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氣血俱虛怎麼辦?一個奇效良方,補虛力強,還抗疲勞、降血糖

2023-08-01     醫者榮耀

原標題:陰陽氣血俱虛怎麼辦?一個奇效良方,補虛力強,還抗疲勞、降血糖

清代名醫徐大椿曾形象的指出,「用藥如用兵」,縱觀古代中醫的經典名方,真的不得不令人感嘆,古人無見之理,圓直並俱,引人入勝。尤其是醫聖張仲景的經方,堪稱奇妙,加減一兩味中藥,往往另有乾坤。比如被譽為「傷寒第一方」的桂枝湯,給它加一味飴糖,再調整一下芍藥的用量,就變成了被譽為「建中第一方」的小建中湯,如果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再加一味黃芪,就變成了「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的黃芪建中湯。對於桂枝湯和小建中湯,人們頗為熟悉,但對黃芪建中湯了解的卻又少了些,最主要的原因是黃芪建中湯是由小建中湯加味而成,即便黃芪建中湯功力深厚,可以隨意笑傲江湖,但是它終歸還是小建中湯的衍生方。

那麼,這個黃芪建中湯的藥物組成究竟又是怎樣的呢?據《金匱要略》記載,全方由「芍藥六兩(酒炒),桂枝三兩(去皮),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飴糖一升,黃芪一兩半」等7味中藥組成。原方使用方法是,先將除飴糖之外的六味中藥,用水七升,煎煮中藥,煎好後去掉藥渣,再將飴糖放進煎好的藥液里,再用微火加熱,以待飴糖消解,溫服,每次一升,每日三次。對於黃芪建中湯的現代劑量,常規劑量為:芍藥18g,桂枝9g,炙甘草6g,生薑9g,大棗4枚,飴糖30g,黃芪9g,水煎服。

黃芪建中湯究竟有什麼作用呢?一般來說,黃芪建中湯主要具有「溫中補氣,和里緩急」的作用,適用於虛勞病,以及陰陽氣血俱虛證。臨床上常以里急腹痛,喜溫喜按,形體羸瘦,面色無華,心悸氣短,自汗盜汗等為特徵。舌脈上,多以舌淡紅,脈沉弱為特徵。本方屬於陰陽氣血均補的方劑,因此,對於陰虛火旺的人來說,不適宜使用,另外,嘔家及中滿的患者也不適宜使用。

黃芪建中湯的七味中藥,它的配伍奧秘究竟又是怎樣的呢?全方以黃芪、飴糖為君藥,其中黃芪甘溫入肺、健脾益氣,飴糖甘溫補虛、緩急止痛;以桂枝、芍藥為臣藥,其中桂枝助陽,芍藥益陰,共同起到調和陰陽、化生氣血的作用;以生薑、大棗為佐藥,兩味辛甘相合,起到健脾益胃、調和營衛的作用;以炙甘草為使藥,主要起到益氣健脾、調和諸藥的作用。七味中藥聯合運用,益氣建中,可使化源足、氣血生、營衛調、諸症平。

黃芪建中湯是由小建中湯加黃芪而成,也可以說是桂枝湯倍芍藥加黃芪、飴糖而成。黃芪建中湯無論是看做小建中湯的加味,還是看做是桂枝湯的加味,但是組成新方之後,它的君臣佐使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所以,與原先的小建中湯或者是桂枝湯的功效主治,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黃芪建中湯,它在補氣建中方面的能力,無論是小建中湯,還是桂枝湯,都是難以望其項背的

對於黃芪建中湯的臨床運用,也一樣會遇到兼變證以及或然證,因此,臨證加減化裁是少不了的。如果寒邪較重,可加花椒溫中散寒;如果有便溏的情況,可加白朮健脾除濕;如果兼有氣滯,可加木香行氣除脹;如果兼有氣虛,可加人參或者黨參補中益氣;如果兼有血虛,可加當歸溫養補血。

黃芪建中湯之與小建中湯就是多了黃芪,之與桂枝湯,就是多了黃芪和飴糖,所以對於黃芪建中湯來說,黃芪和飴糖這兩味中藥的加入,使得全方的格局大變,那麼,為什麼要加入黃芪和飴糖呢?這還得從黃芪和飴糖兩味中藥的作用說起。黃芪,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止痛」「補虛」的作用,而後的《名醫別錄》記載,黃芪「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而《日華子本草》中指出,黃芪「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從這些本草文獻的記錄來看,黃芪在補虛止痛方面確有專長,這也就是為什麼黃芪建中湯全方以黃芪為君藥的緣故。

