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喝魯酒:魯酒原來如此厚味

2022-12-22     酒食評論

原標題:在山東,喝魯酒:魯酒原來如此厚味

作者:李虓

提到「魯酒」,不免讓人聯想起「魯酒薄而邯鄲圍」的典故,也正是這一故事,讓山東酒林蒙以「不白之冤」。

唐人陸德明在《經典釋文》記載了這段歷史:「楚宣王朝諸侯,魯恭公後到而酒薄,宣王怒。恭公曰:我,周公之後,勛在王室,送酒已失禮,方責其薄,毋乃太甚……」根據這段文字的語境,不少學者認為,當時魯酒薄,是因為魯恭公覺得給楚宣王酒,已經有失身份,便拿出薄酒,而非沒有好酒。

厚道著稱的山東人,怎會僅以薄酒以待人?從後代歷史來看,山東釀酒業的實力雄厚,出了很多史上有名、神州聞名的好酒,如濟南的秋露白、德州的羅酒、茌平的丁塊酒等,引名流名家不吝筆墨廣為好評。而從當今來看,山東產區的白酒,也不乏在厚味香醇之類,如本文評說的這瓶酒,「芝香典範,魯西厚味」,機緣的是,正以「魯酒」二字命名。

魯酒不薄,魯西厚味

什麼決定了一款白酒風味的厚與薄?關鍵在於溫度。白酒是微生物代謝的產物,在一定的適應溫度範圍之內,溫度越高,微生物的繁殖活動和代謝能力就越強,讓發酵過程中代謝的呈香呈味組分更多、也更複雜。

無論貴州的醬香型白酒,還是山東的芝麻香型白酒,這種相對味厚香濃的香型品類,都特別融入了很多「高溫」的工序——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等,對於典型香氣的塑造極為關鍵,比如,醬香型和芝麻香型酒體中,誘人的烘焙香、焦香的來源,就在於「高溫」條件促進了細菌的活躍以及美拉德反應的進行。

從這個角度來說,山東是絕佳的釀酒地域。齊魯大地,雖然四季分明,但溫度普遍較高,陽光普照較多,有利於高溫環節的操作,而連綿陰雨罕見,乾燥而不潮濕的環境,則有利於細菌的生長與繁殖。

這款「大奧魯酒」得以厚味的原因,也在於山東適宜的溫度條件以及工藝中的溫度把控,在大奧魯酒的釀造中,有兩個明顯的操作要點:一是用曲量很大,超出常規的芝麻香用曲標準,二是堆積、發酵以及蒸餾的溫度高。產香和提香雙重環節提升香的積累。

所以,在風格上,大奧魯酒呈現顯著的發酵香和焙烤香,尤其在入口中段過程,噴香感十足,香氣一下迸發出來,讓人感受到香的力量,隨之而來的是味道的醇厚與圓潤,正因如此,大奧魯酒被譽為「魯西厚味」。

薈萃山東 代表齊魯

大奧魯酒,是山東早起芝麻香型白酒的代表作之一,問世歷史很早,得益於著名酒類技術專家周恆剛先生在聊城的試點技術,70年代山東芝麻香白酒技術的早期發展階段,大奧魯酒就已經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在山東,喝魯酒」深入人心,成為魯西芝麻香白酒的經典代表。

由於「魯酒」二字的加持,再加上山東芝麻香的風格,大奧魯酒旨在「薈萃齊魯,代表山東」。

酒標上的「魯酒」二字,為山東省委原第一書記、中國書法家協會創始人舒同先生的墨寶。而瓶身突出的紋飾,則代表了齊魯三大文化圖騰,「一山一水一聖人」。齊魯文化與山東風味的有機結合,讓大奧魯酒成為代表性的山東特產,成為很多旅客的風物選擇。

與此同時,這款酒還馳名于山東的書畫藝術領域,因其產地在高唐,是《水滸傳》中「義取高唐州」的故事地,也是著名書畫家李苦禪、孫大石等大師的故鄉。這裡自古書畫藝術氣氛十分濃郁,「個個會潑墨,人人習丹青」,孫瑛、李燕、謝家道、辛守慶等很多書畫名家都生自高唐,因此,高唐縣享有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稱號。

因為地域文化的特色,憑藉出色酒體口感,迅速在書畫圈流傳,大奧魯酒還由此得到一個特色的說法,「一半酒香,一半墨香」。

正因為承載了厚重的文化和口碑,大奧魯酒在酒質上具有相當高的要求,出廠大奧魯酒產品,其酒體全部儲存最低七年以上,並且在瓶身還有明確的釀造年份和罐裝年份,為這一樽魯酒厚味又增加歲月的陳厚。

清代詩人王士禛曾詩云,「魯酒盈觴醉,銀鱗下箸鮮。東樓無李白,且就北堂眠」,如若魯酒不厚,何來醉飲之興,在山東,喝魯酒,大家盡可感受魯酒的魅力,魯酒原來可如此厚味。

作者簡介:

李虓,食品發酵專業碩士、工程師,酒類食品評論作家、策劃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df3d7216f509a7a2721abc1c1392d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