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匠山行記 ,作者匠山
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一個有著藝術界「奧林匹克」之稱的世界級別大展於2022年4月23日開幕。由於受到疫情影響藝術展期延後,然而熱度和藝術氛圍卻完全沒有因為疫情而消退。
此次的主題是《夢之乳》The Milk of Dreams,靈感來源於英國作家、超現實主義藝術家Leonora Carrington 的一本書。這本書描繪了一個奇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生活通過想像力的稜鏡不斷被重塑,人們有可能改變、變形,並且成為自己以外的人。
本文整理了10個必看國家展館,展現共同的藝術力量。
「正如物質創造物質,空間創造空間一樣。我是一個房間,也承擔著一個房間,無論你是否在看,都是一樣。」
——愛格蘭小說家Eimear McBride
01
中國館
《元境 Meta-Scape》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展廳現場
迄今為止,中國共計參與了9屆威尼斯雙年展,以開放的姿態參與世界藝術交流,在這個展示自己並觀察他者的過程中,中國館成為了世界了解中國、中國展示當代藝術創作與思考以及中外美術交流互動的重要平台。
「元境」的由來,源於錢學森在一次科技展覽上的一件手稿中他將「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翻譯為「靈境」。在後來的信件中,錢學森還指出,「靈境」技術及多媒體能大大拓展人腦的知覺,使人進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中國國家館「元境(Meta-Scape)」logo設計
中國國家館由BUZZ建築工作室創始人莊子玉擔任空間設計,位於威尼斯軍械庫展區,展覽主題為元境(Meta-Scape),攜4位(組)藝術家——劉佳玉、王郁洋、徐累、AT小組,在策展人張子康和助理策展人孫冬冬的帶領下亮相此次威尼斯雙年展。
中國館包括了室內展區及室外展區兩個部分,通過不同區域的劃分,展覽在視覺呈現上能夠極大程度地形成對比及呼應。
中國館展場呈現
展館貼合了當下最前沿的「元宇宙」中的「元」(Meta)概念,並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境」的原理性觀念融合,將空間分造為花園與展廳,從詩性空間出發,以4位(組)各具特點的藝術家,激發了具有中國哲學特點的自省性和中式美學對人類未來圖景的東方理解。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現場,劉佳玉,《虛極靜篤》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現場,王郁洋,《季》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現場,徐累,《Correspondances》
回歸到「元境」的主題,回到中國館本身,其實所有作品都在不同層面體現了中國人的藝術觀、宇宙觀和思辨術,正如張子康所言「真實反映了中國當下創作的新的形式、觀念和語言」,是一張在新紀元下重生的「中國牌」。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展廳現場
02
德國館
《重新安置結構》
德國館呈現了Maria Eichhorn的極簡裝置,展廳被改造為一座空蕩蕩的場地,場館內大部分建築骨架和牆面上的磚塊都暴露在外,剝離的牆面仿佛將展館還原為歷史的紀念碑。
Maria Eichhorn 在她的項目中專注於德國館的歷史及其建築改造。巴伐利亞館建於1909年,1912 年更名為德國館。藝術家通過大量的歷史研究,回溯了德國館建造和擴建的黑暗歷史。
Maria Eichhorn 國際知名德國藝術家
新的立面、後部延伸和升高的天花板使展館看起來令人生畏。儘管戰後進行了改造,這座建築仍然體現了法西斯主義的正式語言。Maria Eichhorn發現了隱藏在1938年重新設計後的原始展館的痕跡。
通過此次名為「Places of Remembrance and Resistance」的展覽,藝術家全方位地展示了一段歷史。在整個雙年展期間,展覽還設置了在威尼斯周邊區域進行的「導遊」,講述二戰期間該市的反法西斯實踐和此後為紀念抵抗運動而建設的紀念碑。
