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絲·布爾喬亞:她與繪畫

2022-07-05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路易絲·布爾喬亞:她與繪畫

「為什麼是蜘蛛呢?」,這個問題仿佛一顆石卵從超過9米高的地方重重落下,當觀察者徘徊於蜘蛛的 長腿間,當它那裝有17枚白灰色大理石蛋的網狀肚囊懸掛在她的頭頂正上方時,那一刻,由蜘蛛引發的 關於惡毒、脆弱與攻擊的聯想便如一場黑雨從天而落。製造這一切的人名叫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一晃二十多年過去,她已與那隻大蜘蛛(Maman,1999)化為一體,她曾將繪畫比喻為構成蛛 網的分泌物,而這個神秘的蜘蛛形象可以追溯至她在1947年繪製的一幅小畫。時間回到1995年,巴黎冬至 出版社(Les Éditions du Solstice, Paris)出版了一套布爾喬亞的版畫,題為《獻給我母親的頌歌》(Ode à ma mere/Ode to My Mother),那年,布爾喬亞首次用文字將蜘蛛比喻為一個母親的形象:「因為我最好的 朋友是我的媽媽,她深思熟慮,聰明,耐心,撫慰,通達,優雅,美妙,不可或缺,整潔,像只有益的蜘蛛。」

> 路易絲·布爾喬亞,《漩渦》(Spiral Woman), 2003,版畫,2017 THE EASTON FOUNDATION/ LICENSED BY VAGA, NY

早期的布爾喬亞專注於繪畫與版畫,直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才轉向雕塑。她曾說過,她工作的媒介之間沒有競爭,因為「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在說同一件 事」。她的第一個回顧展於1982年在紐約現代博物 館舉辦,此後她信心日益增加,創作了巨大的蜘蛛、 房間大小的怪異「細胞」以及用舊衣服製作的一系 列織物雕塑,與此同時,她也再次回到了繪畫創作中。人們發覺,除去蜘蛛,認識布爾喬亞的切口不只一個,而繪畫則是一把神奇密匙。

> 路易絲·布爾喬亞,《獻給我母親的頌歌》,1995

2022年春末,大都會藝 術博 物館舉辦了一場關於布爾喬亞的回顧展《路易絲·布爾喬亞:繪畫》 (Louise Bourgeois: Paintings)。展覽集中在她 於1938年至40年代末之間的繪畫作品。在轉入雕塑創作之前,她用繪畫記錄了自己在二戰前夕移居 美國後產生的流離失所感,並暗示了未來作品的某種規模、氣質與方向感,而她著名的符號索引也隨之浮現出來,其中包括籠子、身體以及處於無序的萌芽狀態的蜘蛛與卵等,它們一一跳上她的靈媒舞 台,從四面八方將暗流推入人心。藝術是洞見其心靈的一道縫隙。

> 路易絲·布爾喬亞, 《花兒》(Les Fleurs),2010,紙本水彩

布爾喬亞1911年出生於巴黎的一個中產家庭,父母 經營著一家掛毯修復公司。她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展現 出即興為古董掛毯描繪缺失部分的天賦。年少時的她會幫忙清洗掛毯,她將毯子在水中扭動、旋轉,並把它們系成圓環,後來反覆出現在她作品中的螺旋形 狀就來自於河流中被扭轉的織毯。她曾說過自己的性格成型於早年家庭生活中的矛盾情感。在她很多早期的畫作中,童年傷痕成為其創作驅動,而這一切緣起父親與家庭教師之間長達10年的婚外情,加之一戰的背景,讓這份痛苦變得愈加強烈,這樣的經歷導致了她對被遺棄的恐懼,甚至她曾夢見自己將父親情人的脖子扭成環狀。螺旋在這裡似乎代表著試圖 控制混亂的嘗試,但同時螺旋也暗示了隱匿的危險, 仿佛一種可以將脖子扭斷的暴力。多年後,這份情感出現在了作品《螺旋女人》(Spiral Woman,1984) 中,被困在螺旋中的人物懸在半空中,仿佛在自己的脆弱中不停地旋轉。而在《無限》(A l』infini,2008- 9)中,螺旋再次出現,畫面中螺旋狀的線條自由流動,圍繞著跌落的女性身體、脫離身體的四肢以及分娩的場景,蝕刻的線條讓人聯想到兩條DNA鏈的雙螺旋結構,而「無限」的符號象徵則指向生命的無盡,抽象的視覺語言將生命理解為一段旅程,生、愛、 性與死亡亦是人類命運的循環。

