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的智慧

2023-04-20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沙丘的智慧

原創 理耕 藝術設計

正在美國加利福利亞州科切拉裂谷(Coachella Valley)進行的當代藝術展覽「沙漠X」(Desert X)大膽掙脫了美術館、畫廊牆壁的束縛,置身於浩瀚、嚴酷的沙漠之中。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基於獨特的自然環境設計、安置他們的作品。在藝術總監內維爾·韋克菲爾德(Neville Wakefield)和聯合策展人黛安娜·坎貝爾(Diana Campbell)的策劃組織下,展覽從文化地理的視野出發輻射至全世界共同的處境。所涉獵的社會議題包括氣候危機、移民難民潮、原住民歷史和解等內容。「沙漠X」無意重複當代藝術的老生常談,它從沙丘汲取智慧的甘露,灌溉人們對於地景的感知,滋養大眾對現實的思考。

>「物活/慾望」(Hylozoic/Desires),「納瑪克·納扎爾」(Namak Nazar)

無垠的沙漠均一、單調,向四方無限延伸。在這裡,時空深度與地理參照均失效了。本屆「沙漠X」的策展切入點與人們通常對沙漠的「乾燥」印象反其道而行,將貧瘠的沙漠景觀與豐沛的水的記憶相關聯。科切拉裂谷的環境令人想起讓諸多導演界巨擘痴迷的小說《沙丘》(Dune)。這部宏偉之作字裡行間瀰漫著缺水的緊張感,充斥著揮之不去的死亡氣息。按照作者的設定,對水的爭奪甚至可以和香料開採的重要程度不相上下,水直接決定著人的存亡。一座巨大的純黑建築佇立在沙漠內,它是藝術家托克瓦斯·戴森(Torkwase Dyson)的「液化場所」(Liquid A Place)。其抽象的外觀由純粹的幾何圖形構成,或平直或順滑的線條製造出形而上的吸引力。戴森將這個建築體作為身體內水的記憶與沙漠中水的記憶之間的中介。參觀者被鼓勵探索這片誰都可以進入的公地,凝視它進行冥想,重拾水所承載、保存的回憶。同時,建築召喚出的液體力量還象徵著抵抗和解放。建築中央的梯形孔洞是一間庇護所,為被奴役的對象創造獲得自由的可能空間。身為沙漠裡的外來者,展覽還妥當地處理著和這片土地最初居民的關係,恢復他們的文化尊嚴。當地原住民藝術家傑拉爾德·克拉克(Gerald Clarke)用稻草編織物鋪設了一片寬闊的圓形迷宮。遊客步入「棋盤」遊戲,唯有正確回答有關土著歷史文化的提問時,他才能繼續向前走動。迷宮的形態也出現在拉娜·貝格姆(Rana Begum)的「第1225號金屬絲網」(No. 1225 Chainlink)內。她利用簡易的圍擋網格打造了一件工業質感的幾何建築裝置。人可以漫步其中,感受光、風、沙子的流動韻律。

> 克瓦斯·戴森(Torkwase Dyson)的「液化場所」(Liquid A Place)

> 傑拉爾德·克拉克(Gerald Clarke),「浸沒」(Immersion)

匱乏、荒蕪的大漠測試著人身體和意志的極限,它亦充滿感官上的驚奇。沙漠的艱險突顯人的軟弱,也鍛造人的堅強。口耳相傳的奇幻故事上升為神話,最終變為信仰的材料。墨西哥藝術家帕洛瑪·孔特雷拉斯·洛馬斯(Paloma Contreras Lomas)色彩艷麗、姿態誇張的纖維軟雕塑從一輛老式銀色轎車內部向外「綻放」,向我們講述殖民經濟、性別暴力的故事。虛構的敘事沒有違背現實,反而擊中現實的癥結。「最小的海有最大的心」(The Smallest Sea With the Largest Heart)創造了另一番詩意的景象:藍鯨心臟的等大雕塑浮於盛滿鹹水的泳池上方。此場景不是死亡的預兆,它意味著賦予生命能量的代謝和循環,提示人們回溯滄海桑田的變遷,設想沙漠也許曾經也是一片海洋。漫步於沙漠,我們還將邂逅本次展覽中最為神秘的一件作品 — 創作團體「物活/慾望」(Hylozoic/Desires)的有聲裝置:鹽的晶塊沿著一根木桿的下端向上滲出,木桿上端木質裸露部分安裝著朝向不同的揚聲器,廣播的內容是用靈媒語氣講出的一段詭異的陰謀論。按照該陰謀論的說法,鹽,作為宇宙的原始推動者,如今它的再次出現正是一道神諭、一種不祥的預兆。空洞的語音營造出沙漠的神聖感,它所預言的災難也正是另一層面的救贖。

> 拉娜·貝格姆(Rana Begum),「第 1225 號金屬絲網」(No. 1225 Chainlink)

