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創作中的光影語言

2022-06-20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公共藝術創作中的光影語言

燈光裝置藝術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30 年代,包浩斯藝術先驅拉茲洛·莫霍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的作品 《光——空間模組》便開始利用光來探 討空間、時間以及材料之間的互動關係。 隨著照明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對於光的 控制變得更為容易並且呈現出更多的可 能性。在滿足照明需求的同時,光不再依 附於建築、雕塑和繪畫,逐漸形成一門獨 特的藝術語言。它是一種科技與藝術,理 性與感性相互碰撞的結果,也是人類利用 和模仿自然能量所展現的美學創造。

在燈光藝術中,對於光和影的運用一直是創作 的主要方向,也是藝術融入空間以及詮釋文化 內涵的重要途徑。尤其是置入公共空間中的光 影藝術,它不僅是圍繞光影效果和材料轉譯而 展開的創作,同時也是在地文化和個人感悟的 綜合演繹。

> 摘月

面對國內近年來不斷出現的各類「燈光藝術 節」,本文將圍繞「光」和「影」進行深入探討, 利用「光」的自身特點結合場所展開完整的空 間敘述表現,強調作品中「光」作為特殊藝術 媒介的不可替代性。同時,作為「光」的另一面, 「影」的多樣化呈現也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之 一。文中寫到的藝術家們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 從不同的角度展開思考與呈現,在各自參與的藝術節中鋪設出一條絢爛的光影之路。

光與空間

本文參照了筆者參與的南京和深圳兩個光影 藝術節的展覽:南京的「光影萬象」為中國美術 學院策劃的雙年展,它以光影為主題,自2018 年開始在不同的城市和空間尋找新的可能。而 深圳國際光影藝術季則是每年舉辦一屆。這兩 個展覽的共同特點都是在城市的公共休閒區 域設置光影作品。這些空間不僅是人們白天休 閒活動的場所,同時在夜晚也聚集了大量的人 氣。按照不同的物理空間屬性,作品的安置空 間大致分為如下幾種:草坪、湖面、樹林和硬質 鋪裝環境。

城市景觀提供了多樣化的空間呈現可能,藝術 家們在前期調研的時候尋找著各自作品最為契 合的場域。利用周遭的環境與作品形成有效互 動是光藝術作品顯著特點之一,特定場域空間 的作品往往能夠激發觀眾的強烈共鳴。

> 森林派對

藝術家鄭靖擅長將作品融入自然環境,利用科 技手段讓觀眾參與其中,在遊戲中體驗藝術帶 來的樂趣。在他看來,光是飄忽不定難以捉摸 的,作品《浮光戲鶯》圍繞一棵樹而展開,用電 子化的手段對自然界中的鳥聲進行模擬。藝術 家在樹的周圍設置了三處可參與互動的鏡面 反射裝置,同時在樹上安置了若干處光敏發生 器。觀眾可以利用手中鏡面反射的光去尋找隱 藏在樹上的「鳥」,從而形成隨機的電子鳥叫鳴奏曲。這既是一個遊戲,也是人類文明對生態 自然破壞的反思。

法國藝術家伊萬·勒·伯贊克(Yvan Le Bozec)的 作品《摘月》充滿童話般寓意。作者充分利用了 水面環境,將作品置於湖水中央,梯子與月的倒 影投射在湖面。梯子頂端懸掛著發光的滿月形 狀的盤子,而盤子中間兔子形狀的影子則是用 手影的方式來呈現的。一虛一實,營造了神秘而 又美好的意象。

UFO媒體實驗室創作的《時空剝落》位於深 圳詩書禮樂廣場展區。作品結合建築構件和 LED螢幕的展示方式,呈現被時空分割、浸染 的建築體塊,在層層剝落後露出內部的空間, 寓意著城市隨著時代變遷而產生的不斷生長 的力量。

> 吻

筆者的作品《森林派對》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 下,在原有景觀結構的基礎上引入燈光藝術,用 符號化的表情賦予大自然生命的特徵。猶如這 片樹林自身帶有了感情,通過地理景觀的手段令深圳蓮花山廣場的情緒軟化。

