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站在中國酒麴的分水嶺?

2022-08-24     酒食評論

原標題:誰,站在中國酒麴的分水嶺?

作者:李虓

如果把中國酒的演進,比作歷史流淌的江河,酒麴,便是其中最強勁、最前端的中流。中國人釀酒,講究「曲定酒型」,酒麴如同川味之麻椒、魯菜之醢醬,決定了一種美酒的最終風味和類別。

周代《尚書》記載「若作酒醴,爾為曲櫱」,這是關於酒麴的最早文字記述。此後,經過歷朝歷代,人們發明了各式各樣的酒麴,呈現出不亞於美酒種類的酒麴大觀。

如宋代朱翼中所著《北山酒經》中,記載的酒麴種類五花八門,有用赤豆、杏仁、川烏頭等製作的豆花曲,有以辣蓼、勒母藤、蒼耳、靑蒿、桑葉等製備的玉友曲,還有小酒麴、真一曲、白醪曲等,配方不同,故事迥異,妙趣橫生。

中國酒麴雖然變化頗多,但歸根究底,源於中國酒麴發展史上的兩次重大分化,而也正是這兩次流變,決定了中國白酒的分流。

01

酒麴發展的兩個「岔路口」

這兩次中國酒麴的重大分化,一者為「大小分工」,二者為「曲藥分流」。

「大小分工」,即依據形態、原料、功能的差異,中國酒麴主要分為大曲和小曲兩大類。

大曲,常以大、小麥和豌豆為原料,被製成類似於磚塊狀的糧垛,經過培養,能夠網羅多種環境微生物,粉碎至發酵糧食醅中,起到「微生物接種」的作用。而根據培育溫度和釀造風格的不同,又可細分為高溫大曲、中溫大曲和低溫大曲,或者醬香型大曲、濃香型大曲、清香型大曲、兼香型大曲等等。

大曲橫斷面,可見明顯曲心。(拍攝/李虓)

小曲,顧名思義,形態比大曲要小很多,主要用米粉或米糠為原料,有的還要加入少量白土作為填充,製成的類似於球狀的粉團,小曲與大曲的作用相近,但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均存在較大差異。小曲在各地的叫法也有所不同,還被稱之為酒藥、白藥、酒餅或者米曲等。

大曲形態,因顏色常是白色,也稱之為白藥。(圖片/董酒)

大小曲的區分,雖然辨於形態,但本質的分化,卻主要依據原料的不同,較早見於漢代。如漢代楊雄的《方言》中,列舉了七種酒麴的製作,其名稱全部採用「麥」為偏旁,代表了原料皆為麥料,即全部為麥曲,而麥曲也就是大曲的前身,說明此時米曲和麥曲已經分化,小曲和大曲已經分工。

「曲藥分流」,即根據應用領域的不同,中國酒麴分為釀酒用曲和醫藥用曲,前者關注產酒,後者著重功效。

中國自古有「藥食同源」或「醫食同源」的說法,如《周禮·天官》中將「醫」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其中食醫列為首位。

對於歷史早期的酒麴,常被當做「以食為藥」的載體,人們擅於在制曲中添加各種本草,以發揮健體之功效。除了前文提到宋代的《北山酒經》、北魏的《齊民要術》、唐代的《四時篡要》《嶺表異錄》也均詳細記載了本草入曲的工序。

董酒研磨本草的老石碾子。(拍攝/李虓)

而從醫方來看,酒麴的健體之效格外受到青睞。從唐代開始,酒麴在醫方中的應用日益增加。比如,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有大量含曲的醫方,其中有一則「白朮釀酒補心氣定志方」,方用諸藥水煎取汁,用汁漬曲,投米釀酒,飲酒療疾。酒麴入藥的做法,宋代以至於明初,幾乎達到巔峰。

但自明代開始,酒麴和藥曲逐漸分離開來。一方面,是因為釀酒家與醫藥家對酒麴各取所需,讓兩者必然走向殊途,如宋應星《天工開物》「神曲」載:「凡造曲所以入藥,乃醫家別於酒母者」。另一方面,很多複雜的藥曲工序因繁瑣被摒棄,如李時珍就有感於賈思勰《齊民要術》的制曲方法「繁瑣不便」。

02

董酒,站在中國酒麴的分水嶺

正因為大小酒麴的分工,讓中國白酒有了大麴酒和小曲酒的流派。大麴酒如大曲清香型、濃香型、醬香型等白酒,得益於大曲的產香特色,大麴酒的香氣更加豐富,香氣的濃度也更大。而小曲酒主要為米香型、豉香型和小曲清香型白酒,這幾類酒種,重在風味,而輕香氣,醇甜、柔和、純凈是典型特色,大麴酒與小曲酒特色鮮明,工藝上難以交叉。

另外,自釀酒用曲和醫藥用曲分流以來,本草曲在中國酒的釀造中幾近絕跡,只存留在少數幾種白酒以及黃酒之中,且本草用量也僅有簡單幾味。

但對於上述兩種情況,有一種酒卻是個特例,這就是董酒。它的釀造,不僅同時保留了大曲和小曲,還進行了有機結合;不僅強化了酒麴產酒的性能,還延續了本草健康的屬性。

董酒大曲(上)和小曲(下)。

董酒的大曲,以小麥為主要原料,並添加黃芪、紅花、枸杞等40餘味本草,而其小曲,則以米粉為原料,再添加黃精、玄參、蜈蚣等90餘味本草。大曲配糟醅(香糟、董糟、紅糟)在大窖池單獨發酵,重在產香,因此,製作董酒大曲的曲方,叫做「產香單」。而小曲配合糧醅用小窖池獨立發酵,重在產酒,叫做「產酒單」,最後,再用小曲酒醅串蒸大曲香醅,以酒帶香,成為董酒。

董酒大小酒麴的分工使用,讓董酒的口感有了小曲酒醇甜和爽凈,又讓董酒的香氣有了大麴酒的濃郁和豐富。而本草的加入,不僅為董酒增添了本草的獨特香氣,還為董酒帶進了如萜烯類、脂肽類等諸多健康組分。目前科學研究,這些健康組分,董酒中的含量和數量均為第一,這與本草的使用有很大關係。

釀酒其實和人生相像,都是演繹著一個事物的發展路徑,面臨諸多岔路,作出怎樣的選擇,則決定了最終的歸途。對於董酒而言,在大小曲的岔路,董酒沒有因追求香氣的芬芳,而放棄口感的醇甜;在本草曲的岔路,也沒有因為對於工序的繁瑣,而讓本草入曲逐漸被遺落。正因為這樣的堅守,董酒成為「國密董酒」,而又有多少人,初心不改,成就了獨一無二的「國密人生」。

作者簡介:

李虓,食品發酵專業碩士、工程師,酒類食品獨立研究者、評論作家,李虓酒類食品研究室、《酒食評論》自媒體矩陣創辦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dbc85fdc60cd094e529660f40d1e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