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藥,保肝利膽、溶石排石、抗病毒,還可讓人口氣香潔

2023-07-16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味奇妙的中藥,保肝利膽、溶石排石、抗病毒,還可讓人口氣香潔

有一味奇妙的中藥,不僅在山野路旁隨處可見,即便在城市花店也可能常有栽培,更有甚者,在很多火鍋店,都會有它的身影。說到這裡,可能有些人已經猜到了一些端倪。而這味中藥,不是別的,它就是薄荷!在農村有野生薄荷,在城市有盆栽薄荷,在火鍋店即便沒有下菜的薄荷苗,也會有爽口的薄荷糖。不難看出,薄荷的存在感是很強的。

薄荷其實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味中藥,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它還是一味食材,具有良好的食用價值,也是一味栽培植物,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不僅如此,薄荷還是一個文化素材,具有很好的文化價值,比如「薄荷花開蝶翅翻,風枝露葉弄秋妍」,又比如「語帶薄荷味的撒嬌,對我發出戀愛的訊號」。但是,對於薄荷的藥用價值,是所有價值中頗負盛名的。

薄荷作為中藥的藥用歷史也有千年之久,只不過據本草考證,薄荷入藥的最早記錄仍然存在爭議,比如有認為薄荷藥材名始見於南北朝雷斆的《雷公炮製論》[1],也有認為薄荷入藥最早首載於唐代的《新修本草》[2]。據文獻查證,《雷公炮炙論》的確記載了薄荷的名字與紫蘇的鑑別,但是卻沒有記載薄荷的藥用功效。而在《新修本草》中對於薄荷的功效的記載,主要是「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之,發汗,大解勞乏,亦堪生食」。但是隨著歷代中醫學家的不斷探索,薄荷在臨床中的用途也日益廣泛,藥用功效也逐漸得到拓展,時至今日,薄荷已經成為中醫臨床中十分常用的中藥之一。

其實,如果說記載薄荷的藥性,最早的應該不是《新修本草》,而是《藥性論》。《藥性論》是隋唐醫家甄權所著,遺憾的是,由於原著早佚,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失傳,所以,很多《藥性論》的內容散見於《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中。在《藥性論》中,薄荷歸屬於「果菜類」,主要作用是「能去憤氣,發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節」,而且還指出「尤與薤作葅相宜」,另外還叮囑,「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

隨著薄荷在食藥同源的路上越走越遠,唐代醫家孫思邈指出,薄荷「作菜久食,卻腎氣,辟邪毒,除勞氣,令人口氣香潔;煎湯洗漆瘡」。不得不說,孫思邈的這個偉大發現,堪稱是流芳千古。薄荷可以「令人口氣香潔」,現代的牙膏、口腔糖、口腔藥等維護口腔的各種用品、藥品、食品,幾乎都有薄荷以及薄荷提取物的身影。隨後,唐代醫家陳士良指出,薄荷「療陰陽毒,傷寒頭痛,四季宜食」。

也就是說,薄荷在唐代,就已經基本奠定了它的藥性功效的基本雛形。後來,《日華子本草》指出,薄荷「治中風失音吐痰」;宋代醫學家蘇頌指出,薄荷「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及小兒風涎,為要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指出,薄荷「清頭目,除風熱」。而《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中記載了薄荷「清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可以說是對薄荷藥性的最為精簡的概括。

薄荷的藥性功效,在明代四大本草中,均有詳細記載。明代醫家繆希雍在《本草經疏》指出,「風熱上壅,斯為要藥」。明代醫家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指出,「下氣令脹滿消彌,發汗俾關節通利;清六陽會首,驅諸熱生風;退骨蒸,解勞乏,善引藥入榮衛」。明代醫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薄荷「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癧瘡疥,風瘙癮疹。搗汁含漱,去舌苔語澀。挼葉塞鼻,止衄血。塗蜂螫蛇傷」。明代醫家倪朱謨在《本草匯言》中指出,薄荷「辛涼發散,清上焦風熱之藥也」;適用範圍很廣,比如「傷風咳嗽,熱壅痰盛,目風珠赤,隱澀腫痛,賊風關節不利,頭風頭皮作疼,驚風壯熱搐搦,喉風咽痛腫閉等病」。

