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賽試車狂追吳亦凡,親歷雨天225碼失控驚魂時刻……

2020-06-21     二手車知識大講堂

果不是因為現實原因,但凡對汽車有強烈興趣的男孩兒,誰不想下一次賽道試一試?

更進一步說,如果有一天,你突然逮著一個機會,能下一次全中國最牛逼的賽道,同時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F1賽道,上海國際賽道,你會放棄這種機會?反正我肯定不會。

幾天前,我就去了一次上海賽道,體驗了一把無與倫比的高速彎的激情。

  • 圖文部分

之所以能有上賽試車的機會,當然必須感謝車手劉凱。

他也是我學開F4那會兒的教練之一,另外一個教練也很厲害,叫鄭晚成。關注國內China GT賽事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他倆,倆人都是冠軍車手。

鄭晚成教練身上最有名的標籤,就是模擬器出身的職業車手,他之前模擬器非常厲害,沒人見過他跑真車水平怎麼樣,估計是有人以為他只會跑模擬器,有一回有個比賽,有人就故意叫了他一起去,可能是想看他出洋相。他的對手們也完全沒把他當回事,但鄭晚成教練橫空出世,一鳴驚人,直接拿了第一,打敗了很多高手。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他這麼厲害。

而劉凱教練身上的故事也挺傳奇的,他酷愛健身,05年那會兒開始玩車,當時他開一台原裝斯巴魯翼豹(參數|圖片),基本上啥也沒動,因為那會兒國內性能車非常少,也是有一個競爭非常激勵的比賽,可能是因為那會兒經濟還不是很發達,有車的人都少,玩性能車的人就更少了,主辦方可能實在是湊不齊人數,想著劉凱開著一原裝斯巴魯翼豹,也沒啥競爭力,人畜無害的,就拉過來正好湊個人數。

總共8~10人參賽,除了凱哥外,其他都是清一色的爆改翼豹(參數|圖片)。結果凱哥表現出奇地穩定,最後竟然以一台原裝未改的斯巴魯翼豹,打敗了眾多爆改選手,勇奪第二。從那場比賽之後,凱哥也逐漸地進入了賽車的圈子。

凱哥就是特別不喜歡依賴車的性能,他喜歡憑藉自己對車輛的感知能力,最大限度去運動自己的技術,把車輛發揮到極致。因此前兩年凱哥用一台原裝未改的86,還是個自動擋,僅僅換套CUP2輪胎,就在金港做出了1分17秒5的好成績。我有個職業車手朋友叫魏天一,他就是玩86出身,至今都在感嘆,凱哥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這成績?

而且最重要的是,凱哥平常就特別喜歡跟車友們打成一片,沒有任何偶像包袱,他不像一些職業車手,跑出成績之後生怕會輸給民間車手,因此往往極少在民間車手雲集的活動現場現身,凱哥基本上每次都在。即便是輸給了別人,凱哥也不會覺得難堪,反而會向對方討教經驗,雙方互相交流。因此凱哥在很多車友心目中有很高的聲望,大家對比圈速,也都喜歡拿凱哥做出來的成績,作為心中定下的超越小目標。

反正這兩位教練,在我心中都是神級偶像的存在。

我畢竟是年輕氣盛,圖樣圖森破。覺得自己駕駛技術應該不算太差了,上來就問這Radical SR3在上賽的圈速記錄大概是多少。

凱哥當時告訴我,1.5的圈速記錄大概在2分10左右,1.3的開得好的話,大概再1分13~14左右,當然,圈速這東西,跟車況,天氣,輪胎,賽道狀況都息息相關,我們這次是作為嘉賓測試體驗,輪胎肯定不會太新,圈速肯定比不上新胎好天氣的時候。

不過凱哥說我第一次去的話,只要能開進2分20,就相當不錯了。

當時我表面沒有反駁,但內心忍不住盤算,新輪胎好天氣的情況下,由職業車手來做圈速,大概極限在1分13左右,我怎麼著也能跑到1分15吧?跑進1分20這還不跟吃飯喝水一樣簡單嗎?

