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11月,一場名為《蘇菲·陶柏-阿爾普:有生命的抽象》(Sophie Taeuber-Arp:Living Abstraction) 的展覽在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拉開帷幕。蘇菲·陶柏-阿爾普(Sophie Taeuber-Arp,1889-1943)這 位被印在瑞士紙幣上的神秘藝術家、一度被丈夫的光環所掩蓋的女性,如今重新出現在大眾面前,而這一 次,她僅僅是作為自己的蘇菲·陶柏-阿爾普。
陶柏- 阿爾普是蘇黎世達達宣言(Zurich Dada Manifesto)的簽署人之一,伴隨著對烏托邦的渴 望、衝動與承諾,她將達達的思想運用到廣泛的形式 中,她參與編輯雜誌、室內設計、製作木偶以及神秘 的達達主義物品,同時還創作刺繡、繪畫與雕塑作 品,她將傳統工藝與現代主義中的抽象語彙相結合, 她的創作打破了藝術類型和形式之間靜態、人為的 界限,而這種解放帶來的創造性又成為她慶祝自由 的方法;她在實踐中挑戰了藝術和社會中的傳統規 范並質疑性別、階級和民族的某些固定觀念;她還 探索了藝術與表演的關係,她將達達抽象的思想與 舞蹈和木偶相結合,用面具和服裝表達並突出了存 在於舞者和舞蹈之間的某種割裂。
> 在喬遷派對上的蘇菲·陶柏-阿爾普Sophie Taeuber-Arp ,瑞士,1925年8月
關於陶柏- 阿爾普獨特的一生,要從1910年講起, 那一年陶柏-阿爾普還在德布希茨美術與應用藝術 學校(Debschitz School for Fine and Applied Art)學習,這段學習經歷為她未來的創作奠定了 基礎。四年之後,她回到了蘇黎世,開始接觸魯道 夫·馮·拉班的藝術運動學派(Rudolf von Laban's School of Art Movement),加上之前紡織設計和 立體主義訓練的影響,她開始了繪畫和雕塑的創作 以及現代舞的研究。1915年11月,在蘇黎世的坦納 畫廊(Galerie Tanner)舉辦的「現代掛毯、刺繡、 繪畫和素描」(Modern tapestries, Embroidery, Paintings and Drawings)展覽期間,她第一次見 到了讓·阿爾普(Jean Arp,1886-1966)。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讓·阿爾普、特里斯坦·扎拉 (Tristan Tzara)和馬塞爾·揚科(Marcel Janco)等 流亡瑞士蘇黎世的藝術家們在伏爾泰酒店(Cabaret Voltaire)相識,並一起開創了達達主義運動,這群 達達主義者們受到戰爭的啟發,用藝術嘲笑、批評 了現代世界的荒誕與無意義。1917年,達達畫廊 (Galerie Dada)開幕時,陶柏-阿爾普表演了現代 主義舞蹈,同一年,兩人相愛了。
> 蘇菲·陶柏-阿爾普,法國斯特拉斯堡 黎明宮 茶室設計圖稿,1927
陶柏- 阿爾普在33歲那年嫁給了讓·阿爾普,根據瑞 士的習俗,婚後她用了一個連字符的雙姓,從那時 起,她開始使用「阿爾普- 陶柏(Arp-Taeuber)」 這個名字,到了20 世紀30年代,「陶 柏- 阿爾普 (Taeuber-Arp)」逐漸成為了她的藝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對夫婦的許多朋友都搬到了 巴黎,當時的巴黎是前衛藝術的中心,1928年,他們 搬到了巴黎以南約5英里的默東(Meudon),直到 1940年,他們一直生活在那裡。1942年底,這對夫 婦回到蘇黎世,他們計劃前往美國,可是新旅程尚未 開始,一場可怕的意外突然降臨了。1943年,因煤氣 爐損壞導致的一氧化碳泄漏,陶柏-阿爾普在睡夢中 再也沒有醒來。
> 蘇菲·陶柏-阿爾普,達達頭像,1920
來不及嘆息,一個如此美奇妙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 更令人惋惜的是在她有生之年,陶柏- 阿爾普從未舉 辦過個人展覽,她的第一次回顧展於1954年在伯爾 尼藝術博物館(Kunstmuseum Bern)舉辦,但在 那次展覽中,她豐富的應用藝術實踐幾乎被忽略了。 在後世的傳播中,陶柏-阿爾普被廣泛地認知為抽象主義畫家、雕塑家,但這樣的描述卻掩蓋了她貫穿一 生的藝術創作的核心,那些被忽視的充滿活力的跨 領域的作品。
