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趙樂
展覽現場
在國內每年需要出版近50萬種書的情況下,要讓傳統紙質書籍在市場上脫穎而出,視覺上的美感,封面的設計就成了「捷徑」,以致讓讀者誤以為:書好不好看都跟美有關。對於未曾把握住書籍設計中的專業詞彙 — 如紙張的觸感、微妙的字距、行距、白頁等細節 — 的讀者而言,當視覺性被等同於美(或說,設計)後,會不會難免塑造出「美不驚人死不休」的必然局面?
《陳天灼》 Studio NA. EO
近期在柏林視覺藝術中心(Center for Visual Arts Berlin)開展的「非凡閱讀」(Another Reading)展覽就似乎欲對此提問尋找解答。本次展覽一次性收錄了中國20位當代書籍設計師的近150件作品,觀展者將有機會近距離地對這些「美書」進行觀察,以理解過去所熟知的書籍裝幀設計已不僅是「封面設計」那麼簡單。現實是,這一項工序在今日更是涵蓋了裝訂工藝、字體和包裝設計等元素。而其運用的效果與影響力,也從印象中的限量與當代藝術圈延伸到中國現代文學等更為大眾化的類別,從而讓「美書」無處不在,促成從業者的多樣性。
《 說戲》 Jiang Qian&Qu Minmin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知名書籍設計師何見平就曾解釋過:「紙張和裝訂,是中國書籍設計的兩大特點。但今日的中國書籍設計師們,幾乎沒有完全按照傳統的『線裝』方式來進行製作。他們往往會取其中的一個元素,比如線、縫合、摺紙、粘貼等元素,並結合現代設計作新詮釋。」他這段在 2018 年聚焦於線裝工藝的「中國裝幀 - 中國書籍設計」展覽中發表的分析,仍顯見迄今。像蔣茜和曲閔民設計的《說戲》(柯軍、王曉映著)就是例子。
這本討論崑曲的書,透過設計師們的重新思考,成功地讓「主角」跨越出傳統的框架進入新環境中,展現出當下的時代樣貌。宛如一部劇本,整本書圍繞著一位崑曲表演藝術家和一位痴迷崑曲的自閉症觀眾的「演出」而展開。隨著劇情逐頁的推進,讀者也對崑曲的新語境有所體會。在設計的語言上,位於南京的兩位設計師解釋:「我們試圖採用沒有任何東方特色的紙張和裝訂方式去呈現一個東方文本。因為文本是沒有國界的,所以氣質即使源自東方,但仍可從內在散發。」
所以,以簡潔和柔軟的紙質,加上珠光白油墨印刷的組合下,《說戲》非常別致的手工裝訂讓每一帖之間松而不散,且讓大小不盡相同的頁面彰顯出新穎性,最終也就像「崑曲般優雅流暢」。
《 別》 PanYanrong
相同地,潘焰榮設計的《別》(彭程著)也在紙張上「動手腳」。這本小型概念書籍,外觀像個白色小盒子,而內在的書頁卻選擇充滿皺褶的白紙,並以活字印刷術大力地,甚至可說是「幾近穿透紙張」地印上作者所描述的許多與「別離」有關的情感,尤其是在抗擊疫情後的重逢時刻。因此,盒子另外內嵌的一包紙巾,也就顯得極致貼心。
來自香港的麥啟桁,則以《囉囉唆唆 — 又一山人六十年想過寫過 聽過 說過的》展現出他非常重視字體設計的風格。這本書在設計上不僅需要考量到著名平面設計師又一山人(亦即:黃炳培)歷年來的作品精選,也得以以近十萬字來「交代」他過去不同身份交疊而成的人生歷練,所以最終呈現一本厚重詞典的形態也就極為恰當。而書中大小不一,形式多變的字體和排版,亦看出了他受香港傳統雕刻招牌標示而啟發的風格。不過最有趣的還是,書中以黑白雙色呈現的整體形象。這一決定不僅為成品帶來強烈的審美意識,也似乎為擺脫又一山人給人的「紅白藍之父」的印象,帶出了作者於內容中,進行回顧和內省的一面。
《 囉囉嗦嗦》 Makkaihang
《囉囉唆唆》設計的緊湊和拼湊感,也與廣煜所設計的《之間:「黑畫」系列 — 興海龍 2015》相映成趣。來自北京的他表示,興海龍這位藝術家不太願意稱自己的作品為「藝術」。「和『藝術』相比較,他的作品更像隨筆和日記,更加平常和生活化。」廣煜說道:「在他家裡,他的作品充斥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甚至因為摺疊和擠壓,使作品出現破損。他並不介意這種破損,而是用一塊報紙或是一條膠帶從背面將畫補好,繼續放在那裡。這種隨意的態度成為了興海龍作品的顯著特點之一。」因此,這讓他印象深刻的畫面也被重現於紙本封面上,無形中帶出設計師「只要結果是『合適的』我都不會拒絕」的設計手法。
在這一眾書籍作品中,女性設計師也是焦點之一。像創辦了「立入禁止」(Studio NA.EO)工作室的「迷盒」,或汐和、魯明靜、尹琳琳等人的代表作亦被收錄和展出。前者的《陳天灼》作品集最「吸睛」的地方,就是將充滿荒誕、怪異及瘋狂情緒的藝術作品「包裝」於一本看似處於靜態的A5訂裝本子中,僅以封面上的互動式「眼睛切片」透露出內容的真相 — 難怪資深平面設計師盧濤會稱立入禁止工作室的作品乃「這個行業的高階之作」。
《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伊琳娜
另外,尹琳琳的「中國最美的書」:《骨科小手術》(楊禮慶、付勤著)、《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許暉著)和《浮生六記》(沈復著)皆彰顯出她在設計上的「解構」能力。在《骨科小手術》中,她把68種小手術分類後,附上X光片和手術筆記,並按術前、術中、術後分別設置為白色、紅色、淡紅色不同頁面主色,從而讓醫科教材變得富有藝術性;為了符合《這個字,原來是這個意思》書名「原來如此」的意境,尹琳琳巧妙地以隱藏的折頁提供了書籤和目錄的功能;而後《浮生六記》的概念,她則將書中六個章節獨立成冊,分別裝入由一張紙裁切和摺疊而成的「書盒」中,不僅讓閱讀的體驗更新穎,也成功打破了傳統書籍的構成工序。
fotobyHeBo hesign10
最後,不得不提到的書籍設計當然就是展覽目錄。出自何見平之手,目錄上書封和書背的「碎化感」 — 細紙條式的裁切設計 — 就立即讓人聯想到他在2018年推出的得獎之作:《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New Members 2007–2017》。被他堪比為玉米須,這個設計元素在讀者掰去後就能發現到內在的「新鮮玉米」,而這玉米,就是展覽中的設計師們了。雖然他們來自中國的不同地區、不同年代,但都對書籍設計充滿熱情,進而讓作品如玉米粒般「晶瑩飽滿」。
「看著這些精彩的設計,我們都知道,正是書籍本身的魅力,驅使著當代中國這些充滿活力和影響力的設計師。」何見平總結道。
文 Article / 趙樂 Zhao Le
圖 Pictures / 柏林視覺藝術中心Center for Visual Arts Berlin
展覽攝影 / HeBo h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