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中的澳大利亞可收藏設計

2022-06-14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萌芽中的澳大利亞可收藏設計

隨著Design Miami設計展的走紅,再加上 Collect、Chart和Nomad 共襄盛舉,可收藏設計 已演變為業界不可或缺的新領域:這些一般出自設 計藝廊的設計孤品,有的來自新興設計師的概念性 創想,有的來自知名大師早年的限量版或個人計劃。 「可收藏設計」定義之廣,也是讓其內容豐富多元 的原因之一。當可收藏設計落戶澳大利亞時,又會萌發怎樣的新場面?

在今年的墨爾本設計周中,被聚焦的「可收藏設 計」領域凸顯出的不僅是澳大利亞的新物質文化, 還有設計所能提供的不同觀點、評論或見解。因此 不管是集結了畫廊、設計機構、代理機構和工作室 作品的「PRESENT」單元,還是精選新興和知名 設計師作品的「SELECT」單元,都成為了澳大利 亞當代「可收藏設計」的新焦點,而且值得一提的 是,展出作品都是可以購買收藏的「現貨」。

亞當·古德魯姆(Adam Goodrum)的「大聲公」(Big Talk)扶手椅

不過這其中不少「新設計」也有點眼熟——原來, 它們過去兩年內都曾在墨爾本維多利亞州國立 美術館(NGV)亮相過。比如去年《採樣未來》(Sampling the Future)展覽中的推測性設計; 設計師、研究員兼潛水教練皮爾喬·海科萊(Pirjo Haikolais)以海膽殼3D列印而成的珊瑚礁;或 RMIT(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副教授羅蘭·斯努克 (Roland Snooks)將雲計算物理化制出的《不明 之雲》(Unclear Cloud)聲藝裝置。

而更早在澳大利亞三年展中展出過的,還有色彩 專家丹妮爾·布魯斯曼(Danielle Brustman)的 「色彩之妙」(Chromatic Fantastic)模塊化櫥櫃 系列,以及艾略特·巴斯蒂安(Elliot Bastianon) 靛 藍色的「成長場所」(Grow th Site)礦物家具系列。前者正好與亞當·古德魯姆(A d a m Goodrum)的「大聲公」(Big Talk)扶手椅有異曲 同工之妙:這一張色彩鮮艷且漸變的扶手椅,以圓 柱形底座和厚實的軟墊扶手為特色。同時充當靠背 的半圓形扶手設計,也為設計提供了靈活的模塊化 功能,滿足更大的空間所需。

丹妮爾·布魯斯曼(Danielle Brustman)的 彩色夢幻櫥櫃(Chromatic fantastic cabinet)

代理丹妮 爾設計作品的蘇菲·甘農(Sophie Gannnon)藝廊也在本次展覽中特派埃利亞特·里奇(Elliat Rich)做代表:同樣以色彩為主角,她的 「立鏡」(Standing Mirror)在不同色澤的亞克 力塊層疊下,呈現出一道澳大利亞中部的特有景 色——「就像在旅途中可以遠眺山脈,近看岩石峭 壁的細緻組合。」她解釋,「在薄霧中,植物、塵埃、 光和其他神奇元素的獨特組合所產生的色澤,有點 祖母綠,有點洋紅,感覺是從早上到黃昏,從北到南 的漸變。我曾花了很多年時間琢磨作品的名字。」 這件立鏡設計,是她近年來的標誌之作。