早逝,又生活在一個女性藝術家「被消失」的時代, 加之丈夫的名人光環,這些或許是陶柏-阿爾普這個 名字沒有家喻戶曉的原因,但另一方面這也與她多 樣性的藝術實踐有關。在大約30年的職業生涯中, 她的身份包活教師、舞蹈家、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師、 雜誌編輯和圖書插圖畫家以及獨立藝術家,尤其在 當時工藝美術和設計工作還被認為是次要的藝術, 於是她的許多創作曾被定義為分量不足與短暫的作品,諸如現場舞蹈表演沒有被記錄;串珠包和枕套沒 有像繪畫和雕塑那樣精心保存;而建築內飾和壁畫也遭遇了拆卸或塗刷命運。
> 蘇菲·陶柏-阿爾普 ,《鹿王》中的守衛木偶,1918
回顧陶柏- 阿爾普的藝術創作,不難發現她對20世 紀6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的影響,隨著女權主義的第 二次浪潮,1977年,她的應用藝術和設計作品在瑞 士的溫特圖爾(Winterthur, Switzerland)和法國 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 France.)舉行的大型 展覽上展出,同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其舉辦了 一個小型展覽,展出的作品包括來自1918年的木偶 劇《國王的雄鹿》(King Stag)中的五個牽線木偶, 四件紡織品,三幅充滿幻想的服裝設計圖紙,以及三 件創作於1928年為法國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 黎明宮(Aubette)設計的建築空間作品,而在《有 生命的抽象》這場展覽中,以上作品再次出現,交疊 的歷史空間使觀眾有了更多的遐想。
同時,那些梳理陶柏-阿爾普成就的展覽中也暗含著 一條跟隨時代演變的線索與結構,2006年與2012 年,她的作品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由莉亞·迪 克曼(Leah Dickerman)組織的兩場大型主題 展覽《達達》(Dada)和《抽象的發明》(Inventing Abstraction)中得到了突出的展示,那些展覽集中 展出了陶柏-阿爾普在1916年至1920年間創作的作 品。相比之前的策展重心,《有生命的抽象》旨在全 面考察托陶柏-阿爾普的職業生涯,展出的作品包括 從她1914年搬到蘇黎世後不久創作的作品,一直到 她死前幾個月在二戰期間創作的作品。尤其在這次 展覽中,策展團隊有意排除了讓·阿爾普在她死後創 作的被稱為「二人組」(duo- dessin)的繪畫和拼 貼畫系列,以及他在二戰後對她作品的各種「再創 作」,他們認為這樣做並不是要傳遞「她是孤立地工作,或者她與阿普的合作是不重要的」這類偏頗的 想法,而是為了把她放在研究的中心位置,這次展覽 的精專之處是貫穿陶柏-阿爾普一生的自定義創作。
> 展覽現場,拍攝:Jonathan Muzikar
時至今日,陶柏- 阿爾普的作品被普遍地認為是現代 主義和達達主義故事的一部分,她的藝術既與她的 時代相關,也與我們的時代相關,因為她的作品讓人 可以用一種更加開放和生產性的方式來思考現代藝 術史,與此同時,「有生命的抽象」與身體、應用藝 術、建築空間以及它所處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環境相 呼應,它們作為一種人類意識的寫照被記錄保存了下 來,由此人們也看到了一個穿透時間的陶柏-阿爾普。 1922年,陶柏- 阿爾普曾寫下這樣一段話:「只有當 我們深入自己,完全忠於自己,我們才能成功地創造 出有價值的東西,有生命的東西,並以這種方式發展 出一種適合我們的新風格。」100年後的這場展覽也 許就證明了她對藝術的思考,這一刻,生命進入抽象 的永生,陶柏-阿爾普沒有被遺忘。(編輯:彌生)
文 Article > 王一如 Wang Yiru
圖 Pictures > MoMA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