展覽現場
03
義大利館
《彗星之夜與命運的歷史》
義大利館藝術家(左)和策展人
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館呈現的是藝術家 Gian Maria Tosatti 的個展,這也是義大利館首次單獨呈現一位藝術家的作品。
展覽由Eugenio Viola 擔任策展人,展出了名為 Storia Della Notte 和 Destino Delle Comete 大型環境裝置,從文學參考到視覺藝術,從戲劇到音樂和表演,以多種創作語言和媒介,反思當下人類自身的生存狀態以及未來的可能。
遊走在整個展覽現場,作品有時是人們熟悉的事物,有時候又會感到不安,比如巨大的廢棄工廠和機器,還有展覽最後漆黑的空間和海水,仿佛在吞噬這一切。
展覽講述了義大利工業夢興衰的故事,也與當下的疫情有關。這些作品引導人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可持續發展與領土、道德與資本之間的艱難平衡。
這一展廳講述了「義大利奇蹟」及其終結的故事,20 世紀義大利經濟增長迅速,但現在一切都陷入停滯,尤其是展覽中,只留下了工廠、機器而沒有工人,昏暗的燈光、吱吱作響的門,它們是見證者,也是歷史的訴說者,引導觀眾思考是什麼造成了今天的一切。
展覽的第二部分,先來到一個充滿柱子的空間,然後順著窗口和走廊,觀眾會來到一個沉浸在黑暗中的工業碼頭,漆黑的環境、不斷拍擊堤岸的海水以及聲音,再加上遠處昏暗的燈光,營造出一種有點恐怖的氛圍,但同時點點燈光似乎又蘊藏著希望在裡面。
策展人介紹,展覽中的部分機器來自疫情期間關閉的工廠,比如縫紉機就是如此,這些作品呈現了當下時代的複雜性,疫情似乎是大自然對人們的警告,這需要我們做出改變,但似乎人們並沒有因此做出多少改變。
展覽現場
04
瑞士館
《音樂會》
藝術家Latifa Echakhch
一切都從一架鋼琴開始。「我想學鋼琴,"Latifa Echakhch曾表示,她的一位藝術家朋友回答她說:「那你需要一架鋼琴,為這架鋼琴你需要一個公寓,為這所公寓你還需要一個國家」,於是她選擇了瑞士。
無論是愛情還是什麼驅使她來到了瑞士,這都是一個動人的故事,現在這個故事又將我們帶到了威尼斯雙年展的瑞士館,而我們的這位藝術家則因為瑞士館,踏上了一條嶄新的音樂之路。
該項目是一種光與影、創造與毀滅、開始與結束的舞蹈。在這個項目中,他們共同抓住了進入創新合作形式的機會,打造一個藝術實驗和冒險的場所。
《音樂會》2022裝置視圖
《音樂會》2022裝置視圖
05
法國館
《Dreams Have No Titles》
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呈現了阿爾及利亞後裔女性藝術家Zineb Sedira的個展,1960 年代的阿爾及利亞獨立運動構成了展覽的基礎。
該展覽名為「Dreams Have No Titles」(夢想沒有標題),通過模糊虛構與現實、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之間的界限,闡明過去和現在的國際團結與歷史上的解放鬥爭有關。
Zineb Sedira 將展覽現場改造成了一個電影製片廠,其中包括道具、置景和舞蹈表演,沉浸式的體驗更好地引導觀眾進入電影本身。其中,一段視頻裝置調查了 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導致製作激進電影的原因,發掘了過去在地中海兩岸之間產生的文化夥伴關係。
展覽現場
本展館的布景靈感來自盧基諾·維斯康蒂的電影《異鄉人》(1967)、奧森·威爾斯的電影《贗品》(1973)以及藝術家絲娜·席迪拉自己製作的電影和相關研究藝術實踐的經驗。展覽以時而充滿希望並感人的方式深入挖掘了反殖民激進主義的繼承。
展覽現場有一個類似於戰後時代的老式酒吧的裝置,播放著那個時代的令人陶醉的音樂。一男一女兩位表演者,身著黑色正裝,定期在參觀展覽的參觀者中混在一起,甚至在所有人面前跳舞。
展覽現場 舞者在現場表演
06
荷蘭館
《當身體說是》
今年荷蘭將其位於賈爾迪尼(Giardini)的展館借給了愛沙尼亞,而愛沙尼亞在該市沒有永久展覽空間。因此,荷蘭人轉而使用位於Cannaregio區的一座13世紀的教堂Chiesetta della Misericrodia 來舉辦藝術家Melanie Bonajo的展覽《當身體說是When the body says yes》新視頻裝置。
