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良方,抗血栓、抗休克、抗腫瘤、抗突變,可挽救「病危脈絕」

2023-06-06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個良方,抗血栓、抗休克、抗腫瘤、抗突變,可挽救「病危脈絕」

隨著近百年的西學東漸,人們對中醫的固有認識是用來調理慢性病的,但凡提到急救,很多人可能都不會朝中醫這邊想,因此,民間也形成了「西藥救急、中藥治本」的觀念,實際上,中醫急救自古有之,而且也有一些經典名方,在關鍵時刻,也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重要作用。比如,一個十分奇妙的方劑,清代名醫汪昂,更是這樣評價到——「病危脈絕急煎斟」,由此可見,此方實力不俗。

那麼這個「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經典名方究竟是什麼呢?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生脈散。現代臨床中,輸液時用到的生脈注射液,就是以它為基礎提取的。對於生脈散這個名方,在中醫界可以說是響噹噹、頂呱呱的,只不過最初創方的時候,卻未曾相關,它日後的成就會有如此之高。那麼,這個生脈散究竟是怎麼來的呢?對於它的源流,其實一直是存在爭議的。

金元四大家的集大成者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說,「孫真人制生脈散,令人夏月服之」,這是最早認為生脈散出自藥王孫思邈的。不過這句話其實是有一定源頭的,同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比朱丹溪的時代要早,他曾說「孫真人云:五月宜服五味子,已補五臟之氣」。但是,這些完整的句子,在《千金方》並沒有找到完整的對應句子。因此,也有學者認為,不宜將《千金方》中含有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藥的藥方看成生脈散的方源,更何況《千金方》中並未有「生脈散」 這一方名,看來是不能再以誤傳誤了[1]。

由於估計不少醫家,一提到「孫真人曰」就直接強行關聯了《千金方》,這顯然是不太妥當的。畢竟相傳藥王孫思邈的遺作有90多種,雖然不可排除這其中有不少是託名之作,但也不能全盤否定。就目前來說,被學術界公認的孫思邈著作,僅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以,很多古代中醫典籍里所說的「孫真人曰」,未必就是《千金方》里的內容,仍有文獻研究的價值。由於《千金方》里的確有生脈散所含藥物的同方配伍情況,也就是說,生脈散的起源,可能與藥王孫思邈有關。因此,朱丹溪說,生脈散是孫真人所制,雖然在《千金方》里又找不到,但也不能一票否決,仍然值得深挖文獻經典。

對於生脈散的來源,除了朱丹溪所說的源自藥王孫思邈之外,其實還另有乾坤。由於金元四大家的著作被廣為研究,因此有醫者在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里的清暑益氣湯條下,發現了「生脈散」的方名和藥物組成,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把《內外傷辨惑論》作為生脈散的最早方源。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赫然發現在易水學派創始人、李東垣的師父張元素的《醫學啟源》中發現了「為生脈散」的正式記載。為什麼會出現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出自《內外傷辨惑論》,而很少有人去關注《醫學啟源》呢?最主要還是因為李東垣雖然是徒弟,但是名氣卻比師父大太多太多。

所以,就目前的文獻來看,比較中肯的說法是,生脈散的方名源自張元素,生脈散的方劑結構出自李東垣,生脈散的方劑完整出自吳鶴皋[2-3]。在《醫學啟源》《內外傷辨惑論》《丹溪心法》《醫學綱目》等著作中,並沒有提及生脈散每味中藥的具體用量。直到明代醫學家吳昆(字鶴皋),第一次給生脈散這個方的三味中藥加上了劑量,那麼劑量是多少呢?人參、麥冬、五味子各等分。是不是感覺很無語,各等分,等於沒說呀!實則不然,並不是所有的方劑的中藥都能各等分的。因此,這也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不僅如此,吳鶴皋還首次將生脈散的用途從專門治中暑的範疇,拓展到治療元氣虧虛或氣陰兩虛、肺虛咳喘等病症,尤其是一句「一補一清一斂,養生之道畢矣」,更是振聾發聵。