而且那會兒在去上海之前,我還在模擬器上惡補了一下上賽的彎道攻略,正兒八經用Radical SR3這款車,能在模擬器上做到大概1分12秒左右。

後來真正上了賽道之後,我才知道,這臉打得有多疼。

凱哥說SR3分為兩個排量,一個1.3,一個1.5,都是用的鈴木隼的發動機作為基礎,再配合上Radical自己的高性能部門RPE專門的開發調教,能讓這車在賽道里相當地犀利。

比如我們這回開的就是低功率的1.3版本,搭配6速撥片序列變速箱,跟很多摩托車一樣是國際檔形式,1檔在左側,23456檔在右側。

整車重量我沒有得到確切的數據,但根據圖中馬力和推重比可知,

此車重量大概是 621公斤

0~96公里每小時的加速時間是3.3秒,

最大馬力195匹,

極速141英里每小時,摺合公里單位的話,大概極速在226.9公里每小時,

推重比是314匹每噸,

最大橫向G力是2.3個G。

從這些數據能看出來,這是一個新款的Radical SR3,我們開的那台是十年前的老版本,所以數據會有一些出入,但總體來說,差別不是很大。

其他還有一些數據,最大斷油轉速11000rpm,換擋轉速在9500~10000rpm左右。

在速度達到220公里每小時的時候,它能產生約等於自身重量的下壓力,等同於在220公里每小時的時候,作用在4條輪胎上的重量大概是兩倍的車重,也就是1242公斤左右。

從這些數據,其實你也可以揣測出這車的大致性格,它馬力不大,但轉速很高,動力響應很快,同時車重極輕,因此推重比相當不錯。

它的推重比是314匹每噸,說出來也許大家沒啥概念。

舉個top gear主持人鼴鼠的例子,他開過的民用超跑的頂級產品,布加迪威龍的推重比大概是500匹每噸,也就比SR3多了186匹每噸而已。

再舉個極端的例子,以地球上場地賽事最牛逼的F1來說,推重比高達1500馬力每噸。

推重比大概是Radical SR3的接近5倍左右,但即便如此,SR3的動力依

Radical SR3的下壓力相當恐怖,甚至大過方程式賽車,因此它過彎速度極快,非常利於操控,即便是新手,也很好上手。

但凡事有利有弊,正因為有如此恐怖的下壓力,所以導致它在直道上的尾速受到很大限制,我實測最快也就能跑到225公里每小時左右。

它的發力區間主要集中在9000轉以後,所以要儘可能維持高轉速,不要讓轉速掉下去太多,否則嚴重影響動力,也大大地耽誤時間。

因為它的彎速很快,所以在彎中的橫向G力非常大,達到了恐怖的2.3個G,這個數值大家可能並沒有多大概念,但F1賽車的橫向G力一般在4個G左右,或者更高,戰鬥機飛行員要承受的最大橫向G力據說是在9個G左右,但那基本已經達到了人體能承受的極限,還必須得是經過長期專業刻苦的訓練才能達到,

有人也許會認為,這麼比起來的話,這2.3個G也不過如此嘛,但當你真正開上這車,飛馳在上賽G值最大的7號8號組合彎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害怕了。反正當時我的感覺是身體極力地往邊上甩,我的腦袋必須倚靠在座椅頭枕上,如果懸空著,我的脖子根本就受不了,即便是倚靠在頭枕上,我的脖子依然承受著極大的壓力,我的左腳倚不住剎車,只能靠膝蓋頂著車廂作為支撐點來借力泄力,我的腰腹等核心力量區域,也承受著極大的壓力。

反正在第一節上去的時候,跑到最後我感覺我都已經到極限了。

但第一節結束後,凱哥分析DATA車載數據,說我們也就跑到了1.5個G,完全沒到2個G,還有很大的餘地可以發揮,想提升圈速,就得先戰勝身體的恐懼,相信你和車的配合能做到更好,這樣才能更快。

我自己通過那兩天的體驗,也感覺出來了Radical SR3這車真的非常好上手,它最厲害的地方不是馬力有多大,而是無比誇張的空氣下壓力,配合響應極快的高轉摩托車發動機,再加上極為輕量化的車身,這一切堆積起來,讓這車在賽道里非常好開。

它甚至比方程式還要更好開!

