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趙靜 、黃心儀
合成圖像,2023 年,攝影:Julia Hetta
2023年5月5日至7月6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將其主要的春季展覽獻給卡爾 · 拉格斐(K a r lLagerfeld,1933-2019)。展覽的名字為「卡爾·拉格斐:線條之美」(Karl Lagerfeld:A Line of Beauty),策展人安德魯·博爾頓(Andrew Bolton)將通過一場回顧展,展示拉格斐從1950年代到2019年最後一個系列的設計工作。展覽將重點研究他畫作中的線條,預計展出約150件設計作品,包括附有他簽名的草圖,以及他為BALMAIN、PATOU、CHLOÉ、FENDI、CHANEL和自己的同名品牌所創作的作品。展覽通過一手資料的展示,探究拉格斐的工作方法、創作過程、設計美學語言以及與最親密合作者的關係,呈現他獨特的設計風格。同時,根據往年的傳統,展覽將聯動服裝學院(The Costume Institute),以Met Gala為序幕,屆時賓客都將身著拉格斐設計的服裝,向這位現代時尚世界的傳奇致敬。
01
展開的線條
卡爾·拉格斐肖像,照片:Annie Leibovitz
面對拉格斐在時尚界中龐雜的工作內容,策展人博爾頓從他設計手稿中的線條入手,發現了理解拉格斐的設計的密碼:「對於卡爾,他先畫下了他一生中設計的一切。」通過對比展出拉格斐的手稿與成衣,可以明顯看出手稿中並沒有對成衣細節的精細描繪,而是通過狂放但精準的線條勾勒出服裝的神態,形成了拉格斐獨特的設計語言。博爾頓還對拉格斐所使用的線條進行了分類,包括了功能角度出發的觀賞線(Ornamental Line)、結構線(Structural Line)分類,裝飾角度下的花形線(Floral Line)、幾何線(Geometric Line)、具象線(Figurative Line),以及圖案構成中的抽象線(Abstract Line)、諷刺線(Satirical Line)。通過這幾類展開的線條,博爾頓概括性地總結出了拉格斐豐富多元的設計語言。
CHANEL2017/2018秋冬高級定製大衣草圖
拉格斐大量的設計手稿展現了他對線條應用的掌控能力:他用黑色簽字筆精準利落地繪出服裝的結構形態,寥寥數筆勾勒出模特的動態與表情,並運用蠟筆線條進一步強化服裝結構的重點,用簡單的色彩鋪陳出服裝的立體感。除了利落的結構直線,拉格斐還會用概括性的曲線描述服裝的裝飾元素。展覽中的手稿與成衣同時對比出現,直線與曲線重構,剛性直線代表他的「現代主義、古典主義和極簡主義傾向」,而彎曲的曲線則與「歷史主義、浪漫主義和裝飾性衝動」相關聯,可以看出拉格斐持續的大量文史哲閱讀積累,以及在聲色犬馬的巴黎生活中的懸置視角,這些共同構成了他設計語言中利落毒辣的判斷力與優雅浪漫的藝術美。
02
理性的身體
連衣裙,CHANEL2019春夏高級定製系列
在《卡爾·拉格斐和Choupette在巴黎》(攝影: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eibovitz,2018年)這張照片中,拉格斐面前的工作檯凌亂地堆積著大量書籍、畫冊、草稿、文件,他的貓Choupette在紙堆中跳躍,亂中有序,畫面仿佛就定格在昨日。策展人博爾頓認為,「當一位設計師去世後,多年來就會出現大量的修正主義。然而,如果你能夠在設計師過世後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舉辦展覽,與團隊合作,你可以挖掘他們感受和記憶的真實性和原始性,這會使展覽更加真實。」儘管他也明白:「拉格斐不厭其煩地告訴我時尚不屬於博物館。當我們一起為CHANEL秀工作時,他非常慷慨借出展品,但他對展覽本身完全不感興趣,他會說:『時尚不是藝術 — 時尚屬於街頭,屬於女人的身體,屬於男人的身體。』」身體,也就是拉格斐操縱線條中一個容易被省略但重要的存在。本次展覽中的預告片,選用了2015年左右法國電影製片人洛奇特(Loïc Prigent)拍攝的拉格斐本人創作過程的片段,視頻中,拉格斐在繪製服裝草圖的時候,第一步是清晰地強調模特的頸部線條,之後才開始服裝的具體設計。在他的設計手稿中,清晰的頸部線條、打開的肩線、旋扭的腰身曲線,共同構成了拉格斐對於身體美理解的視覺底層邏輯。