「SELECT」策劃單元中,不少新興設計師都有 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來自阿德萊德的「果醬工廠」 (JamFactory)。這個成立於1973 年的非營利組 織一直通過旗下工坊、畫廊和商店支持與推廣創 新、卓越的工藝和設計,涉及的領域包括陶瓷、玻璃、家具、珠寶與金屬等,設計師們可以通過這一 平台的支持,進行更多探索,就像一所學校一樣。 在今年出展的「工廠校友」多達 11 位:包括卡魯 姆·赫利(Calum Hurley)、盧卡·萊蒂里(Luca Lettieri )和井植健(Takeshi Iue)等。他們帶來 的作品風格各異,亦展現了「工廠」的獨特理念與經營之道。比如以設計家具為主業的卡魯姆就在 近年,就對其「餐椅」(Dining Chair)系列做了不 少實驗。受建築啟發,這張餐椅的設計,從最初的 美國白蠟木材質,轉換至澳洲賈拉木(又稱血檀), 後來加上了布料包裹,這些細節的變化讓椅子形式 更精簡,材料上呈現出視覺變化。今年,他為椅子 塗上紅與藍色的邊條,增添了一絲趣味性。他解釋: 「新色澤的添加強調了椅子的形式,坐席的紅色條 邊能夠突出其寬大感,而靠背採用藍色,則帶來對比感。」

卡魯姆·赫利(Calum Hurley)的「餐椅」(Dining Chair)

從平面轉換跑道至家居的日籍設計師井植健亦迷 上了木工。他帶來的「麥當娜和孩子」(Madonna and Child)座椅,以兩塊圓柱形的英國石灰木構 成,在形式上展現出輕盈微妙的雕塑感,他希望創 造出一種家庭概念中的「安家、安全與保護」的精 神。恰如其名,作品靈感乃來自義大利畫家、建築 師,「文藝復興藝術三傑」之一拉斐爾的畫作《麥當娜和孩子與書》。

盧卡展出的兩件作品「轉型」(Die Verwandlung) 長凳和「鏡子」(Specchio)體現了他對混合材質 的熱愛。前者以180條單獨焊接的鋼筋製成椅腿, 以再生辦公室廢料、工業 PVC織物和Kvadrat羊毛 製成的紙漿製成坐墊;後者則簡單地將大面鏡子置 於四塊南澳大利亞的特殊砂岩上,如此充滿「違和 感」的對比性設計,突出了他的實驗性手法和對新 材料的大膽創新。

艾略特·巴斯蒂安(Elliot Bastianon)靛藍色的「成長場所」(Growth Site)礦物家具系列

大勢所趨,可持續性也成為了可收藏設計的重點元素。深入了解會發現,不少澳大利亞獨立設計師從出道開始就遵循了這樣的設計思考,比如戴 爾·哈迪曼(Dale Hardiman)和詹姆斯·沃爾什 (James Walsh)。

戴爾於2018年開始設計「公共資源」(Common Resources)燈具系列,以各種丟棄物、家具和工業 廢料組裝而成。相較於現代的量產商品,這些「拼湊」 成的設計有著獨特的粗糙質感,也因覆蓋彩色合成聚 合物塗料而引發人們對其組件的關註:其中有混凝土 木塊、彩繪金屬、燈泡、玻璃、金屬、塑料、電線等物 品——難怪戴爾會將其命名為「組件」(Parts)。

盧卡·萊蒂里(Luca Lettieri)「轉型」(DieVerwandlung)長凳

詹姆斯在2020年贏得澳大利亞家具設計獎 (AFDA)的作品「人擇」(Anthropic)長凳,也是 由當地採購的土壤和回收玻璃製成。這件作品旨在 於夯土(一種結合紅泥、粗砂、石灰塊的建材)中尋 求可持續性,並進一步為玻璃材料的回收帶來解決 方案。這張長凳標出了一萬澳幣(摺合四萬六千人 民幣)的高價,不過設計師透露,這新原料如今已 經被應用於打造較小型的咖啡桌和檯燈的設計中, 價格也自然低下來。「當然,因為夯土不曾被應用 於量產商品,所以尋找生產商也就成為了極大的挑 戰。」他解釋道。

「可收藏設計」免不了與定製和高價畫上等號。但 如果墨爾本設計周的預測精準,那這個新萌芽的設 計領域也將會是個讓收藏家們發揮「灌溉力」的地 方。在後疫情的時代里,來一點市場競爭又何妨? (編輯:彌生)

文 Article / 甄健恆 Yen Kien Hang

圖 Pictures / 墨爾本設計周 Australia Design Week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db91176b4ee25884f7e695a819cd1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