不過這車上手容易,但想開快,接近職業車手圈速,可不容易。首先它下壓力極大,在彎中的確異乎尋常地穩健,很多超級跑車都必須剎車的彎道,SR3可以輕鬆全油門通過,或者僅需丟一點點油門就行。

但正因為如此,那種在高速彎中全油門通過的恐懼,會讓你身體感覺到前所未有的不舒服,2個G的橫向G值,會讓你感覺車子隨時有可能衝出去,你的心理也許會告訴你,這彎還能再快點,油門還能再延長一會兒,但你的身體會情不自禁地往安全區域靠。

所以,你得極為熟悉這車的性格,清楚知道它的極限在哪兒之後,然後必須先戰勝你的身體,再說服你的思想,用思想控制身體,擺脫不由自主的恐懼,才能人車合一,發揮出車輛最大極限。

於是在出發之前,我好好研究了一下上賽的地圖。

國內做上賽攻略的朋友極少,基本沒有任何文獻資料可供參考,我只能自己上網搜索資料,看別人賽車集錦,再配合模擬器,自己慢慢琢磨。

開完模擬器之後我才發現,別看上賽彎道不多,但其實還挺有挑戰性的。

尤其是1,2號組合彎,我認為是我玩過的(模擬器)最難的彎道,首先它有起伏,進1號彎的時候,恰好是上坡,到了坡頂之後緊接著馬上下坡,且看地圖的走勢也能看出來,這是一個曲率逐漸收緊的大彎。

也就是說,你進1號彎的速度絕對不能太慢,且在一邊進的過程中,得一邊剎車,一邊降檔,一邊轉向,速度的拿捏必須控制得極為精細。

剎過頭了彎速低,2號彎出去之後緊接著就是一條大直道,這會直接影響到6號彎的尾速,整節的圈速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剎得少了,速度過快,可能就直接Spin出去了。

我一直以為我在1號彎一直Spin的原因,是因為我入彎速度太快了,導致突破了抓地力極限。但後來凱哥分析DATA數據才發現,是我想多了。不是因為我彎中速度太快,反而恰恰是因為我彎中速度太慢,雖然我入彎時速度其實並不低,但入彎的角度和線路還有待優化,進來的時候往往抱不住彎心,剎車力度控制得不夠精準,往往一腳剎死,剎得太狠了,速度慢就喪失了空氣下壓力,沒有空氣下壓力,你就只能使用輪胎的純機械抓地力,所以我才會如此頻繁地衝出賽道。

而且因為衝出賽道太多次,我的自信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內心的恐懼增加,速度就會放更慢,要麼還是Spin出去,要麼就會導致速度太慢,圈速提不上來。

開完上賽的第一節,當時我就在想,虧我來之前還一臉傲嬌地詢問教練最快圈速是多少,一副上來就準備破圈速記錄的架勢,結果開得跟狗屎一樣。

這還僅僅是說1,2號組合彎,你就感覺到已經非常難了,對不對?

其他彎道也有各種各樣的挑戰,總之初次去的朋友切勿自信過度就對了,體會過後你就會對車手這個職業產生一定程度的敬畏,這碗飯,真不是誰都能吃的。

說起上賽,以前我倒是去過一回,那是2019年有個保定的網友,送了我一張F1上海站的Vip門票,於是我帶著我媳婦去看過一回。

但真正讓我自己開著車在上面馳騁,去跑舒馬赫,漢密爾頓,阿隆索,維特爾他們曾經跑過的上賽,我的天吶,我完全不敢想。所以我倍加珍惜這次的體驗機會。

2019年F1上海站期間,我就曾經坐在對面的一個座位上,看著底下的F1賽車呼嘯而過,震耳欲聾,那些畫面當時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至今印象都極為深刻。

為什麼我從2019年年底開始,對賽車產生了強烈而不可抑制的興趣,這次上賽的F1之行,可謂是徹底點亮我心中賽車之火的源頭。所以上賽在我心中是神聖的朝聖之地,它在我心中地位,絕不會低於穆斯林信徒心中的麥加。

在上賽試車,可不像我們在北京金港或者銳思那樣隨意,必須得有正規的賽照才行。

雖然我這個賽照規格很低,只是個普通場地B照,但如果沒有這個執照,即使車隊願意讓你試車,但賽道方是不會同意的。

同時在上海的兩天,我也打聽到了,上賽試車的費用,是1000塊一節,一節30分鐘這樣子,但遺憾的是,上賽一年到頭也開放不了幾次,且只對車隊開放,也就是說普通人想開著自己的賽車上去有沒有可能實現呢?