藝術家黃燕和潘晉的作品《光隧道》源於對 時空隧道的想像。兩位藝術家將導光纖維融入混凝土,在環狀造型的基礎上,對人的穿梭 動作進行片段性的勾勒,同時也從時間意義 上,構築從往昔到今時的一種幻想,無論身在 透光混凝土管道之中或其外部,都演繹著光與影的互動。

光與色

光與色是不可分割的,牛頓在1966年通過三棱 鏡將太陽白光分解出七色光,用實驗解開了自 然光的秘密。如今,人工光源和光學材料日漸豐 富,藝術家們藉助LED、投影設備、發光塗料等 新材料,來達到理想的色彩效果和視覺體驗。

> ENESS《天空城堡》

藝術家鄭聞卿和李建安的作品《光影行動》利 用了三稜鏡的分色原理,結合藝術造型和機構 聯動,在地面映射出斑斕的動態視效。裝置的 主體是一個極簡的承載造型,它將數十根三棱 鏡懸於空中,增加了光作為介質的流動性。當觀眾經過的時候觸發機動開關,旋轉裝置啟 動,光影在地面舞動交織,形成一個互動性與趣 味性兼備的炫彩空間。

筆者創作的作品《夢之屋》延續了「屋」作為 最小生存空間的思考,其所營造的家宅在白 天是映射周圍的堅硬的殼,而在夜晚,光的 折射和反射原理將空間進行無限延伸,則是 引向內心深處的那道光。就像加斯東·巴什拉 (Gaston Bachelard)在《空間的詩學》中所 說:「家宅,就像火和水,它照亮了回憶與無法 憶起之物的結合。」同時,它還兼具了搖搖椅 的互動功能,觀眾通過搖動它可得到不同的 燈光變化效果。

美國藝術家林耀民的《光之彩》是一件集合了互 動性、體驗性、活態性與社交性的多媒體藝術裝 置。作品由四個互動單元組成,每個單元為樹的 造型。設計者想要提供的是一個凝視與沉思的 空間,鼓勵參觀者去思考光是如何影響色彩和 情緒的。它與個體記憶、個體連接產生互動,並 邀請參觀者通過數字媒體來分享經驗和感受。

> 光之彩

光與形

正如羅丹曾經提到過光照在雕塑的表面形成的 光影變化體現了作品的時間性,光的可見與物 體的形態是相互成就的。光影裝置的特點是在 夜晚呈現出最好的效果,但是在公共空間中仍 需要考慮白天的視覺效果。一個好的造型載體 不僅能夠承載設計者的創作意圖,同樣也是光 影效果的必要前提之一。

朱智偉的作品《生生不息,萬物生長》從微觀的 角度切入,用有機體的形態植入光源,這種自 然的生命力和光的擴散有著天然的契合。重疊 起伏的曲線和穩重簡約的柱狀結構代表著活力 及穩定。玻璃的折射和內部映射的光芒向周圍 散發光暈,給人以一種崇高的精神體驗。

通過幾何造型與自然界水浪機理的結合,呂紹 藩創作了作品《吻》。豐富的色彩從裝置內部投 射出來,照耀到空間中,在穩定的造型中蘊含著 自然界無限的涌動和力量。

> 《螺旋》(攝影 朱銳)

澳大利亞的互動設計團隊ENESS創作的互動聲 光裝置《天空城堡》用極簡的拱門形態圍合成 一個光之城堡,觀眾遊走其中,通過觸發感應 裝置啟動聲光交互系統,通過視聽感官在公共空間呈現一出極具幻彩的交響樂演出,寓意著 人與人的相互連接。

光與影

有光就有影,光與影的相互關係一直是藝術家 們在創作時無法忽略的。同時,藉助特殊材質 的輔助,猶如感光塗料以及鏡面反射等,影的 部分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面貌,並逐漸開始成為 主角,光的多維特性得以體現。

法國藝術家讓·弗朗多瓦·加弗創作了一件關於日 晷的作品《24個正午》。它詮釋了世界範圍不同 城市的「中午」。藝術家以南京為基準,在同一 緯度範圍選擇了24個城市為樣本設計了不同的 圖形。這些圖形摘錄自中世紀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當日照下的圖形成為一條線時,此時正是 所指城市的正午時間。當一件作品的影子覆蓋到另一件時,代表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在夜晚, 每一件作品上都會有一束光射向它所指的城市方向。在光線的交錯中,我們的思想不應受到 地域和國界的局限。

