市民的審美素養。人們可以到現場去看、去感受,在潛移默化中每個人會形成獨屬於自己的審美風格。(編輯:九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0dab6559e7712c90370c3d143ca09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