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酷暑,外感於寒、內傷於濕怎麼辦?一個奇效良方,用對效果好

2023-07-20     醫者榮耀

原標題:炎熱酷暑,外感於寒、內傷於濕怎麼辦?一個奇效良方,用對效果好

在酷暑時節,要想不吹空調,不吃冰鎮,是不是總感覺沒有在過夏天?但是,正是因為這樣,又容易出現內外兩感,也就是外感於寒、內傷於濕,出現這樣的病症或者不適症狀,既不能用解決傷寒感冒之法,也不能輕易使用解暑祛濕之法,而需要採取一種特殊的治法,祛暑解表、化濕和中、表里雙解。這種治法所用到的方劑有很多,不過在夏暑季節的話,卻有一個千古名方,歷代醫家對它可謂是推崇備至,它就是香薷散。

香薷散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一個方子,全方由「香薷去土一斤,白扁豆微炒半斤,厚朴去粗皮,薑汁炙熟半斤」三味中藥組成,使用方法是,將這三味中藥研為粗末,每次服用時,取藥末三錢,水一盞,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渣,水中沉冷,連吃二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是,香薷10g,白扁豆5g,厚朴5g,水煎時加入白酒少許同煎。

香薷散具有「祛暑解表,化濕和中」,主治陰暑,臨床上常以「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胸脘痞悶,或四肢倦怠,腹痛吐瀉,舌苔白膩,脈浮」。在臨床運用的時候,可以根據兼變證進行加減化裁,如果表邪較重,可加青蒿增強祛暑解表,兼見鼻塞流涕,可合蔥豉湯來通陽解表;若兼內熱,可加黃連清熱;若濕盛於里,可加茯苓、甘草利濕和中;若濕熱積滯較甚,而見腹痛、腹瀉、里急後重,可加木香、檳榔、黃芩、黃連行氣導滯、清熱燥濕;如胸悶、腹脹、腹痛較甚,可加木香、砂仁、藿香、枳殼化濕行氣;素體脾虛,中氣不足,可加人參、黃芪、白朮益氣健脾。

香薷散的配伍,究竟有什麼奇妙之處呢?全方以香薷為君藥,主要起到解表祛暑的作用;以厚朴為臣藥,主要起到行氣散滿、燥濕化滯的作用;以白扁豆為佐藥,主要起到健脾和中、滲濕消暑的作用;以酒為使藥,主要起到溫通經脈、活血通陽、引導藥力通達全身。全方以辛溫表散與苦溫燥濕、甘緩和中之藥配伍,既能散外邪以解表證,又能化濕滯而和腸胃;全方諸藥相配,共同起到祛暑解表、化濕和中、表里雙解的作用。

香薷散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臨床用途那叫一個廣泛,對各種原因導致的「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等病症,都「悉能主之」。而這個各種原因,主要有「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或者食用「腥鱠」、「生冷過度」,或者「起居不節」,或者「路臥濕地」,或者「當風取涼」,這樣導致「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干,腸胃虛弱」,或者「因飲食變亂於腸胃之間」。尤其是對「霍亂氣逆」而出現的各種症狀記載的十分詳細,比如「有心痛而先吐者」,或「腹痛而先利者」,或「吐利俱發者」,或「發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脈欲絕」,或「煩悶昏塞而欲死者」。可見,香薷散最初在《局方》「傷寒中暑」中所記載的藥效可以說是比較廣泛的,但是卻最初並非專為中暑而設

自香薷飲問世以來,《本草綱目》記載,「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實際上,香薷散原本是為夏月乘涼飲冷,外感於寒,內傷於濕而設,並非治暑通劑。因此,清代名醫張璐在《張氏醫通》中呼籲,「治暑概用香薷飲,大謬」。而從《本草綱目》中的另一段記載(「今人不知暑傷元氣,不拘有病無病,概用代茶,謂能辟暑,真痴人說夢也」)中可以看出,香薷散自《局方》後的幾百年中,曾出現過大量的濫用和過用,所以,對於香薷散的應用,還是要對證用藥,不可肆意濫用。那麼,香薷散能解暑嗎?自然是能的,畢竟君藥香薷是「暑日表散之特藥」(《中國醫藥匯海》),效有專長,所以解暑的作用是有的,不過只能用於內外兩感的陰暑,而陽暑則不適宜使用。