> 夢之屋

保加利亞藝術家阿薩杜爾·馬克洛夫通過材質 轉換,將剪紙鏤空的抽象動物雕塑立於草坪之 中,它們沒有顯著特徵,面目不清、混混沌沌的 形象,含蓄地傳達了護生愛物的理念,讚美人與 自然最和諧的狀態。其鏤空的造型將影子投射 於周圍,將作品的空間延伸到環境之中。

新媒體藝術團隊分號C的《螺旋》通過鏡面材 質組合出一個代表DNA雙螺旋的矩陣結構,並 通過投影的方式在公共空間中生成算法數據 和生物結構,並通過觀眾的肢體參與構建社會 連結屬性。

光與運動

莫霍利·納吉曾在其文章《運動中的視覺》 (Vision in Motion)中提到早期的燈光藝術家 就已經開始嘗試將動態的視覺語言融入到燈光 藝術中,使觀眾進入更加豐富的感知維度,包 括聽覺和觸覺。機械構造的輔助運行讓光呈現 出更加豐富的空間韻律,也是當下光影藝術的 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 MID STUDIO《Suspended》

藝術家阮悅來在湖邊設置了一組打水漂的互 動燈光裝置《光的水漂》,打水漂是一個古老的遊戲,我們用一小片石頭就可以在水中激起 連續的波紋。在這件作品中,藝術家通過科技 互動的方式,對這個遊戲進行了新的演繹。觀 眾可以用任何發光的工具在互動設備前輕輕 一揮,就可以將自己的「光」擲入水中,而水中 發光的水波紋便會模擬真實的運動效果擴散開來,最後轉化成一座飛濺動勢的發光雕塑。

來自西班牙的藝術團隊MID STUDIO用聲光演 出的方式呈現其作品《Suspended》,他們利用 數百隻內藏LED模塊的氦氣球來打造一個聲光 電的交互空間,隨著音樂節奏的起伏,氦氣球 矩陣會在空中營造出不同的造型和色彩變幻。 觀眾置於作品之下,猶如進入到一個浮動在空 中的聲光世界。

動態裝置《秦淮煙雲》是藝術家陳惠松表達自 身時空觀與秦淮河畔交集的一件作品,通過32 個序列旋轉的光盒營造出循環往復的流動光之 環,圍合而成的空間沒有起點和邊界,象徵著 時空的交疊以及現代和往昔兩個世界的交融, 是懸浮在空中的光影攢動。

雕塑家鄧樂一直嘗試將作品融入環境,並通過 緩慢的運動使作品與環境進行交互。環境通過 鏡面材質的折射在時間中流淌,使靜止變為流 動,主體成為客體,一切都在運動變幻之中。 此次帶來的作品《無道無為》正是這樣的時空 寫照。

> 24個正午

在我們掌握如何去操控光之後,其實很容易 走向極端。城市化帶來了大量的光污染,我們 幾乎已經遺忘了星空的存在。每一棟高樓都被 包裹在所謂的亮化工程中。光不應該只是照亮 我們周圍的物理空間,還應與我們的內心產生對話。好的光影作品所營造的環境不是過度渲染,而是恰到好處。就像國畫中講究的留白 一樣,我們在創造光環境的時候需要適度地留黑,科技藝術的功能之一便是引導公眾對於技 術本身開展反思。

當我們把技術融入藝術,用更加溫情的、視覺 化的方式去呈現,它會帶來直擊心靈的感官體驗。我們的生活除了便利之外還需要更加美好的事物存在。光影藝術節舉辦的目的是通過作 品與城市對話,讓公眾感受慢的狀態,感受到 呼吸的起伏以及自然的呼喚。(編輯:九月)

(作者系中國美術學院公共空間藝術系教師、藝術家徐戈,曾獲美國CODA雜誌年度公共藝術大獎、韓國仁川國 際設計節特別獎)

文 Article > 徐戈 Xu Ge ;

圖 Picture > 常德軍 Chang Dejun、朱銳 Zhu Ru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232878bb12d0daf03c868db3c7623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