「在這裡,你可以脫掉鞋子,躺在色彩鮮艷、形狀各異的座椅上(與藝術家 Théo Demans 合作),並欣賞 Bonajo 的新視頻。」這個裝置是藝術家對我們日益疏遠的商品驅動世界中親密關係狀況的持續研究的一部分。
07
波蘭館
《使世界重新煥發魔力》
該館以創造性的方式將藝術家的個人經歷和當地故事與文藝復興時期壁畫的傳統交織在一起,同時將私人肖像與幾個世紀前的象徵主義和寓言相結合。
波蘭館的內部由一個裝置組成:十二塊面板上覆蓋著一年中十二個月的大幅面紡織品,這些壁畫來自Schifanoia宮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占星壁畫。
宮殿的象徵,包括星座,decan系統,時間周期以及圖像在時間和大陸上的遷移,作為視覺和意識形態的參考點,藝術家將其銘刻在波蘭 - 羅姆人身份和鄉土歷史經驗中,建立了歐洲最大少數民族的肯定肖像。
展覽現場
08
馬爾他館
《Diplomazija Astuta》
藝術家將卡拉瓦喬的開創性馬爾他祭壇畫作《施洗者聖約翰的斬首》重新想像成一個動態的雕塑裝置。通過感應技術,鋼水滴從天而降,落入七個長方形的水池中,每個水池代表了《斬首》中的一個主題。
Diplozija Astuta將卡拉瓦喬的內在主題重新置於現代生活中,使觀眾有一個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這裡體驗聖約翰處決的悲劇和殘酷,調和過去的不公正,並在未來維護共同的人文主義原則。
展覽現場
09
匈牙利館
《追夢之後:我敢於藐視傷害》
該藝術展由策展人Mónika Zsikla策展的展覽《追夢之後:我敢於藐視傷害After Dreams:I Dare to Defy the Damage》中引用的藝術史和分配給該項目的故事講述,整個敘事尖銳而準確地反映了後covid時代的氣氛。
展覽充滿挑釁、憂鬱、逝去,創造了解釋現在所必需的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基本洞察力,並有可能成為匈牙利館展覽歷史上最複雜、數量最多的雕塑展覽之一。
展覽分為四個單元,探索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矛盾關係,以及人們繪製自己身份的階段。在彼此的反思中,從共同和個人經歷的負擔中解放出來,相互參照的身體碎片 - 分離但作為一個社區存在 - 試圖實現其最終形式。
展覽現場
10
烏茲別克館
《知識的花園》
這座 500 平方米花園的布局以智慧之家的花園為基礎,智慧之家是9 世紀巴格達的一個學術中心,中世紀的學者,包括著名的波斯數學家花剌子模都曾在這裡學習。
展館反映了科學家穆罕默德·伊本·穆薩·赫瓦里茲米的工作。他的著作《Kitab Al-Jabr Wa-al-Muqabala》以Dixit Algorizmi的標題引入歐洲,是第一本將代數作為獨立於幾何和算術的學科的科學教科書。
《知識花園》著手質疑圍繞技術發展的歷史和地理的主流敘事,探索被遺忘的根源和被忽視的與遙遠的地方、時間和文化的共鳴。
展覽現場
結語
「今年雙年展的展覽主題並非關於疫情,但它不可避免地記錄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動盪。我一直在思考威尼斯雙年展應該在這個歷史關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得到的答案是——藝術和藝術家可以幫助我們想像新的共存模式。」
——策展人塞西莉亞·阿萊瑪尼
當疫情並未合乎人們的期待,仍舊無休止地蔓延和擴散,今年的人們似乎開始惶恐、無措,將目光投放到更為遼闊的藝術領域,試圖以藝術與哲學的方式確認人類在地球這一巨大參照系中的定位。這可能是藝術和設計所能帶給我們的無窮力量。
資料引述:
1. https://www.labiennale.org/en
2.https://mp.weixin.qq.com/不可錯過,2022威尼斯雙年展
3.https://amma.artron.net/observation_shownews.
4.http://art.china.cn/
來源:匠山行記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我們將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