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德國「純粹人才」獎:功能至上

2022-06-01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2022德國「純粹人才」獎:功能至上

原創 甄健恆 藝術與設計

拉尼婭·埃爾卡拉(Rania Elkalla)的「鵝軟石」(Pebbles)

功能至上,是德國設計的精髓。然而,功能性卻不曾被視為設計界的一種「趨勢」。但實際上,沒有了功能的設計(即使是純粹的裝飾性),並不能算是好設計。尤其在後疫情時代,產品的功能越多,就越能融入人們的宅家生活。如果還能以可持續原料打造,就更加分了。如此考量,亦是今年德國「純粹人才」(Pure Talents)年度設計競賽的評選條件。

一盞能轉變功能的檯燈、一個裝飾性衣架兼儲存空間,還有一把向學校家具借鑑的椅子,這三件獲得最佳設計獎的創新之作,為科隆國際室內設計展連續兩年被取消的窘境帶來了一絲曙光。「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國際平台。」評審之一的德國當紅設計師塞巴斯蒂安·赫克納(Sebastian Herkner)提到。「特別是對於年輕設計師來說,疫情令許多大學和工坊關閉,但他們仍成功地在本次競賽提交了高質量的作品。」雖然實體展被取消,但競賽依舊如常進行。

史蒂芬妮·凱(Stéfanie Kay),「赫利亞」(Helia)檯燈

在20組候選作品中,評委們在大部分設計中看到了喜人的生產可行性和市場潛力。最終,評審將冠軍頒給最「務實」的設計——「赫利亞」(Helia)檯燈,出自設計師史蒂芬妮·凱(Stéfanie Kay)之手。

盧卡斯·海因策(Lukas Heintschel)的Neozoon燈

設計師解釋:「我們一天中平均有90%的時間都在使用人造光。與太陽不同,這類光線在白天不會改變顏色或強度,也不會改變用戶的工作效率、注意力、睡眠質量、情緒……」所以,她就設計出這件能隨用戶一天生活而改變照明模式的檯燈:以錐形體為結構,燈具下半部分使用半透明材質。當燈亮起時,就能為空間帶來暖調的氛圍光;只要輕輕將其「頭部」扭轉,檯燈便有了聚光燈的功能,方便使用者進行閱讀。通過將情緒和實用照明結合,「赫利亞」實現了全天候為日常生活帶來應景光線的功能。

拉尼婭·埃爾卡拉(Rania Elkalla)的「鵝軟石」(Pebbles)

獲得亞軍的是來自拉尼婭·埃爾卡拉(Rania Elkalla)的「鵝軟石」(Pebbles)。這組宛如寶石,形同藝術裝飾品的設計,不僅可作為掛衣架,後面還藏有小巧的儲物格。「設計的初衷,是為了輕鬆地將小物品進行分類,無論是在走廊、臥室還是辦公室。有了它,你將永遠有一個地方存放鑰匙、口紅、珠寶等重要的小物件。」這位來自埃及的設計師說道。值得一提的是,設計師還使用了她自創的環保材料「殼致敬」(Shell Homage)是一種由廢棄雞蛋殼和堅果殼製成的可生物降解復合材料。這種礦石質感的環保材料最終令評審給出了高分。

弗朗索瓦·拉福圖(François Lafortune)的「拍拍」(Clap)椅

市面上一些多功能家具設計,乍看之下讓人眼前一亮,但實際使用時往往因為機制複雜,實用性大打折扣。而法國設計師弗朗索瓦·拉福圖(François Lafortune)的「拍拍」(Clap)椅則改變了這樣的局面。這件獲得季軍的作品,外形似乎與一般學校的椅子沒什麼差別,但它卻擁有可堆疊的功能,可以在清潔地板時輕鬆地將其反轉放進桌子下面。它主要的新功能,是在座椅下方加了一個可上鎖的儲物箱,用最省空間的方法安全存儲使用者的物品。這張座椅應用了許多不同的材料和易於拆卸的組件,使其擁有更高的可修復性和可持續性。

菲利普·海克(Philipp Hainke)的靈活充電站「電力廣場」(POWERPLACE)

亞歷山大·方丹(Alexandre Fontaine)的「摺疊」壁燈

除了上述幾個大獎得主外,「純粹人才」所呈現出的其他設計,也有許多可以直接進入生產線的佳作:比如木家具生產商會感性的芬蘭設計師赫莫·洪科寧(Hemmo Honkonen)的「壓紋木」(Embossing Wood)材料,或拉斯穆斯·帕姆格倫(Rasmus Palmgren)的「郵筒」( Pillar Box)堆疊式儲物盒。家電品牌可以深究一下卡羅琳·詹森斯(Carolien Janssens)的小型電磁爐廚具「普拉」(Pura)或將菲利普·海克(Philipp Hainke)的靈活充電站「電力廣場」(POWERPLACE)產品化的可能性。在燈具類別里,法國設計師亞歷山大·方丹(Alexandre Fontaine)的「摺疊」壁燈和來自丹麥設計師 Lise Vester的「夢景」(DreamView)紡織燈也都很值得關注。

亞歷山大·盧扎克(Aleksander Luczak)帶來的「樹幹」(TRUNK)

此外,迫在眉睫的氣候變化問題也是許多年輕設計師的考量因素。如瑞典設計師夏洛塔·奧曼(Charlotta Åman)的「嬰兒寶」(Babybo)和波蘭設計師亞歷山大·盧扎克(Aleksander Luczak)帶來的「樹幹」(TRUNK),設計理念皆是出於此。「嬰兒寶」被描述為一個可攜式嬰兒「窩」,實際上是一個嬰兒包,以無毒有機材料製成。這基於設計師在調研時的發現,市場上許多嬰兒睡眠產品都含有可能影響嬰兒健康的化工材料,因此她的設計採用了低過敏性菌絲體泡沫和香蕉纖維織物。產品能為6個月以下的嬰兒提供絕對安全的睡眠環境。在產品使用壽命結束時,還可在工業堆肥設施中實現完整的生物降解。亞歷山大的「樹幹」則是一個用於構建和連接單個家具的組件。該設計以一個鋁製的精巧組件作為核心,連接其他不同組件來構建單一家具,還可以用於創建長型排椅或桌子。其原料也取自木材或再生塑料,損壞後也可輕易更換,無需將整件家具丟棄,製造更多垃圾。

夏洛塔·奧曼(Charlotta Åman)的「嬰兒寶」(Babybo)

在疫情反覆的當下,實體展仍然很難落地。但如期舉辦的「純粹人才」似乎成了一項值得學習的藍本:建立設計競賽的公信力,有效為年輕設計師提供平台的同時,也將能滿足品牌和製造商的生產需求,可以說是一種雙贏。

文 Article / 甄健恆 Yen Kien Hang

圖 Pictures / 德國科隆國際家具展 imm cologn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b2b0d035fc405976678b289275f6b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