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霓 藝術與設計
地毯有何用?這個問題或許聽起來無厘頭,卻是羅馬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的最新展覽「互織」(Intertwingled)的重要主題。策展人馬蒂·吉謝(Martí Guixé)和英加·克諾爾克(Inga Knölke)真正想問的是:人們熟悉的「地毯」,在生活中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展覽現場
「最初,地毯用於保護人們不直接和地面接觸。因此在過去經常能看到整個社區和家庭聚集在地毯上。地毯就成為了家的象徵,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為人們帶來舒適和家庭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毯如今已成為一種裝飾元素和文化信息的載體。」策展人解釋道。因此,由美國社會學家、哲學家泰德·納爾遜(Ted Nelson)1964 年創造的「互織」一詞,被運用於本次展覽的語境中。
結合了「互聯」(interconnected)和「交織」(intertwined)的術語「互織」,是為了描述超文本(hypertext)而誕生的,超文本等同於網絡領域中最基礎的語言「超文本標記語言」,即HTML。有了「超文本」,人們就能用單詞和文字在聯網的計算機上相互連接。在網絡上,「超文本」類似於地毯中的線和結。而網絡,就像編織成的地毯或掛毯,被視為我們社會和文化的原型。依循這一線索,策展人潛入過去的藝術、傳統的手工藝和現代設計作品中,尋找「互織」在不同時代的例子,希望提供一次跨越多個維度的旅程。
展覽現場
當80多件地毯、繪畫、攝影和手工藝品「互織」在一起時,展覽現場仿佛變為一件內涵豐富的裝置。視覺上,整個空間就像一個可席地而坐的戶外廣場或沙龍。其中有馬蒂設計的長凳「網席」(NetSEAT),還有看似小椅子,卻有著毛茸茸動物皮毛觸感的「Ron Ron」,它出自義大利藝術家馬里昂·巴魯克(Marion Baruch)之手。類似的作品還有韓國藝術家金守子(Kimsooja)帶來的「Bottari」,它有著《哆啦A夢》漫畫里時光包袱的造型,妙趣橫生。
除了這些「非家具」的家具,許多鋪在展廳地上的作品,也並不都是「地毯」。比如克勞斯·哈帕涅米(Klaus Haapaniemi)的方形「鳥床旗」(Birdthrow)和「貓披肩」(Cat Shawl)就是時尚飾品,作品中的鳥、花、馬和鹿等動物神話圖案則可追溯到16世紀和17世紀生產於伊朗的克爾曼(Kerman)地毯。無獨有偶,馬蒂設計的「鬼魅」(Ghost)地毯也取材於此經典元素。
展覽現場
遊走在展廳中,很難不被一件長條式、明亮顏色布匹組成的作品吸引。這是由馬里奧·德·路易吉(Mario De Luigi)創作於1963年的掛毯,被建築師埃米利奧·拉帕杜拉(Emilio La Padula)和法比奧·波焦蒂尼(Fabio Poggiotini)選中,置入著名的義大利遊輪威尼斯號(Veneziana)頭等艙的大型沙龍式宴會廳和休息室中。地上鋪著的一幅名為「四季」(Four Seasons)的織物畫作,以其歡愉的色彩,符合室內空間的溫暖色調令人眼前一亮,具有曾一度非常流行的嬉皮和宇宙風格。
這種歡樂主義風格,也在Nanimarquina品牌的「卡拉」(Kala)和「麥地那 2」(Medina 2)兩張地毯中獲得延續,兩者在設計概念上都有著對未來的某種期望:「卡拉」意指「明日」和「藝術」,設計靈感來源於印度慈善學校「關懷與公平」(Care& Fair)的學生作品。「通過孩子們的眼睛,我們看見的是未來。」品牌創始人納尼·馬奎納(Nani Marquina)說道。「麥地那 2」取材於遠古地毯的精髓,重新使用了傳統的「基里姆」(Kilim,一種梭織編織法)技術,讓現代感融入傳統基因。
金守子(Kimsooja)帶來的「 Bottari 」椅子
這一創立於1987年的地毯品牌,其創新精神也與「互織」相呼應,在藝術和設計史中留下許多痕跡。比如雕塑家愛德華多·奇利達(Eduardo Chillida)的手稿,就成為一系列地毯設計的起源。黑白抽象感十足的「拼貼」(Collage)地毯就反映了藝術家一件雕塑作品的孕育過程。該品牌的「白底黑字」(Black On White)系列地毯:華金·魯伊斯·米勒(Joaquim Ruiz Millet)的「黑白手稿」(Black on White Manuscript)、哈維爾·馬里斯卡爾(Javier Mariscal)的「埃斯坦布爾」(Estambul)和夏諾·阿門特(Xano Armenter)的「凌波」(Limbo)——這三張地毯與義大利女畫家比斯·拉扎里(Bice Lazzari)的線性作品有著相似的意境。
展覽中的現代黑白組合之作有來自建築師法布里齊奧·費利奇(Fabrizio Felici)和工匠阿爾貝托·奧爾莫(Alberto Olmo)共同完成的「二維碼」(QRQuanta Res)地毯。不過,這種將傳統地毯「像素化」或「解構」的模式早在捷克畫家吉里·科拉爾(Jirì Kolar)的畫作中率先出現過。當看到亞歷山德羅·佩德雷蒂(Alessandro Pedretti)和伊塔洛·羅塔(Italo Rota)為地毯品牌 Nodus 打造的「巴巴」(Baba)設計時,那像素格組成的傳統紋樣雖並不讓人感到意外,但仍引發了觀者對其古今交錯的經典感的讚嘆。
哈維爾·馬 里斯卡爾(Javier Mariscal)的「埃斯坦布爾」 (Estambul)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將自己的設計巧妙地「互織」於展覽中的馬蒂。他是西班牙現代食物設計領域的佼佼者,他的地毯設計也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展覽上還可以看到他與地毯品牌 Nanimarquina合作多年的成果,如極具迷幻色彩的「鬼魅」(Ghost)、手繪幾何感的「描繪」(Traced)還有將傳統作品解構的「延續」(Extended)等。「有時,概念勝於細節。我認為這是新世紀的基本觀念:進入一個無序的時期,細節將很難被控制。因此,定義、控制和取得特定審美結果的想法已過時。」他說道。
另一位策展人英加表示認同。她總結道:「不同的美學語言和所處理的主題多樣性,是讓『互織』作品被彙集在一起的原因。他們所構成的網絡、陳述、觀點和路徑恰如作家韓炳哲所形容的,是一個個『窗口』——這表明了在超本文中,沒有完全陌生的東西,這也是其美妙之處。」
文 Article / 張霓 Zhang Ni
圖 Pictures / 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