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的藝術

2023-03-21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黃金的藝術

原創 時翀 藝術設計的朋友們

四馬投唐金滿貫

當我們形容出身高貴的公子小姐,常常會用「金枝玉葉」;當有人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變成了好的事物,我們會稱讚他\她能「點石成金」;當我們走進一處裝飾華麗、光彩耀眼的建築時,會不由得感慨它的「金碧輝煌」;當你的朋友目光敏銳,能夠洞察一切,你會誇獎他\她真是「火眼金睛」;當我們感慨光陰流逝,點滴的時間如此寶貴時,會想起「一寸光陰一寸金」。不論是封建時期的皇權象徵,還是一直以來民間的鐘愛,中國人對於黃金文化都有著濃濃的情感。

鳳凰髮髻,宋代

黃金作為化學元素「金」,元素符號Au的單質形式,是一種柔軟,金黃色,抗腐蝕的貴金屬。它的材質「性格」衍生出各類精湛的傳世工藝,而這些工藝所打磨出的經典作品,承載了千年華夏的文化與美學內涵。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4月14日,香港「夢蝶軒」珍稀金飾藏品呈現於巴黎L'ÉCOLE 珠寶藝術中心所舉辦的《黃金的藝術:三千年華夏珍藏展》,展覽中一百多件來自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1700年的黃金藏品,從商朝經過漢唐、吐蕃、遼宋,一直到元、明、清,全面性地勾勒出了雖沉澱於滾滾歷史長河之中,如今卻依舊煜煜生輝的中國黃金文化。

銅鎏金帶鉤,戰國

疊鹿形金飾,2世紀-3世紀

事實上,本次展覽源自之前在L'ÉCOLE 珠寶學院香港分院成功舉辦的「夢蝶軒」黃金飾品收藏展覽。展覽開始後,珠寶藝術學院科學主任、寶石學家奧利維耶·賽古拉(Olivier Segura)和巴黎索邦大學中國藝術史博士瓦朗蒂娜·布科萊(Valentina Bruccoleri)便產生了一個想法,應該向更多的參觀者展現這些藏品,尤其傳遞其中深遠的中國文化。因此兩人隨之在巴黎策劃了本場《黃金的藝術:三千年華夏珍藏展》。

虎形金飾,戰國

之所以提到展覽的「全面性」,是因為它的策展思路非常明晰與全面,從而能讓巴黎的觀眾更為深刻地了解中國的黃金文化。展覽的策展邏輯中有三個組成維度。第一個維度,展覽試圖讓人們了解黃金材料的重要性,包括了解它的來源和特性。第二個維度主要介紹黃金的工藝以及用途。第三個維度著重體現承載於黃金材質上的中國符號,比如花、人、鳳凰、龍等。這三個維度巧妙地建立了材質、工藝、文化三者之間持續千年的對話,讓觀者沉浸其中,「聆聽」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的繞樑餘音。

鏤空對鳥紋金飾,吐蕃 7世紀-9世紀

為了讓觀眾可以了解黃金這種材料,展覽特別展示了來自美國加州鷹巢礦的金晶體。本次展覽的聯合策展人、寶石學家奧利維耶·賽古拉通過視頻,藉助這件「特殊展品」向大家從化學和地質學的角度講述了黃金的起源。同時,不論是像錘揲、鏨刻、鑄造、珠化、金絲等工藝,還是項鍊、手鐲、耳環、釵簪、胸針和帶牌等物品種類,展覽試圖向觀眾展現中國古代匠人的巧奪天工。比如明代的「四馬投唐金滿冠」則體現了中國古代黃金最悠久的加工工藝 — 錘揲與鏨刻。錘即錘打,揲是將金屬錘打成薄片狀。當黃金被錘揲成形後,加刻紋飾,即為鏨刻。兩種技法組合在一起,便可巧立造型,就如這件展品描繪出,隋朝末年,徐茂公(徐世績)、秦叔寶、羅成和程咬金四個人投降唐王李世民的故事。大形和起伏使用錘揲技法,而細節採用鏨刻,最終形成的圖像敘事惟妙惟肖。

金帶板,唐代至遼代

從符號層面,策展人希望能夠讓巴黎的觀眾去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符號的所指。比如展品中的宋代鳳凰髮髻,以鳳凰形象為裝飾,用金銀絲工藝精細製作而成。在古代中國,髮飾有著特別的意義。頭髮屬於身體,同時最靠近神明,因此,有著強烈象徵意味的貴重飾物常常佩戴於此。而鳳凰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最重要的象徵屬性,傳達著很多層面的意義,包括德行、高雅、女性特質,甚至直接代表著皇后。因此,策展人選擇的藏品既折射了中國古代人對於物品與身體之間關係的理解,也體現了文化符號的深刻內涵。

銀鎏金佛像發簪,唐朝

在材質、工藝、文化三者的對話中,有兩個「話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美學特徵與文化交流。展覽中的每一件展品都透露出中國一段時期的美學特徵。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金器呈現出仿生象物,活潑靈動的特點。在展品虎形金飾中,虎頭向右前方,嘴鏤空張開,尾向上捲起至後背,且後肢翻轉上揚。虎首、頸部、軀幹及其側腿部和虎尾鏨刻有細線紋。造型栩栩如生,細節精緻入微。

植物圖騰掛墜,宋代

鏤空鳳凰花卉紋金飾,宋代至明代

由於漢代以前,黃金在中國很少見到,主要用於裝飾青銅等其他材料或製作小物件。然而,對於中國北方的草原民族來說,它在社會中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中部與游牧民族之間的頻繁交流導致金飾的生產和使用急劇增加,金飾成為名副其實的權力象徵,代表著佩戴金飾者的地位。因此,中國古代黃金飾物的起源、發展、繁榮的歷史進程中,不同地域、文化、民族的交流碰撞是其源源不斷的推動力。中西方不同工藝和裝飾風格的相互融合,使中國的黃金製品呈現動態傳承的整體風貌。而策展人挑選了像來自7世紀-9世紀吐蕃的鏤空對鳥紋金飾這類帶有「異域風情」的飾物,通過與其它展品的視覺呼應,體現出了不同民族之間的密切往來。

鍍金銀寶石髮飾,清代

不論展覽策劃邏輯中,材料、工藝與文化之間的對話關係搭建,還是由此衍生出的關於美學特徵和文化交流的顯現,對於西方觀眾了解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工藝文化,以及更為宏觀的傳統文化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展品所體現出的精湛工藝能夠反映中國古代能工巧匠的思想智慧與創造能力。從展品的符號學意義上,能看出中國文化中的倫理觀、價值觀、道德觀與世界觀。展品豐富多彩的造型能夠映射中國不同時期的審美取向,而這些不同的審美觀匯成了豐富而深遠的美學底蘊。從展品所呈現出不同民族風格的碰撞交流中,可以看見中國文化的博大與包容,也展現了其能夠繁榮發展的重要特徵:既一脈相承,又多元共融。

文 Article / 時翀 Shi Chong

圖 Pictures / 巴黎 L'ÉCOLE 珠寶藝術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1ffa3e551567dbca708689d80c484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