而對於飴糖,也是頗為奇妙,雖然在《神農本草經》中沒有記載飴糖,但是《名醫別錄》中卻已收錄,雖然當初對飴糖的功效僅僅停留在「主補虛乏,止渴,去血」的方面,但是經過醫聖張仲景對飴糖的運用之後,歷代醫家對飴糖的研究也依然沒有停止腳步,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飴糖「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五代時期的日華子說飴糖「益氣力,消痰止嗽,並潤五臟」。所以,飴糖的作用不可忽略,誠如清代名醫鄒澍所說,「無飴糖即不名建中」,又如清代名醫莫枚士所說,「所以名建中者,有膠飴也」。

無論是小建中湯,還是黃芪建中湯,還有一味中藥很特殊,它就是芍藥。那麼,芍藥在黃芪建中湯中究竟發揮著怎樣的角色呢?有醫者指出,芍藥其作用不僅僅是配桂枝以調和營衛,而是取其柔肝、和營血而止腹痛[1]。而對於芍藥的用途,如果翻閱古代本草典籍,可以發現更多奧秘,《神農本草經》中指出,芍藥「除血痹,破堅積」,「止痛」,「益氣」;《名醫別錄》認為芍藥「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醫學啟源》認為芍藥「安脾經,治腹痛,收胃氣,止瀉利」,「固腠理」,「補脾胃」,「和血」,「瀉肝」。綜合古典本草醫籍,不難發現,芍藥這麼奇妙,不僅很對桂枝湯的胃口,也對建中湯的胃口。

對於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對它的主治說的很簡潔,一言以蔽之,「虛勞里急,諸不足」,可別小看這麼幾個字,尤其是「諸不足」三字氣象萬千、奧妙無窮。對於黃芪建中湯的妙用,有醫者指出,黃芪建中湯,暖培卑監,中州得運,治療脾胃疾病;密牆固垣,中宮無失,治療多汗類疾病;運軸行輪,建中補虛,治療虛勞性疾病;培土生金,膻中氣定,治療肺系疾病;溫陽散寒,胞中得暖,治療婦科疾病;補氣生血,脈中血行,治療痹證[2]。

黃芪建中湯的藥理和實驗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從最初的抗消化道潰瘍,提高機體免疫功能[3];再到對脾胃虛寒型消化道潰瘍的治療作用,對胃炎的治療作用,鎮痛、抗疲勞、調節免疫等藥理作用[4]。隨著近年來對黃芪建中湯的實驗研究,發現黃芪建中湯對胃潰瘍的影響,對胃酸分泌的影響,對胃腸運動的影響,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抗慢性阻塞性肺病作用,降血糖,抑制腫瘤轉移,抗衰老、抗氧化,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對脾虛的影響[5]等方面均有積極作用。

對於黃芪建中湯的的現代臨床應用,也是猶如雨後春筍一般迅猛發展,比如黃芪建中湯可用於治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汗證,帶下症,過敏性鼻炎,頑固性口腔潰瘍[3];胃竇炎、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潰瘍病以及胃脘痛、消化性潰瘍、胃傾倒綜合徵、反流性食管炎、血卟啉病[6];虛勞,氣虛發熱,泄瀉,盜汗[7];慢性淺表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胃癌前期病變,腸傷寒,無症狀B型肝炎病毒感染,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慢性胃炎,胃黏膜脫垂症,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慢性鉛中毒,脾胃虛寒型反流性食管炎,腸易激綜合徵等疾病[8]。不得不說,黃芪建中湯的臨床妙用,是令人喜悅的,當然,也還有更多亟待開發的空間,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徐重明,汪自源.黃芪建中湯方論淺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006,20(3):238.

[2]姜濤,包素珍,呂媛琳,等.黃芪建中湯臨床應用及理論探析[J].中華中醫藥雜誌,2018,33(11):5073-5075.

[3]李孟周.黃芪建中湯的臨床應用及藥理研究[J].中成藥,1990,12(11):36-37.

[4]范琢玉,王悅,李雨軒,等.黃芪建中湯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吉林醫藥學院學報,2022,43(2):139-142.

[5]彭鑫,王紅蓓.張仲景方劑實驗研究(第3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6]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7]劉軍.黃芪建中湯的臨床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22):2801-2802.

[8]侯勇謀,羅偉,劉方洲,等.張仲景方劑臨床應用(第3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1a5d46d5e7aac5a5d5308b69391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