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浩斯觀察—片段經驗與反思

2023-04-23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包浩斯觀察—片段經驗與反思

文 Article > 程文婷 Cheng Wenting

本次展覽名為「交織的軌跡:德國現代設計1945-1990」,筆者認為兩個平行的德國國家二戰後的設計應該被放置在「德意志製造聯盟」「包浩斯」以及魏瑪共和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各個數據院校的遺產下審視和評價。對筆者來說,與之交集最大的是包浩斯。筆者在2012年到2017年間在魏瑪的德國包浩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專業方向是產品設計。筆者的老師們大多出生於二戰後,他們分別在西德和東德接受設計教育。

1990年兩德合併後,他們從不同的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的城市重新彙集在魏瑪市,在1993年重新組合了我們現在所稱的魏瑪包浩斯大學,進行了教育改革,並重新梳理了包浩斯的遺產。筆者想以包浩斯作為切入點,融入自己在德國的一些學習和研究經歷,分享一些包浩斯觀察片段,嘗試追溯東西德的設計歷史,以及包浩斯遺產對於設計教育的影響。

> 克勞斯·迪特爾(Clauss Dietel),依據「開放設計原則「創作的Simson S 50摩托車

第一個片段,關於包浩斯遺產在東德的情況。在德國的設計史研究界,包浩斯遺產在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接受程度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議題,因為這可以反映出這兩個平行的德國國家的設計發展。1945年蘇聯占領區到1949年民主德國成立之間,蘇聯模式決定了以包浩斯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在民主德國的接受程度。然而,形式主義的討論在民主德國持續了二十多年,並且導致了民主德國在納粹統治結束後的第二波移民潮,其中一些人移居到聯邦德國或其他國家。

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典型的歷史資料,關於對包浩斯現代主義的批判。在1962年第五屆德國藝術展覽上,當時民主德國的統一社會黨是最大的黨派,第一書記的烏布利希在《新德國》日報上強烈批評了包浩斯的現代主義形式。不久之後,民主德國開始重新思考包浩斯和現代主義的問題,在上世紀70年代左右,這種轉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意義。一開始是蘇聯作家發表了一篇名為《包浩斯的創意遺產》的文章,於1963年被迅速譯成德文,這標誌著民主德國開始轉向現代主義設計。這種轉變也有很強的歷史背景,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民主德國實行了所謂的新經濟政策,同時面臨著對國際市場和出口的需求。

上世紀70年代是包浩斯在公共場合重新發揮作用的時期。1976年,包浩斯大樓重新修復並開放,相關的研究所和機構也受到了民主德國政府的大力資助。從1976年開始一直持續到2019年(疫情前的一年),包浩斯現代設計教育或相關主題在魏瑪包浩斯大學連續舉辦了14屆。

> 漢斯·古格洛特(Hans Gugelot)所設計的M125家具系統

第二個片段是包浩斯設計在民主德國的體現。在德國,我們學設計經常使用一個詞彙,即「Gestaltung」,它可以被理解為設計或造型設計。在民主德國,特別是在統一社會黨的領導下,面向工業產品的設計在塑造社會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他們認為設計可以改善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從而為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的人格教育做出特定的、社會文化方面的貢獻。

由於意識形態的影響,這個詞在民主德國沿用了很多年。在產品設計中,它指的是將形式和功能進行持久結合,最終形成功能非常優良、經久耐用、價格合理且適用於每個人的產品。設計師不應服務於造成社會差異性的排他性設計,而應反對短期市場驅動和無節制的設計。在上世紀60、70年代,民主德國引進了這個詞,是因為對國際市場的需要。在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家具模塊系統,它代表了民主德國在紅色經濟奇蹟時期的部分。這個系統結合了技術功能和幾何網格美學,它的高度最小為32毫米,旨在保留室內空間的最佳利用性。因此,它可以有很多變體,如完整的組裝或像隔板一樣的家具。系統的可變性和模塊化的自由組裝性質是批量生產中個性化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樣的家具在當時成為民主德國展示自己家居生活的一個展示櫃或展示牆,非常實用。在同一時期,聯邦德也有很多關於GestaltungM125系統設計的案例,包括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提出的開放性設計原則,展覽中也展示了這款摩托車。這個項目是我們中德研究院的,我之所以分享它是想展示一個系統設計的理念。我們如何通過系統化的方式來設計城市微型交通工具,以滿足城市出行不同場景的需求,並將相關技術融入其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設計。

最後一點是關於今天的魏瑪包浩斯大學,在上世紀90年代東西合併的時候,魏瑪的土木和建築學院重組成立了魏瑪包浩斯大學,當年很多來自聯邦德國的設計師包括筆者的教授來到了位於民主德國的這個學校任教,包括哈勒的藝術與設計學院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轉折期,但是其實在過程中兩德的不同意識形態在設計教育和認知方面也發生了非常有趣的碰撞。

> 城市微型交通工具系統設計(圖片來源:湖北工業大學中德工業設計創新研究院)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社會設計也開始受到歐美國家的重視。比如說在80年代德國的設計史學家們評價當時的許多聯邦德國產品設計時,認為設計創造了一種奢侈、美麗、歸屬感、安全、冒險、個性和文化身份的夢想,按照所有承載著文化教育的高級設計草稿要麼被化為烏有,要麼被日常的美麗所取代。舉個例子,盧卡教授是1993年包浩斯重組時的第一任校長,他在1980年代寫過很多關於社會設計方面的書籍,其中包括《設計不可見》。他將設計理解為源於物和人行為相互作用,並具有社會制度特徵。因此,他認為設計不可見意味著設計師應該超越常規設計中對功能的關注,有意識地融入由物和人相互關係組成的不可見整體系統。1993年,阿爾貝特·卡伯爾教授提出了一種新的面向社會的綜合Lucius Buckhardt的設計模式,被稱為魏瑪模式。這個改革的成果也是值得探討的。

最後,綜觀兩德的設計歷史,無論是民主德國非常具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設計導向,還是聯邦德國面向市場、商業消費的設計,包浩斯作為現代遺產一直在連接著兩德的設計。設計師們的共同追求是利用設計去滿足大多數人對好產品的需求,創造美好的生活。(編輯:九月)

(作者程文婷系湖北工業大學中德工業設計創新研究院副教授、德國設計史協會(GfDg)會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a772497f033c061840a7bee6a2a68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