> 路易絲·布爾喬亞,《墮落女人/女性之家》(Fallen Woman/Femme Maison), 1946-1947,油畫

1938 年,布爾喬亞和新婚丈夫羅伯特·戈 德華特(Rober t Goldwater)離開巴黎前往紐約。 她的早期畫作 如1938年的《離家出走的女孩》 (Runaway Girl,1938)描繪了離家的她正走在綠松石色的水面上,她提著一隻小手提箱,朝著尖牙狀岩石的海岸線走去。布爾喬亞在1994年的《出走女孩的家》(Home for Runaway Girls)中延續了相同的主題,她的助手傑瑞·格洛沃(Jerry Gorovoy)將此時期的布爾喬亞比作《綠野仙蹤》中來自堪薩斯州的年輕 逃亡者多蘿 西·蓋爾 (Dorothy Gale),同樣的,布爾喬亞也踏上了一 段減輕自身痛苦的旅程。

> 路易絲·布爾喬亞 ,《獻給我母親的頌歌》,1995

「身體碎片」常出現布爾喬亞的視覺語彙中。她以此來研究自傳體中的複雜情感,這些獨特的視覺圖像通常被描述為「部分客體」(Part- object)。「部分客體」一詞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學家梅勒妮·克萊因 (Melanie Klein)在其關於幼兒發展心理學的著作中提出,克萊因認為,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第一個部分客體就是母親的乳房,因嬰兒兩歲前無法將感 覺信息整合為一體,所以其世界由片段構成,客體之 於嬰兒也是破碎的。自那以後,「部分客體」的概念 與形式經常被現代和當代藝術家用來探索性、慾望 或性別等主題。20世紀40年代,布爾喬亞在《墮落 女人/女性之家》(Fallen Woman/Femme Maison, 1946-7)中描繪了一個由部分身體與房子混合的女性形象。她在作品中探討了女性身份,並以此質疑當時的女性傳統角色。這組油畫後來常被女性主義藝術運動借鑑,如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 和米里亞姆·夏皮羅(Miriam Schapiro)1972年 的裝置作品《女人之家》(Woman House)就是受到了它的啟發。

> 路易絲·布爾喬亞, 《離家出走的女孩》(The Runaway Girl), 1938

布爾喬亞從小就有寫日記的習慣。她說,寫日記意味著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同時寫作對她來說也 伴隨著一種創作般的衝動。1947年,布爾喬亞創作了一組版畫,名為《他消失在完全的沉默中》(He Disappeared into Complete Silence)。她將詩歌文本與版畫結合在一起,戲謔十足。就像評論家 羅伯特·斯托爾(Robert Storr)所言,作品帶著一種 「令人不快的直率」。

直到老年,布爾喬亞也從未失去這種帶有刺痛感的表達。她在1989年開始製作「細胞」(Cells)系列。 她曾這樣描述自己的看法:「每個細胞都在處理一種恐懼,每個細胞都在處理偷窺者的快感,看和被看的刺激。」布爾喬亞創造了巨大的情感空間,偷窺者所看到的空間內部是血腥的,無形中引發了有關痛 感的視覺想像。「情感是魔鬼。」她如此說道。

> 路易絲·布爾喬亞,無題,Untitled (double sided), 1940.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Photo by Christopher Burke

她的一生,如殉道者般全然地潛入痛苦深處。想到 這裡,筆者不禁再次望向那隻蜘蛛,此刻的她正徐 徐地張開母親般的遼闊懷抱。筆者仿佛看見,小布 爾喬亞與母親坐在陽光下,修補著掛毯的一角。也許 這就是她最後的夢境。(編輯:彌生)

文 Article > 王一如 Wang Yiru

圖 Pictures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8c858095dff4c5f7955ae816f256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