對於薄荷的臨床功效,在清代又有了新發展,比如《本草從新》指出,薄荷「升浮能發汗,搜肝氣而抑肺盛,疏逆和中,宣滯解郁」。對於這一個記載,是有所淵源的。誠如《本草求真》所說,「古方逍遙,用以此為開郁散氣之具;小兒驚癇,用此以為宣風嚮導之能;腸風血痢,用此以為疏氣清利之法」。所以,薄荷的臨床功效在進一步的發展,而且這些臨床功效,在現代臨床中也得到了認可。

對於薄荷的新認識,得數近代名醫張錫純。張錫純指出,薄荷的強大作用,「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對於薄荷的藥性,張錫純認為,「少用則涼,多用則熱」,並提倡少用。如「若少用之,亦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鬱結作疼,或肝風內動,忽然癇痙瘛瘲,頭疼目疼,鼻淵鼻塞,齒疼咽喉腫疼,肢體拘攣作疼,一切風火鬱熱之疾,皆能治之」。不僅如此,還記載了薄荷的更多妙用,堪稱經典;而且還提出了醫聖張仲景的諸多良方中可用薄荷替代。

薄荷這味中藥,自被載入中藥史冊的那一刻開始,就在臨床中發揮著良好的作用,歷代醫家推崇備至,現代藥理也深入研究。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薄荷具有發汗解熱,抗菌,抗病毒,抗炎,鎮靜,利咽,透疹,保肝,利膽,溶石排石,對平滑肌的作用,抗早孕抗著床,促進透皮吸收,對亞硝酸鹽的清楚作用,抗氧化[3];抗病毒,鎮痛,調節神經系統,抗生育,以及抗輻射抗腫瘤[4]等藥理作用。不過,目前薄荷的藥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炎、鎮痛、抗氧化、抗病毒、抗輻射和抗生育等方面,止瀉、傷口癒合、保肝、抗潰瘍等方面研究較少[4]。不過,對於藥理研究,應當朝著薄荷更為全面的方向研究,尤其是未發現的新用途。

無論是從古代本草典籍,還是從現代實驗藥理,都發現薄荷的作用極其強大,那麼,薄荷在臨床上的用量又是如何的呢?通過總結古今醫家的用藥經驗,得出薄荷的常用劑量為2~20g,如用於治療上呼吸道系統疾病(風熱咳嗽、咽痛、鼻衄、過敏性哮喘)、面部痤瘡、耳聾、耳鳴、接觸性瞼皮炎、過敏性結膜炎、角膜基質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的時候,可與荊芥、防風、金銀花、連翹配伍,用量為2~12g;如治療黃褐斑、失眠、慢性胃炎、輸卵管阻塞性不孕、崩漏、糖尿病皮膚瘙癢症、頭胸汗出、眩暈、痞滿等疾病時,可與淫羊藿、巴戟天、白龍骨、鹿角霜、益智仁、九香蟲、柴胡、香附、枳殼、龍骨等中藥配伍,用量為3~10g;如用於治療喉痹、急性扁桃體炎時,可與生地黃、麥冬、蒲公英、連翹等配伍,用量為5g;如用於治療皮膚病(慢性濕疹、慢性蕁麻疹)的時候,可與牡丹皮、梔子、柴胡等中藥配伍,用量為6g;如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阻絡型濕瘡的時候,可與白朮、半夏、茯苓配伍,用量為20g[5]。

綜合古代本草與現代藥理,不難發現薄荷的臨床用途和藥用價值極其強大,那麼,薄荷這麼好,究竟有沒有什麼禁忌呢?據文獻研究表明,薄荷的禁忌為,新病瘥人、虛人忌用,忌多服久服,忌與鱉同服,陰虛發熱者忌用,小兒疳積身熱者忌用,小兒痘瘡,診得氣虛者忌用,腳氣類傷寒者忌用,孕前、孕中、哺乳期婦女慎用[6]。不得不說,薄荷這種植物,功能真是強大,觀賞、食用、藥用價值齊備,真是大自然給人們的良好饋贈。

參考文獻

[1]郭曉恆,楊新傑,劉濤,等.藥用薄荷的來源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1):4787-4788.

[2]姜慧,廖天月,萬晶瓊,等.經典名方中薄荷的本草考證[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2022,28(10):150-158.

[3]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4]孫文豪,楊揚,陳恆,等.薄荷有效成分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江蘇中醫藥,2023,55(5):78-82.

[5]宋寧,王青,白雅黎,等.薄荷的臨床應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醫藥,2020,40(9):1225-1227.

[6]勇行,宋詠梅.小議薄荷臨床用藥禁忌[J].山東中醫雜誌,2013,32(11):832.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7283270d61c44ba90d66d9e77687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