可以的,但必須滿足幾個條件,首先,你得掛靠一家車隊名下,其次,你的車最起碼得有符合規定的防滾架。上賽的規定要比北京的一些小賽道嚴格多了。

扯遠了,經過教練的數據分析,第二節我再上的時候,就能有針對性地改進很多毛病了。

我把教練說的所有東西都記住了,雖然因為身體還是不受控制地趨於安全區,不太敢全力push,但我也比第一節快了三四秒。

這個事兒告訴我們,專業人士就是專業人士,任何事兒最好都要按部就班,慢慢提高最好,如果我第一節跑完,就急不可耐地想上去開第二節,而不是等到教練分析完再去,那就等同於是在瞎跑,沒有任何目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慢在哪兒了。

但萬萬沒想到,2分24秒8,居然成為了我這兩天刷出的最快圈,當時凱哥開這車,跑的成績是2分19秒5,我本來想第二天肯定還有機會能把圈速更接近的,但萬萬沒想到天公不做美,第二天竟然下暴雨了。

因為活動只有兩天,一天只有三節,第二節結束後,我又聽了一遍凱哥的分析,本來第三節還想上去再好好試試的,但突然想起拍攝侯碩跟我一塊過來,咱不能只顧自己爽,把哥們晾一邊啊。

於是第三節我帶著侯碩在上賽飛馳,男人對賽車沒有不感興趣的,他在得知有機會下賽道那一刻,就已經壓抑不住臉上激動的心情了。

教練本來讓我帶他飛馳三圈就行,然後回P房把他放下,但我看小哥坐著挺嗨的,沒忍心放他下來,一整節都帶著他飛馳,中間還有兩次Spin被他手持gopro拍了個正著,丟死人了。

這節結束之後,侯碩還是回味無窮的樣子,能從他眼神中看得出,哪個男人對這種追求速度感的事兒沒有期待呢?更何況是在中國最有名的上賽,哪怕是副駕試乘一回,也是非常棒的體驗啊。

我當時心裡想的是,反正明天還有三節,想刷個好圈速,我有的是時間。但上海的雨季告訴我,小伙子,你還是太年輕,不太懂上海。

反正第一天結束後,我們跟凱哥一起去吃了上海本地朋友推薦的本地餐館飯菜之後,當夜回酒店,我根據凱哥今天指出的我犯的錯誤,連夜做了個筆記,叮囑自己第二天必須從這些彎道精益求精,爭取明天圈速能更進一步。

結果萬萬沒想到,第二天暴雨。

當時我心情有那麼一絲絲低落,但我這人天生特樂觀,隨即想到,雨戰會更有挑戰性,雨天能學到的技術也能更多。這麼一想,我不但不低落了,反而賊開心,眼睛裡放出了光,賊期待。

結果從沒跑過雨戰的我,在第二天的第一節沒多久,就發生了一次我有史以來速度最快的一次失控。

當時是在上賽最長的一條大直道的剎車點位置,我的尾速到了225公里每小時,我當時還是按照的乾地跑法,剎車點雖然被我提前了,但好像還是不夠,一腳重剎之下,車輛前輪又突然失去抓地力,車子直接橫著出去了。

225公里每小時時發生失控,當時車身離護牆只有大概20厘米左右,我當時都懵了,毫不誇張地說,那一刻我感覺時間過得特慢,我甚至能看到護牆的水泥表面的粗細顆粒,我感覺它好像就在我臉旁邊。

我第一反應是完了,我可能要變Radical SR3車主了,幾十萬鐵定是要打水漂了。

但上天真的眷顧我,正常來說,像我那種程度的Spin,必然是車尾先撞牆,緊接著車頭再連環撞,但詭異的是,輪胎當時在草地上滑動著,居然還把速度慢慢降下來了,到最後,我只是車屁股碰了一下牆體,隨即被彈開,到緩衝區終於慢慢停下,車輛已經熄火了。

在來上賽之前,劉凱教練就千叮鈴萬囑咐,如果一旦Spin,一定記住要同時踩下離合器和剎車,要不然啟動機會被打壞,一顆啟動機3000。

所以雖然這次上賽之行,我Spin了無數回,但我一次都沒把啟動機打壞。當時我經歷了225公里每小時的Spin之後,我做夢都沒想到,車子居然還能重新打著,且車輛懸掛好像也沒遭受什麼損傷,我依然能非常穩健地駕駛。

