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 景 視 域

2022-06-08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風 景 視 域

2021年年末,UCCA沙丘美術館以群展「後視景觀:一段關於所有權的旅程」呈現一次以風景的表征入題的發 問:「一片風景被誰擁有?是土地的所有者,還是不經意將景色盡收眼底的遊人?」展覽彙集九位來自全球不 同地區的藝術家包括:瓦希柯·查赫齊亞尼、劉雨佳、艾絲利·喬烏肖魯、覃小詩、沈莘、蘇郁心、蘇予昕、王衛、 鍾雲舒,通過繪畫、版畫、雕塑、影像、裝置和行為表演等形式,基於各自研究和實踐的場域進行特定創作。

風景,超越美學對象的存在

「作為媒介的風景,本身包含了我們認識世界時腦 海中產生的或遠或近的畫面,而這些畫面背後是否 暗藏著世界的真正秩序?」「無論前景是否如學者們所預言的那般險象環生,在一個被悄然預設好的視 覺與精神世界,我們的經驗、創造力和詩意到底有何 意義?」展覽「後視景觀」以風景的表征入題,不僅將 「風景」視為一種美學的欣賞對象,策展人還向觀者 拋出了許多藏在「風景」背後並非亟待回答的問題。

艾絲利·喬烏肖魯,《深溺排放》,2021,螢幕保護膜上蝕刻、拼接復原紙上植物性水彩,直徑150cm

沙丘美術館的展覽空間由一系列形似洞穴的細胞狀 空間彼此吸引聯結而構成,自然光作為光源的一部 分為室內展廳提供照明,多個室外展廳朝向開闊的 海灘。進入展出現場,就像是一次直奔主題的發散性 討論:駐足展廳之中可以聽見海浪的奏鳴,望見遠處 潮水拍打沙灘,藝術作品和自然環境形成一種有機 組合,除此以外,美術館與在地環境之間的互文關係 又隨時等待著被揭示、被更新——一次展覽本就是 一次將自然風景、建築形態和文化背景連接一處的 超越文化本身的文化假想。展覽並不只是在一個海 邊的美術館製造一次關於詩歌、遠方和旅行的浪漫 想像,而是選擇將展覽置入一個更為宏大,和更為痛 徹的敘述圖景之中。

一本由美國學者、藝術批評家和理論家W.J.T.米切 爾(W.J.T.Mitchell)編著於1994年的著作《風景 與權力》(Landscape and Power)的出版改變了 風景研究的方向,它把「風景」(Landscape)看成 是塑造文化力量的工具,是創建國家和社會認同感 的核心工具。米切爾在該文集中收錄了包括薩義德 (Edward William Said)在內的多位學者的文章, 以跨地域、跨學科的學術交流,探討包含藝術、人類 學、心理學、文學、歷史與現實等多層面的「風景」含 義。人類置身於風景之中所收穫的豐富體驗,反映出 風景背後的複雜性和多義性,作為一種物質性的交 換媒介,一種心理占領的視覺地點,以及伴隨人身份 和種族確認而形成的文化焦點,「風景不僅僅表示或 者象徵權力關係;它是文化權力的工具,也許甚至是 權力的手段,不受人的意願所支配。」

瓦希柯·查赫齊尼亞,《空的吧檯》(第二部分),2021,路燈、木材、金屬、太陽能電箱、線纜,尺寸可變

全球化,超越經驗局限性的想像

「如何審度全球視域中的風景?又如何思考我們所 在的世界以及生活於其中的我們?」回到展覽「後視 景觀」本身,九位藝術家從風景的不同角度切入,無 論是對全球變暖的擔憂,還是對家鄉廢棄景觀的拼 貼挪用等等,不同景色和圖像的背後是藝術家對包 括勞工、移民、居住、旅遊、領土、種族、生態等等在 內議題的討論,旅途和日常生活中所見的景象被納 入到更為宏大的關於自然、經濟、文化和政治的全球 制景秩序中去探討,「試圖在景色的交疊與對話中, 揭示世界的內在聯結與權力博弈」。策展人透過不 同主題和作品的呈現形式,將展覽集合成一本感官 論文,展覽本身對「風景」的討論和觀者所即時收穫 的感知如同打開進入其系統建構和運作的開關,從而共同向我們揭示出「風景」詞義背後糾纏駁雜的文化屬性。

展覽前言中引用彼德·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的全球化論述,或許是他挑選來自全球 不同地區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加入展覽的一個重要 原因:彼德·斯洛特戴克曾在《資本的內部》中指出, 地球曾是一個在人類的想像中不斷被重新探索發現 的自然球形天體,在經歷了近代的殖民主義發展及 歐洲國家的擴張之後,又在戰後隨著電子信息科技 演進及衛星在地球軌道的建立,迎來一個被媒體環 繞(甚至數字化的)全球化時代。

王衛,《海拔較高的山林》,2021,鋼架、木工板、水泥 、瓷磚、水性漆,650×810×58 cm

1985年出生於喬治亞提比里西的瓦希柯·查赫齊 亞尼,2013年畢業於德國柏林藝術大學,他的作品 源起於阿布哈茲(位於西亞高加索山附近,是一個 備受爭議而事實上獨立的政治實體)一棟廢棄的建 築,一群不被承認的個體就像這片不被看見的土地, 但它並非沒有價值;1989年出生於台中的蘇郁心在名為《守/森/杜》的影像裝置中,質疑傳統敘事中的 人類中心敘事邏輯;而1981年出生於四川的劉雨佳 則用影像遠征,在風景疊置中探尋自然地貌與城市 景觀的巨大變遷,以及逐漸消逝其中的文化傳統; 1982年出生於伊斯坦堡的艾絲利·喬烏肖魯的作 品被策展人放置在沙丘美術館的一個圓形的細胞孔 洞之下,自然光恰好落在艾絲利·喬烏肖魯的作品之 上,像是一片打通自然和思維的「邊界」的靈光。

蘇予昕,《或旦或暝(蘇澳—花蓮公路)》,2021,沙、珊瑚沫、氧化鐵、白糖、水晶沫、硫磺、泥土、赤鐵礦、電氣石粉與其他手工顏料於木板上,130×225×5.4 cm

「若旅程可以成為思維轉化的過程,我們是否能在 一趟被經驗預設的旅途中放慢腳步、詩意潛行?」伴 隨海浪的奏鳴、遠處潮水拍打沙灘的畫面,和那一片 突然降落的靈光讓人不得不再次回想起策展人方言 的發問,他所提出的那些並非亟待回答的問題,突然 之間和這座遠離城市的海邊美術館發起了一次粒子 對撞,在這顆被海洋所包裹的星球內,我們可以通 過航行去往任何地方,我們也可以通過海洋,這片被 共享的,且無法被文化所全部侵蝕的風景,前往超越 經驗局限性的全球性想像。(編輯:彌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bd478138ce26b1ae8351912f2b3f1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