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虓
有這樣一位世紀老人,一生112歲,為新中國食品工業部、輕工業部兩部參事,曾到訪酒廠超過1700多家次,撰寫6000餘萬字研究資料,參與籌建包括江南大學在內的15所高等輕工院校,親歷「茅台試點」和「汾酒試點」兩大酒業科技變革。
有這樣一個博物空間,位於京城龍脈,可賞十七大國家名酒,可品十二種白酒香型,彙集古今中外無數佳釀,得到「原茅台榮譽董事長」季克良、「二鍋頭酒第八代非遺傳承人」高景炎兩位「國寶級」大師助力,並榮獲義大利A design的世界大獎。
這位老人,就是中國酒界泰斗「秦含章」先生,而這個空間,正是以秦含章先生為主題的中國酒類博物空間——仙秦薈。
如此中國酒業的頂級背書,決定了「仙秦薈」的與眾不同,業內評價其為「愛酒、懂酒人士,一生必去的地方」,本文為大家解讀仙秦薈創始的故事,從歷史中探尋這一走在世界的中國酒類博物空間。
01
創立:大師與大師的大師
熟悉秦含章先生的人知道,秦老的一生有很多傳奇,比如,他雖身是科學家,但著迷於詩詞創作,出版《酒文化小品集》,集結近8000多首詩作。再如,他雖為酒業泰斗,為中國酒耕耘一生,卻不允許子女後代從事酒類事業。而這兩個傳奇之處,在2018年,碰撞一處,變化新生。
這年六月的一個午後,秦老突然把家裡人召集過來,眾人進屋後,發現秦老的兩位大師級學生高景炎、季克良先生也在場,顯然,當有重要的事需要交代。確認人到齊,秦老把秦大文先生(秦含章之子)叫到身邊,句句停頓的說:「經過考慮,我覺得酒還是要做的,很多經驗和文化,還是要傳承與發揚下去的,大文不是這個專業的,他不太懂酒,還要拜託你們兩位,幫幫他,在技術上幫他把關,在食品安全上幫他把好關」,隨後把頭轉向高景炎、季克良。這是秦老一生以來,第一次正式允諾家裡人可以做酒。
原茅台名譽董事長 季克良(中),二鍋頭酒第八代非遺傳承人 高景炎(右),仙秦薈創始人、秦含章先生外孫 毛永昇(左)。
有了秦老的囑託,那麼,這款酒叫什麼名字?有人提議,「去書里查,這書里有不少好詞呢」,而查的書就是秦老的《酒文化小品集》,其中有一首詩句叫做《醉翁吟》,「人生有道變聖賢,奉獻無私力爭先。憶苦思甜經風雨,養心修德自成仙」,這是秦老95歲高齡時,酒後回味一生,有感而創,既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觀,也反映了每個人應有的價值觀。遂取最後一個「仙」字,再加上落款處的「秦」字,組成了「仙秦」二字,紛說叫好。這一天,秦家後人有了自己的酒——仙秦酒,並由季克良先生親題酒名。
仙秦酒·傳奇。
時隔一年多,112歲的秦含章先生仙世,這時家人們才恍然大悟這瓶酒的重要意義,家人猜想,當時秦老可能已經意識到來日無多,想在最後的時光里,將其一生的所榮、所信、所執蘊含在一瓶酒中,為事業描繪圓滿,為世人留下紀念。正源於此,仙秦酒愈發珍貴,常被人們稱為「傳世遺珍」。
在家人為秦老收拾書房時,又有了新發現,秦老一生治學嚴謹,留存了大量的實物、書籍、手記,甚至於有很多是見證中國酒業從解放前至今的發展史實,幾乎成為絕本,具有十分珍貴的資料研究價值,因此,「能否為秦老建設一個展覽館」的想法,油然而生。
當即,秦大文先生致電很多秦老生前走訪過的酒廠徵詢意見,得到的觀點是,雖然不少酒廠都有秦老的史料和立像,但系統講述秦老一生,公眾性地緬懷秦老、瞻仰精神的地方還沒有,建議創辦。
季克良先生為仙秦薈題名。
另外,很多秦老的學生,尤其是科學技術方面的專家表示,目前酒類的文化輸出和科學普及尤為重要,有這麼一個相當專業的、底蘊深厚的地方,從秦老的高度,集結更多優質行業資源,為大家講酒、鑒酒,也是一大貢獻,更延續了秦老一生的追求。
所以,基於這三方面的客觀原因,家人與季克良、高景炎兩位「秦老學生」進行商議後,決定在北京創立「秦含章·酒文化體驗中心」,而命名還是沿用當初的產品名稱,即「仙秦」,再單加一個「薈」字,寓「名酒之薈」、「名士之薈」與「名品之薈」。再次由季克良先生親筆題名。
02
創新:來自未來的博物館
為秦老建設博物展館的緣由,一時間傳播開來,不僅獲得了高景炎和季克良兩位大師的助推,還獲得了很多酒廠的幫助,這項事業在推力十足的情況下,也被給予更多的期望和要求。
首當其衝需要考慮的就是選址。一者,不可太偏,方便參觀者造訪,二者,不可太小,因所展之物繁多。隨後,經過幾個月的考察,遂選址在北京二環之內、京城龍脈之上,安定門花園東巷1921花園胡同文化產業園之內。這是一個院落寬敞、獨門獨棟的雙層建築。
仙秦薈·酒文化體驗中心 正門。
秦老的高度與業內的關心,讓這個博物空間的設計,成為更加棘手的難題。要建設成什麼樣,才能代表秦老的高度?才能為行業和消費者產生更大價值?仙秦薈的初創團隊,經過調研和商議,提出了標準,即:第一,空間雖以展出為核心目的,但要能體現更多公眾功能,第二,空間雖以秦老為文化主線,但要能呈現更多產業價值,從功能和價值兩個方面,更好地服務行業和消費者。