那麼,什麼是陰暑呢?這個主要是與陽暑相對應的。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張景岳指出,所謂陰暑,是「因暑而受寒者也」,不過對此張景岳還深化了陰暑的兩個方面,第一個是「畏暑貪涼、不避寒氣」,主要臨床症狀有「發熱頭痛,無汗惡寒,身形拘急,肢體酸疼等證」;第二個是「不慎口腹、過食生冷」,主要臨床表現有「嘔吐、瀉痢、腹痛等證」。而對於陽暑,張景岳指出,「陽暑者,乃因暑而受熱者也。在仲景即謂之中暍」。總體來說,陰暑是一類比較特殊的疾病,它是夏季外感寒邪和/或內傷生冷而導致的一類疾病,既不同於中暑之類的熱證;由於它存在身倦胸悶,嘔吐泄瀉等傷濕表現,又不同於傷寒。

對於方中君藥香薷,明代醫學家繆希雍指出,香薷「辛散溫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氣」,「辛溫通氣,則能和中解表」;近代醫學家蔡陸仙指出,「香薷宣行皮膚之水,力有專長,故為暑日表散之特藥」;現代中醫學家蒲輔周指出,「香薷味辛微溫芳香,專長祛暑利水,為祛暑之良藥」。而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說,「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一句,讓後世諸多醫家產生了誤解,認為香薷發汗之力堪比麻黃,實際上,香薷雖能發汗,但是卻是寓祛暑行水於解表之中,誠如近代名醫蔡陸仙所說,「麻黃髮汗之力峻,殊非香薷可望其項背者也」。

香薷散自問世以來,備受歷代醫家的推崇,並在此基礎上或加減化裁,或衍化新方,用於濕盛,有清代名醫汪昂的五物香薷飲、六味香薷飲;用於寒濕兩盛,有清代名醫張璐的消暑十全散,清代名醫沈金鰲的消暑十全飲;用於兼有氣虛,有宋代醫家王璆的十味香薷飲,明代醫家秦景明的家秘香薷飲,清代醫家程鍾齡的四味香薷飲;用於暑熱證,有清代醫家汪昂的四味香薷飲,明代醫家秦景明的加味香薷飲,清代名醫吳鞠通的新加香薷飲;兼有咳嗽,有明代醫家秦景明的十味香薷飲;用於瘧疾,有明代醫家王肯堂的加味香薷飲,清代醫家孟河的加味香薷飲……不一而足。

對於香薷散的服用方法,《局方》所述為「水腫沉冷」,而後李時珍說,「其性溫,不可熱飲,反致吐逆,飲者惟宜冷服,則無格拒之患」。不過後世醫家逐漸探索發現,其實冷服和熱服都各有各的道理。如用於治療暑濕外感,嘔逆較甚,小便不利,宜冷服,以助其下行之性能;如果用於治療外感表證明顯,濕滯較輕的,宜溫服,以助其辛溫發散之力[1]。

對於香薷散的臨床用途,《醫方發揮》指出,「凡見惡寒、發熱、頭痛、脈浮之表證,又見胸悶腹痛、吐瀉之傷濕症狀者,可不拘夏月均能使用」[2]。香薷散的臨床作用,的確是非同尋常的,誠如《局方》所載,「連吃二服,立有神效」。不過需要記住的是,香薷散是為夏月乘涼飲冷,外感風寒,內傷於濕而設,所以香薷散的功效也主要集中在祛暑解表、化濕和中,但是需要記住的是,表虛有汗,或者中暑發熱汗出、心煩口渴者,不宜使用。清代醫家薛生白認為「不可用以治不夾寒濕之暑熱也」。

香薷散的臨床運用相對比較集中,比如用於治療陰暑,倦怠,過勞中暑以及高熱,流行性感冒,妥泰致不良反應等疾病[1]。另外,現代臨床中,香薷散可用於治療夏季流行性感冒,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暑溫證[3]。但對於全方君藥香薷,仍有廣闊的研究空間,香薷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有一定的食療作用;香薷入復方用藥時,都可治療因暑濕暑溫引起的嘔吐、泄瀉、發熱等,或復感外寒導致的頭身痛、無力、惡寒等症狀[4]。再者,香薷散的現代藥理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但是方中三味主藥的藥理研究卻很豐富,因此,對於香薷散的現代應用,尚需藥理對它展開深入研究,以期探索其中的更廣闊的臨床應用空間。

參考文獻

[1]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傅衍魁,尤榮輯.醫方發揮[M].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3]陳銳.香薷散臨床新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2,28(2):15.

[4]張夢靜,王萬里,王鵬.香薷古今應用的對比研究[J].山東中醫雜誌,2020,39(6):617-620+631.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aedbe95852f1a2cfafcccd2547e57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