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工善巧的安徽人,如何造就了古井貢酒?

2024-01-13     酒食評論

原標題:能工善巧的安徽人,如何造就了古井貢酒?

作者:李虓

安徽公共頻道《活起來的技藝》第三季持續熱播,從「尋香中國茶」「景中有天地」,到「巧剪傳神思」「九醞千年香」,再到最近播出的「紗燈籠皓魂」」磨礱出白玉「,每一集都將一項項非遺技藝的文化源流、技藝秘訣、活態價值,以探秘、尋遊記、名人談等形式生動詮釋,讓人回味無窮,頗具收視好評。

與此同時,這也呈現出了安徽的另一重側面——能工善巧。根據安徽公開發布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目前安徽共有539項非遺項目,其中傳統技藝類高達174項,涉及到衣食住行眾多方面,並有25項入選了國家級技藝類非遺,更有3項被納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人的文房四寶之非遺技藝均在安徽,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的最早釀酒法「九醞酒法」也在安徽。

安徽人為什麼能創造出如此豐盛的民族技藝?而這一技藝稟賦,又如何造就了名貫古今的古井貢酒?

01

築夢山水間,安徽人善尋自然

粉牆黛瓦馬頭牆,飛檐翹角花格窗,作為中國八大建築派系之一的徽派建築,很多人對於此情有獨鍾,以至於成為當今最流行的空間景觀設計之流。在《活起來的技藝》「築夢山水間」一集中提到,徽派建築之所以享有重要地位,越千百年而經久不息,主要原因在於善集山川風景之靈氣。

徽派建築,強調自然情趣和山水氣韻,無論外部裝飾還是內部陳列,力求人工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舒適雅致,如詩如畫,保持人與自然的天然和諧,因此被冠以「自然之宅」的美贊,反映出安徽人崇尚順合自然的價值觀。

這種對於自然的無比青睞,不僅在安徽人的居家,也在於飲食,比如,徽菜素以淡雅清鮮的口味聞名,非常注重原汁原味的保留,同時,徽茶與徽酒也是如此。

古井貢酒的釀造,就特彆強調對四季時序自然變換的順應,形成了所謂「春暖制曲、夏熱壓窖、秋涼釀酒、冬寒窖藏」的順時釀造古法。在「尋香中國茶」一集中,提到安徽名茶太平猴魁一般在穀雨前開園,立夏前停采,採收時間只有15天到20天。釀造古井貢酒的桃花春曲,何嘗不是如此,所謂「桃花開時制曲,花凋曲成,制酒,味幽香」。

無論茶還是酒,飲食還是起居,自然一直是安徽人不變的心靈執著和技藝智慧,善尋自然,才能讓技藝美物帶給人們更為純粹精卓的自然之美

02

紗燈籠皓魂,安徽人善事工巧

想做出名譽天下的美物,非精雕細琢而不可登峰造極,這其中的典型要說起安徽八寶第一的無為剔墨紗燈,「紗燈籠皓魂」一集中提到,因其工序複雜、技藝精巧,近乎失傳,一盞燈就要好時數月,而且難度極大,需要在薄如蟬翼的紗面作畫,但凡瑕疵,都要重畫。

與紗燈相近似的還有阜陽剪紙,從簡單的花鳥魚蟲,到人物形象,甚至於戲劇故事,一張紙、一把剪刀就能和盤托出,精細程度可想而知。而安徽人這種善於雕琢、不畏繁雜的稟賦,也讓其釀造出了絕妙的美酒。

古井貢酒的釀造工藝,有「百道工千日守」的說法,每一杯年份原漿,經過精雕細琢的呈現,從原料、糖化發酵、蒸餾,到陳釀,需要經過128道工序精鍊而成。

僅在制曲一項,工序就很講究,潤料、破碎、拌料、踩制、臥曲、晾曲……工序之間環環相扣、層層相接。更為驚嘆的是,曲房的溫度、濕度的把握,甚至曲架的距離,都有細緻入微的規定,如此才能保證微生物的富集、繁衍,增加呈香呈味物質。

人們常說精雕細琢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唯有慢工出細活,才能讓一件件作品達到爐火純青的技藝之美

03

髹飾綻芳華,安徽人善創美境

所有的非遺都是以美來收場,安徽人不僅僅能工善巧,更能通過技藝尋找美的更高境界。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徽州漆器。

安徽人著有我國現存唯一一部漆器專著《髹飾錄》,憑藉質色門、罩明門、填嵌門、陽識門、堆起門、雕鏤門、戧劃門、斒斕門等諸多分類技法,創作出了眾多精彩絕倫的藝術瑰寶,比如,明代的剔犀雲頭紋六角果盒、明代竹編黑漆彩繪人物紋長方形委角果盒、清代黑漆嵌螺鈿人物紋酒斗等,在兼具實用性的同時,帶來極富細膩質感的美學體驗。

安徽人追求美的證明還有很多,比如「徽幫裁縫」非遺技藝里的錦繡華裳,「安徽盆景」非遺技藝中的景中天地。安徽人的審美稟賦,也影響到了古井貢酒,展現出更為高級的藝術之美

從酒體風格來說,因酒體色、香、味的「國色天香」,古井貢酒享有「酒中牡丹」的讚譽,並坐擁中國白酒中最為唯美的專家評語。1963年,古井貢酒在全國名酒評比,一舉拿下國家名酒殊榮,當是白酒權威周恆剛老先生用詩一般的語言來描繪古井貢酒,「色清如水晶,香純似幽蘭,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經久不息」。

而回味經久不息的不僅僅是古井貢酒的酒體,還有外在的美學設計,久看不膩,經過數年白酒市場的大浪淘沙,成就為一款款名酒經典。比如,年份原漿的瓶身設計,魏晉深衣制朝服的黑金配色,天子形象象徵的龍紋圖騰,加上古代威望至尊信物的盤龍玉璽,層層融合,符合中國經典審美的同時,更營造出華貴典雅的氣質。

再如,古井貢酒的大成之作「年份原漿·年三十」,將中華年味蘊於正統中國紅,將龍騰祥瑞呈於細膩紋理體,並將木板年畫雕刻、剪紙技藝、紗燈造型等非遺特色融匯其中,成為如今非常具有年俗印記的春節符號。

技藝的精妙絕倫,其實是人的奇思妙想,技藝的代代傳承,本質是人的堅守不怠,安徽能有如此豐富的傳統非遺技藝,古井貢酒能夠具有享譽華夏、走向世界的底氣,在於安徽人能工善巧的稟賦,讓一瓶瓶古井貢酒兼具自然、技藝、藝術三重美格。

作者簡介:

李虓,發酵工程碩士,酒類食品評論作家,《酒食評論》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ae3148cbd58e12e18cdeda225d0cb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