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品質支柱,為何是小麥?探秘古井貢酒「小麥管理學」

2022-06-08     酒食評論

原標題:​中國白酒品質支柱,為何是小麥?探秘古井貢酒「小麥管理學」

作者:李虓

近年來,品質,成為白酒行業最矚目的關鍵詞,貫穿全產業鏈。正如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所言,「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品質,消費者越來越懂品質,名酒的成功者,都是品質的堅守者,品質的提升者。」

一方面,市場端,品質更加成為主導消費的關鍵因素。比如,6月1日實施的白酒新標準正體現了這一點,多維度回歸白酒傳統概念,其中尤為重要的一點「白酒必須由糧谷釀造」,本質上反映了消費者對於白酒品質的關注。

另一方面,酒廠端,白酒企業對於品質的傳播尤為注重,越來越多的企業提出「綠色釀造」「原糧控制」等品質管理理念。比如,本月6號,古井貢酒發起的「風吹麥浪·走進古井貢酒原糧生態基地」的收麥直播活動,同時在線觀看170多萬人次,在展現農業美學、工業藝術的背後,其實是古井貢酒對於品質實力的全面展示。

古井貢酒收麥直播活動畫面。

白酒新標的實施,以及參與古井貢酒的收麥直播活動,引發筆者從糧食的原點,對白酒品質進行思考,凝聚成一個問題,即「中國白酒的品質支柱,為何是小麥?」

01

小麥與高粱,中國白酒的兩大品質支柱

中國白酒是糧食的產物,不同的糧食,對於白酒釀造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依據香型,絕大部分香型白酒均以高粱釀造,同時,又均為麥曲發酵;而依據體量,三大主流香型濃香、清香、醬香,占整體白酒消費的八成以上,這讓高粱和小麥,成為支撐中國白酒的兩大品質支柱。

但這兩者之中,哪一種原糧更加舉足輕重呢?筆者認為是小麥,有三個方面原因。

首先,從釀造原理來看,小麥肩負雙重責任。高粱雖然是重要的釀酒主糧,卻僅體現在釀造環節,小麥則是釀造和制曲的雙重原料。而白酒的生產,又有「曲為酒之骨」的說法,所以,無論是參與環節還是整體作用,小麥對於酒體風格、品質的意義更加重大。

農場中成熟的小麥。

具體來看,很多香型對於小麥的依賴度均特別高。比如,醬香型白酒,其用曲量占釀酒高粱的85%~95%,芝麻香白酒,用曲量達到35%以上,而在濃香型白酒釀造同樣如此,其用曲也可達30%以上,更為重要的是,高品質濃香型白酒釀造所依靠的「萬年糟」,之所以糟越老酒越香,原因之一就在於,蛋白質尤其是小麥蛋白被反覆降解、利用,而形成了更多呈香呈味組分。

再者,從歷史貢獻來看,小麥奠定酒業發展。從漢代開始,麥曲登上了歷史舞台,從此酒質大大提升,且名酒輩出,比如,西漢《方言》一書所記載了當時七種酒麴的名稱,全部以「麥」字為偏旁,意為均採用小麥所制。

古井貢酒麴房。

而正因為麥曲的廣泛使用,讓中國酒無論在酒精度還是風味均上了大的台階,產生了諸多名酒。一如,古井貢酒工藝的歷史前身「九醞酒法」,其大機率使用的是麥曲,因據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的「九醞酒法」,整體釀造採用了九斛原料,也就是大約九百斤原料,但用到的酒麴卻僅為三十斤,如此糖化發酵力,高效的麥曲得以實現。

再如,《齊民要術》還記載了一種頗為有名的酒麴製法,即河東神曲法,即「七月初治麥七日作曲」,同樣是麥曲,而用其釀造美酒即是風靡一時的河東酒。

最後,從原料機理來看,小麥作用不可替代。著名白酒專家沈怡方先生曾言:「要充分重視原糧中蛋白質成分的發酵及轉化作用」。而小麥對於釀酒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於小麥蛋白。

小麥的組分,一定程度決定酒麴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

相比於高粱、玉米、豌豆,小麥蛋白是在白酒發酵的酸性環境中,最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的種類,這是因為麥麩及麥粒中的蛋白質多為小分子,微生物用起來十分「便捷」,另外,麥中的氨態氮含量較高,尤其適應釀酒微生物快速生長繁殖的需要。因此,小麥自古就是製作酒麴的良好原料,數千年也沒有改變。

所以,綜合來看,小麥和高粱各司其職,成為中國白酒品質的兩大支柱,但從歷史原因、實際釀造作用、組分機理等方面來看,小麥的貢獻要大於高粱。

02

古井貢酒的小麥學:善釀者,需善治麥

正因為小麥對於美酒品質的巨大支撐作用,所以,善釀者,需先善治麥,亳州地域所出產的「古井貢酒」曾在歷史上多次被貢獻給帝王,也在於安徽亳州得天獨厚的小麥種植傳統和原糧優勢。