也就是說,生脈散的藥物組成已經昭然若揭,也就是全方由「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中藥組成。雖然明代醫家吳鶴皋率先提出了詳細劑量(各等分),但是明清諸多醫家依然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提出了不同的配比方式,其中有幾個比較主要的點,值得探討一下。《證治準繩》《景岳全書》等著作對於生脈散的用量主要是「人參五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三錢」;而《醫方集解》《成方切用》等著作對於生脈散的用量主要是「人參五錢,麥冬五分,五味子七粒」;《張氏醫通》《溫病條辨》等著作對於生脈散的用量主要是「人參三錢,麥冬二錢,五味子一錢」;《醫部全錄》中的生脈散劑量為「人參二錢,麥冬一錢,五味子一錢」[2]。

那麼,生脈散就這麼三味中藥,它的配伍有什麼奧秘嗎?生脈散全方以人參為君藥,主要起到補益肺氣、補氣生津的作用;以麥冬為臣藥,主要起到養陰生津的作用;以五味子為佐藥,主要起到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的作用。這三味中藥,一個補肺氣、生津液,一個補肺陰、清心火,一個臉肺氣、止汗液。由於方中人參,現代多為栽培品種,藥力雖不然野生人參,但在臨床中也可以靈活變通,比如元氣大虛的話,可以用紅參或者別直參,如果陰虛比較明顯,可以用生曬參或者白參;如果虛而有火,可以用西洋參;氣陰不足的輕症,可以改為黨參

生脈散從最初的治療中暑,到後來的元氣虧虛、氣陰兩虛,再到現代的心血管系統疾病和休克的搶救治療,可以說是完成了一個巨大的「轉彎」。關於生脈散的方劑歸類,也從《湯頭歌訣》的祛暑之劑,轉為現代方劑學的補益之劑。方劑學將生脈散的主治歸為兩類,一類是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另一類是暑熱耗氣傷陰證。但在現代臨床使用中,只要抓住神疲乏力、汗多懶言、氣短咳喘、面色無華、面色蒼白、心悸脈虛等主證,便可運用生脈散,也就是說,但凡是氣陰兩虛證,都可以使用生脈散。

隨著生脈散在現代臨床中的聲望越來越高,因此現代藥理對它也進行了深度研究。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生脈散具有改善心功能,增加冠脈流量,抗心肌缺血,調整心肌代謝,降低耗氧量,保護心肌細胞,改善微循環,抗休克,調節血壓,抗心律失常,增強免疫功能,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改善血液流變性,抗血栓形成,抗炎,改善肝功能,鎮靜、解熱、鎮痛,抗突變、抗癌,抗氧化等藥理作用[4],由此可見,生脈散的那些奇妙作用,都被現代藥理予以證實。

對於現代臨床來說,生脈散的用途極為廣泛,比如可以用於冠心病心絞痛,病毒性心肌炎恢復期,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萎縮性胃炎,2型糖尿病[3];急性心肌梗死,休克,低血壓、心律失常、肺心病、克山病、心力衰竭、心肌病[4];中暑、脫證、肌衄,以及肺心病,心源性哮喘,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小兒肺炎合併心衰,腦功能輕微障礙綜合徵,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老年性痴呆,體虛易感[5]等疾病。

總體來說,生脈散作為一個經點名方,至於是否淵藪於藥王孫思邈,至今依然存疑待考,目前雖沒有直接的文獻實證,但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間。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的生脈散在現代臨床中的積極作用,尤其是抗休克、抗血栓、抗心律失常、抗腫瘤、抗突變、抗氧化等方面,更是現代值得深入探索的領域,而生脈散作為一個千古名方,不僅在過去有著輝煌歷史,相信在未來也會有更為廣闊的舞台和空間,尤其是「病危脈絕」方面的急救,更是值得一以貫之。

參考文獻

[1]侯世祥,廖工鐵.關於生脈散方源及其組方量的商榷[J].中成藥研究,1987,(7) :33-34.

[2]嚴永清,吳建新,錢健雄.生脈散的歷代文獻考查[J].中國中藥雜誌,1989,(5):3-5+14+61.

[3]孫雲.生脈散源流、衍化及應用[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6,20(5):320-324.

[4]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5]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766b0bc8dee7911dbc737b6bc231a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