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雖然發病率較高,但若在發病後及時進行治療,一般是能得到有效控制的。不過,在治療時,也需要講究正確的方法,若是進入誤區,反而會使疾病加重,造成血壓「失控」,那麼,高血壓在治療時有哪些誤區,需要引起注意呢?這3點,或需提前知曉。
1.吃藥控制血壓就行,不良的生活方式無需改變
有很多患者,對於高血壓的認識存在誤解,認為僅依靠吃降壓藥,就能將血壓控制好,在飲食上,也不必太節制。若是還是海吃胡喝,經常熬夜、抽煙、喝酒,愛吃腌制、高鹽食物等,殊不知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飲食以及生活調理,對疾病的治療也是至關重要的。
高鹽血症、高鈉血症均有助於高血壓的發生,因此如果在飲食當中過度的攝入鹽,那麼就會增加控制血壓的難度,增加高血壓的發生率;而煙草裡面含有尼古丁,尼古丁能夠損傷血管內皮引起血管硬化,使血管彈性下降,此外吸煙還容易誘發血管痙攣,進而導致血壓升高,香煙中還會釋放一些神經遞質,這些神經遞質能夠導致心跳加快,同樣也會引起血壓升高。
而經常熬夜,會使身體外周血管內的血量增加,進而引起心臟缺血、缺氧,容易導致出現冠心病和二尖瓣關閉不全型心臟病。所以,高血壓患者朋友們要注意,控制血壓除了藥物治療,還需加強生活干預,控制飲食,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高纖維膳食,不吃腌制高鈉食品。此外,還要作息規律,不吸煙飲酒,堅持鍛鍊,增強抵抗力。
2.血壓高時服用降壓藥即可,血壓正常後無需再服用
有部分高血壓患者,往往在血壓得到控制後,就會擅自停藥。認為血壓控制住了就不需要再服用,不僅可以減少經濟負擔,同時還可以減少降壓藥帶來的副作用。但其實,高血壓作為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才能將血壓長期控制在理想範圍內,並避免因併發症的發生,而折損壽命及生活質量。
藥物跟食物一樣,每天都要進行代謝,所以暫時的控制住血壓後,一旦停藥,血壓就容易忽高忽低、來回波動,進而影響到心、腦、腎等多個臟器。所以一旦服用了降壓藥,就不能擅自停藥,要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定期到醫院複查,即便是要停藥,也需要通過醫生進行專業的評估,才能做決定。
3.憑自我感覺判斷血壓的高低
有些高血壓患者在降壓治療的過程中,只憑自己的感覺來判斷血壓的高低,認為沒有不適症狀,或僅僅有輕微的頭痛、疲勞,就沒有什麼大礙,不必放在心上。但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患者還沒有意識到,高血壓的嚴重性。
高血壓一旦發作,若沒有及時治療就很容易會導致腦溢血、慢性腎衰竭等嚴重情況出現,甚至還會危及生命。所以不要靠自己的感覺來判斷血壓的高低,要定時科學監測血壓,發現異常或症狀危急情況,就要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本圖文由「醫者榮耀」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彥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