經過半年多的設計與優化,一家「未來博物館」,終成其型,區別於酒類博物館、酒道館、酒文化館等形式,呈現三重創新之處。
仙秦薈博物展示區域。
首先,空間創新,多功能空間與傳統博物館相結合。
仙秦薈在空間上既體現出博物館的厚重性,又展現出多功能公共空間的自適性,人們不僅在這裡可以進行博物遊覽,而且還可以在這裡放鬆、商談、學習。
為此,在色調、結構等各方面,仙秦薈突破傳統,以新中式現代風為主要,讓傳統很時尚,讓文化很潮流。同時,將空間劃分為多個區域,整體以「回」形動線,分別形成秦含章生平展、中國酒業博物展、酒文化品鑑實驗區、多媒體觀光區、美食餐飲區、休閒論道區等諸多功能分區。
仙秦薈部分展陳。
再者,文化創新,個人生平史與產業發展觀相結合。
仙秦薈鑒於秦含章先生的行業高度和時代跨度,以秦老生平為主線,進行了極為豐富的資料延展,選擇秦老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和文獻資料為里程點,透觀整個中國酒業的發展狀態。讓人們通過秦老,既可了解到中國酒文化的發展與延承,又可觀察到中國酒產業的繁興與起伏,以人物形態反映歷史變遷。
目的在於,考慮到人們平時遊覽博物館,在碎片化或主題式的展陳形式下,並不容易記憶,走馬觀花的情況較為普遍,同時,較難以點帶面,看到每一個史物背後的深層意義。正因為此,仙秦薈採用了這種創新的展陳方式,不僅讓展示更加具有系統、邏輯、標記性,清晰看到每個事件背後的深意,同時,讓冰冷的文字和歷史,更賦予生動的人物故事性。
仙秦薈品酒多功能區。
第三,運營創新,深入參與性與展示遊覽性相結合。
仙秦薈結合了博物、文創、社群三大形態,其不僅是日常公眾性參觀的酒類博物空間,更是不同美酒文化創意的輸出平台,不定期會跨界產出酒類相關的的文化作品,除了仙秦酒以外,還有各種名酒廠的定製酒產品,如汾酒定製酒、瀘州老窖定製酒、酒蟲數字文化酒等。與此同時,仙秦薈還是一個美酒愛好者的社群機構,但凡到訪仙秦薈的參觀者,都可以成為會員,不定期享受福利價值和活動體驗。
03
創領:與每個城市的約定
經過為時一年多的施工和修改,於2021年9月,仙秦薈正式開館。高景炎和季克良兩位大師不辭奔波,第一時間聞訊來館內考察和參觀,在看到這麼多時光封印的恩師照片,翻閱了如此寶貴的秦老手記資料後,不禁往事重提、回憶湧現,感動與感慨頗深,感動的是師生恩情,也是行業熱忱;感慨的是時光穿梭,更是產業繁榮。
在詢問到對仙秦薈未來的打算時,仙秦薈創始人、秦含章外孫毛永昇先生表示,仙秦薈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有形的仙秦薈可以複製,無形的仙秦薈可以融合,我們初步想選9座城市來複製仙秦薈,融合每處的地方文化與名酒,為懂酒、愛酒人士搭建一個廣闊的、高度的酒類平台。
無錫仙秦薈。
截至目前,仙秦薈除了在北京,還在無錫和成都兩座城市已經建設完畢,仙秦薈市場總監任雲女士向筆者介紹:無錫仙秦薈,位於無錫四大歷史文化街區——小婁巷內,在原有名門望族秦家遺址基礎上建設而成,是目前唯一私屬國家級文保單位。
無錫仙秦薈,不僅復刻了北京仙秦薈的展陳和資料,同時融合了更多本地特色裝潢、文化和風俗,比如,秦家當時進獻皇帝的「秦家貢宴」,以及秦家故園寄暢園的元素與風貌,寄暢園即秦園,被乾隆皇帝讚譽「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從清康熙二十三年到乾隆四十九年,整整百年,兩帝十二次巡遊江南,每次所居之處,就在此園。
而成都仙秦薈目前也即將開業,正在進行最後的內部裝修,位於成都市中心金牛區一環路內側。
成都仙秦薈(效果圖)。
對於仙秦薈的發展規劃,毛永昇先生認為:每個地方都有諸多愛酒人士,他們需要一個文化更專業的、資源更豐富的平台,仙秦薈正是這樣的連結點,廣泛的專家資源、產品資源和文化資源,匯聚於此。結合不同的地域文化,通過標準化的視覺體系、識別系統,仙秦薈可複製到各地,而不僅在國內,仙秦薈目前也準備移植到國外,為中國酒類文化輸出盡綿薄之力。
走進世界的中國酒類博物館。
從一個人的文化到一群人的信仰,從一個實體的創新到一個平台的貢獻,仙秦薈延續的是秦含章的心愿。它超越了時間,讓秦老遠離又未曾遠離,塑造了永遠的精神豐碑;它跨越了空間,讓各地酒緣聚合一處,打造了文化的良好載體。仙秦薈,走進世界的中國酒類博物館。
作者簡介:
李虓,食品發酵專業碩士、工程師,酒類食品行業評論作家、策劃人,《酒食評論》自媒體矩陣、李虓策劃諮詢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