亳人治麥,由來已久。據公開記載,亳州界內曾出土了大汶口文化時期的「中國古小麥」,距今已有4000年。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安徽亳縣的釣魚台遺址,挖掘了大量顆粒完好的碳化麥粒。這些麥粒中的一部分,經小麥育種學家研究,被認為是屬於古代小麥T.Antiquorum Heer的一種,這說明亳州乃至於安徽的先祖較早就開始種植、食用小麥,這為本地釀酒業的發展打下基礎。

亳州尉遲寺遺址挖掘現場。

正如在本次直播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玉璋先生所言,3000年前,小麥在安徽普及十分迅速,已經發現10多處遺址,包括亳州在內的皖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產區。

時至今日,安徽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仍然是小麥生產大省之一,年播種量達240萬公頃以上,位居全國第四位,在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和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古井貢酒的小麥原糧基地。

在本次古井貢酒小麥農場的雲遊中,也充分體現了安徽這裡適宜小麥種植的天然條件,地處東經116° 北緯33°,溫暖半濕潤氣候,尤為適合冬小麥的種植,而年適合的降水量、日照時數,又充分保證了小麥的高品質。

有天時地利,要想得到卓越的小麥,還要有人和,古井貢酒對於小麥種植還形成了「小麥管理學」。

第一,種植方面。

古井貢酒提出了統一品種、統一選地、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割、統一入倉的管理模式。完全機械化春耕與人工除草,以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實時監測,所有小麥,一次收割,不落地,直接進倉。

首先,生長管理板塊,據農場技術專家解釋,古井貢酒小麥農場的檢測系統,整體配備了48組傳感器、106組攝像頭以及北斗導航系統,每一塊地、每一顆苗都能實現高清檢測,並對土壤的溫度、濕度、鹽分和電導率進行系統管控,確保古井貢酒高品質原料的生長。

古井貢酒小麥種植基地。

再者,運輸管理板塊,古井貢酒小麥農場工作人員透露,古井貢酒的小麥篩選十分嚴格,無論收割機還是運輸車均要高要求清理,並單一品種、單一運輸,進酒廠後還要車車檢、袋袋檢,才能成為合格的釀酒原料。

古井貢酒農場進行收麥。

第二,研發方面。

古井貢酒與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成立了「古井貢酒糧食研究院」,投入大量精力來研究、推行古井貢酒釀酒專用糧育種產業化。

首先,小麥研究板塊,農業部全產業鏈農業信息分析團隊省級分析師、古井貢酒糧食研究院副院長汪建來先生,對此進行了系統報告,自研究開展以來,團隊對不同區域、不同品種的213個小麥樣品進行了系統研究,並配套定製標準化生產技術,擬與古井貢酒研究團隊,共同研究小麥品質對釀酒的微生物菌群、出酒率、優質品率、口感、香味等白酒品質指標的影響,以提升古井貢酒的制曲和酒體品質。

古井每年投入大量精力用於酒麴研究。

再者,酒麴研究板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井貢酒糧食研究院院長韓北忠先生,詮釋了古井小麥適合釀酒的科學原因,他表示,不是所有的小麥都適合釀酒制曲,主要基於三個方面的標準,一是感官品質,二是營養組分,三是小麥表面攜帶微生物,尤其是最後者,因為中國的酒麴採用未經蒸煮的小麥,進行生料制曲,因此小麥自身的微生物特別重要。古井貢酒優選的小麥,在微生物指標、營養組分均有嚴格標準,有利於提高大曲品質和釀酒質量。

古井貢酒酒麴的微生物生態研究。

而在營養層面,比如,本次小麥農場收穫的「軟質冬小麥」,就格外適合「桃花春曲」的製作。這是因為,軟麥的澱粉含量更高,可達70%左右,且支鏈澱粉含量高,易於產香增香,與此同時,據相關實驗數據,用軟質麥制曲所含微生物,較硬質麥微生物菌落結構更加多樣和穩定,更利於大曲釀酒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從而保障大曲的質量。

視頻:為什麼好酒是「種」出來的?探秘古井貢酒的「小麥管理學」

從善治麥到善釀酒,核心點就在於酒麴的提質與創新,「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古井貢酒的科技創新,一般均是基於酒麴的起始點,並由此再延伸到產品品質。比如,其重點科技打造的「烤麥香」獨特香型產品,所用到的酒麴,就是獨立研發的「古香型」小麥酒麴,這種酒麴的微生物增香效果更佳,用此曲釀酒,酒體中會形成天然的炙烤嫩麥(即將成熟小麥)的香氣,與咖啡、巧克力的誘人香氣異曲同工。

古井貢酒烤麥香產品 年份原漿·年三十。

釀好酒,必要有好麥,黃淮產區,自古即是得天獨厚的產麥帶,有好麥、用好麥是一家白酒企業的必要實力,在治麥、治曲方面,古井貢酒堪為典範。而對於小麥的管理,也體現了白酒「綠色釀造」的重要一環,因為小麥制為酒麴,是富集自然微生物的第一道工序,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共釀」的精髓之處。

作者簡介:

李虓,食品發酵碩士、工程師,酒類食品行業評論作家、策劃人,《酒食評論》自媒體矩陣、李虓策劃諮詢創辦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aa613d6e9b30f01afdf9aae9f1f5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