策展人坦言,平衡這次展覽話題性的最大挑戰是不可將沙漠過度浪漫化,沙漠應當被視作反思現實的場域。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法國學者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短期巡訪美國後寫下的《美國》(America)一書。書中,他運用「文化地理學」考察法,著重分析了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美國「沙漠」。全書收尾一章題目「永恆的沙漠」(Desert for ever)將這一地理景觀上升至文化批評層面。在鮑德里亞的筆下,美國文化最重要的特徵就可以用沙漠狀態來定義、描摹。沙漠中,極度的自然和極度的人工等各類相互衝突、不可共存的事物都被並置在一起且奇特地「共生」,融為一體。馬里奧·加西亞·托雷斯(Mario García Torres)「尋找天空(同時保持平衡)」(Searching for the Sky -While Maintaining Equilibrium)中冷峻的機械,諷刺「西部牛仔」式男權主義的失敗,自然的狂野難以完全受人為控制。而與男性視角並置的則是90後藝術家莎芭拉拉·塞爾弗(Tschabalala Self)的「先鋒」(Pioneer)。野蠻的牛順服在女人軀體下,塞爾弗重塑了對黑人女性身體、氣質的當代理解。雕塑成為那些被遺忘的女性功績的紀念碑。

> 馬里奧·加西亞·托雷斯(Mario García Torres)「尋找天空(同時保持平衡)」(Searching for the Sky - While Maintaining Equilibrium)

「沙漠X」的張力亦體現在它積極地介入現實,發出自己的聲音。馬特·詹森(Matt Johnson)將廢棄的海運貨櫃堆疊。它們看似隨意散落,實際上卻是藝術家精心設計的扭曲造型。作品形象地展現了全球貿易供應鏈條中存在的破裂和褶皺。而它所處的位置正在一條貨運鐵路幹線的旁邊 — 無形的經濟之手已插入沙漠的腹地。在展覽即將開幕的最後一刻,策展人還毅然決定加入業餘攝影師泰爾·尼科爾斯(Tyre Nichols)的攝影作品。他的作品呈現形式是將尼科爾斯的風景照片放大製成廣告布懸掛在繁忙公路沿線的廣告牌上。今年1月,黑人青年尼科爾斯駕車途中無故遭受警察的毆打,以致喪生。圖像的無聲之美與尼科爾斯經歷的種族主義恐怖形成鮮明對比。

> 羅蘭邦·邦和代謝工作室(Lauren Bon and Metabolic Studio),「最小的海有最大的心」(The Smallest Sea With the Largest Heart)

今年「沙漠X」特別構建起加州沙漠與南亞次大陸之間的跨地域聯絡,使得往往不受關注的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在國際項目里現身。這與聯合策展人坎貝爾自2010年以來在南亞、東南亞的實踐息息相關。從沙漠的乾旱到孟加拉國的洪水,極端氣候蔓延全球。坎貝爾特別邀請孟加拉建築師瑪麗娜·塔巴蘇姆(Marina Tabassum)帶來她的「Khudi Bari」(孟加拉語意為小房子)。這是一種模塊化的可移動建築單元。它成本低廉,材料結實耐用,可以在短時間內以最少的勞動力進行組裝和拆卸。塔巴蘇姆的建築研究植根於孟加拉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小房子」足以抵禦大的洪災。塔巴蘇姆始終對形式美興趣寡淡,她專注於社會和經濟的公義,服務於超低收入人群。其願景是關照卑微者的福祉,提升他們居住及生活的尊嚴。

> 帕洛瑪·孔特雷拉斯·洛馬斯(Paloma Contreras Lomas),「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愛上帝,這是一種母性的職業」(Amar A Dios En Tierra De Indios, Es Oficio Maternal)

> 馬特·詹森(Matt Johnson),「沉睡之物」(Sleeping Figure)

作品終將消逝,但藝術的反思常存。藝術家埃克托爾·薩莫拉(Héctor Zamora)與街頭流動商販平等合作,後者拉著字母形狀的氦氣球沿途售賣。氣球組合成不同語義的單詞飄浮在空中。過往的旅行者購買氣球,單詞就隨之解體,作品也消散殆盡。這一行為作品在沙漠中持續性地移動,消解了紀念性與臨時性的界限,並且串聯起所有散布在沙漠裡的藝術創作。它引領所有參觀者超越目之所見,走上一趟靈性操練的旅程。由此,沙漠不再單純指向一道風景,它為人們改變自身、避世求真提供一片凈土。「沙漠X」看似華麗的外表之下,隱藏著憤世嫉俗的深思。表象雖炫目,但展覽卻意在徹底避開藝術界「舊套路」的虛偽與腐朽 — 沙丘的智慧再次協調、容納了對立的二者。

文 Article > 理耕 Jerome

圖 Pictures > 沙漠X藝術展 Desert X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7162885b12fbedb6325b7dc4faed4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