也許早年與法國花花公子雅克·德·巴歇爾(Jacques de Bascher)交往的影響,拉格斐見識過許多各種扭曲纏繞在一起的身體,但他從不參與其中,而把自己當作旁觀者。服裝是這位德國青年與法國慾望之間的媒介。但拉格斐繼承了來自母親伊莉莎白性格中的果斷決絕,與他當時的摯友伊夫·聖羅蘭不同,他幾乎不沉溺於過往之中,他執行魔鬼般的工作計劃,對記憶、情感與身體進行嚴格的自我控制。這也體現在他對線條的創造與控制:結構線乾脆利落,一筆成型,每一根裝飾線條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沒有多餘,沒有反覆的塗改。線條這一基本的形式語言就是他理性的利刃。
03
優化的分工
當拉格斐第一次踏上巴黎的街頭,時尚名店的櫥窗中瀰漫著二戰後克里斯汀·迪奧的「新風貌」,所有人沉溺在復甦的美夢中,拉格斐已雄心勃勃計劃建立自己的時尚帝國。當他在蔻依時,他發布了一個又一個時裝系列,在成衣中注入了高級定製的嚴苛要求。「他沒對服裝線條進行徹底改革,而是大大簡化了它們。系列與襯布相關的繁複工藝,來自定製的那套做法,他都取消了。他的服裝都是以利落的剪裁和花邊上小小的尖齒收尾,無論對象是法蘭絨、開司米山羊絨,還是大衣、上裝、雙縐、晚禮服,對女性來說非常舒適。」拉格斐用修改線條取代了煩瑣的工藝,提升了服裝生產的效率。但拉格斐的工作並沒有完全取代手工勞動,而是強化了高定製作過程中的勞動分工,並對他的工作夥伴 — 裁縫師們,提出了更加內卷的要求。
CHANEL2017/2018秋冬高級定製大衣草圖
CHANEL2017/2018秋冬高級定製大衣秀場圖
本次展覽展出的CHANEL2005/2006秋冬高級定製婚紗草圖,很難看出那些隨意的圓圈究竟具體指代什麼,他在解釋自己的設計時,常常需要在短時間內講清大量內容,裁縫阿妮塔·布里耶回憶:「必須適應。我有時回到車間說:『要命,我沒聽懂他說了什麼,他說話太快了。』但是一看到他的草圖,我自然而然就懂了。他簡直是細節之王,絕不是鉛筆隨便劃拉兩下,勾個簡單的肩膀和袖子形態。如果有必要,他會給我們標註胸部的開縫、打褶等。一切都會說明清楚,真的太驚人了。」有時裁縫們在木製人台上完成的模型和圖紙上的設計不吻合,他也會很快找到解決方案。拉格斐用線條引發的效率提升與服裝設計職能分化,體現了現代性在時尚產業中的縮影。
CHANEL 2014_15 秋冬高級定製大衣秀場形象
法國著名紀錄片導演洛朗·阿朗·卡龍(Laurent Allen-Caron)在《卡爾·拉格斐傳》中寫道:「拉格斐是德國人,來到法國後決心變成『卡爾』」。拉格斐來到法國後,開始注重人設的塑造與管理,「拉格斐」被抹去,他成為了時尚界的傳奇「老佛爺」。他用寥寥數筆構築起人們對優雅的認知,正如他將個人的複雜性隱匿在黑手套低馬尾黑眼鏡的經典形象符號之後。他的草稿不僅展現了線條之美,更是一種現代美,體現了速度與慾望的結合。拉格斐,一個赫爾曼·黑塞式的德國人,在克里斯汀·迪奧式的法國慾望中,以線條的抽象方式展現了時尚複雜的文化和人類智慧的靈感,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時尚帝國。如今,人們正在經歷大師隕落的時代,一個破碎的時代,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正逐漸消失在視野中。而拉格斐的名字仍在迴響,因他代表的符號已約定俗成為「經典」,依舊在資本主義時尚文化景觀中擁有一個令人念念不忘的註腳。
文 Article / 趙靜 、黃心儀
圖 Pictures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