不過出於安全考慮,我還是第一時間把車子開回了P房,直到技師跟我說車子沒事,就是後屁股有點擦傷而已。

聽完我的描述,技師們覺得大直道剎車怎麼也會Spin呢?覺得有可能是剎車的前後比例不對,稍微調整了下,甚至都沒讓我下車,直接讓我繼續上去開。

但劉凱教練看我第一圈就出了大事兒,擔心之後還出事,說這一節剩下的時間,我坐副駕,他來駕駛,教我一些雨戰的基本攻略。

這簡直太棒了,求之不得啊。

之後我坐在副駕,非常仔細地看著凱哥操作賽車的一舉一動。

職業車手就是職業車手啊,好多我覺得路滑必須慢點的地方,人家全油門能過。

而且我發現雨戰的走線跟乾地完全不一樣,乾地的走線一定是外內外,走最短距離,把線路拉得大開大合,快的時候極快,剎車的時候追求最晚剎車點,循跡剎車,最大化利用輪胎的機械抓地力,追求最快的出彎。

但雨戰的走線,大多是外外外,或者外中外,線路被拉得更長,同時剎車點平均得提高几十米,這樣能有更長的剎車距離,能有更大的救車餘地。

同時剎車,轉向,開油的動作,都變得更為輕柔,動作溫和到做上述所有動作,都像是在輕輕撫摸一樣。我一下子明白了雨戰跑法,原來是應該這麼跑。回想起我剛剛Spin之前的開法,還跟乾地一樣略顯粗暴,簡直無知。

凱哥帶了我幾圈之後,之後我自己去跑,之前我跑得極為掙扎,只跑到了2分50多的圈速,比乾地慢了整整20多秒。

但凱哥帶我跑完幾圈之後,我見樣學樣,這一節居然成為了我來上賽之後,有史以來唯一沒有Spin的一節,節奏跑得極為順暢,後來下來看了成績,2分41秒,跟凱哥帶我的時候跑的2分40就差了一秒。

凱哥還猛誇了我一頓,我開得好不好我不知道,但這一節在凱哥的帶領下,我覺得自己節奏跑得真挺順的,重點是學到了多麼寶貴的雨戰經驗啊,以後下雨天需要跑比賽的話,我就不至於會像盲人摸象一樣那麼掙扎,簡直棒極了。

在第二節下來的時候,聽P房的技師聊起來,說隔壁保時捷車隊,吳亦凡來了。

我這才想起來,原來剛剛在賽道上超掉我的一台保時捷718,居然是吳亦凡在駕駛著。

好多天前就聽說了吳亦凡加盟保時捷的消息,官方海報都出來了。但直到6月10日,吳亦凡才現身上海F1賽道,聽說此前他一直利用工作之餘的閒暇時間,紮根在寧波賽道,練了差不多14天了。

說實話,那會兒我內心還是有點不服氣的。男人嘛,誰不年輕氣盛,血氣方剛?

我暗暗發誓,待會最後一節,不管雨停不停,我都一定要超回來,找回這個場子。

我還悄悄地跟我們車隊的經理和技師打聽了一下吳亦凡的水平,畢竟他們是專業人士,看一個人在賽道上跑得咋樣,一眼就能看出來。

結果沒想到車隊經理和技師對他還挺認可的,原來他們剛剛也出於好奇,居然已經悄悄地掐表算了下吳亦凡的圈速,據說開得還挺快的,尤其是在雨天的情況下,開得還挺穩健,每圈的圈速都還挺平均的,這代表人家一次失誤都沒有。反正我在場上還Spin了好幾回,卻從沒看到吳亦凡Spin。

聽到我被吳亦凡給超了,我朋友安慰我說,他那保時捷GT4本來馬力就比你大,這下雨天,啥電子系統都有,武裝到牙齒了,你這Radical SR3啥電子設備都沒有,光禿禿的連個ABS都沒有,動力也比不過別人,一個大直道就把你甩開好遠,都看不到尾燈了,完全沒法比啊,不要太難過之類。

但他能在這樣的天氣下,開得這麼穩健,其實已經很棒了,絕對不是網上鍵盤俠所說的花拳繡腿玩票之類。

不過到最後一節的時候,我心裡還是有一點不服的,想在場上把他幹掉,把尊嚴奪回來,畢竟雖然馬力比不過他,但我這車下壓力大,彎速快啊,這個還是能有一點點小優勢的。

如果能在直道上咬住他,伺機在彎道里找機會超,還是能有所作為的。

不過第三節出去我就發現自己想多了,也許凱哥開這車可以幹掉他,但我當時那水平,還不足以跟別人較勁。

尤其是天氣狀況也發生了劇烈變化,第二天的第一節,第二節,我努力尋找好了雨天的節奏,結果到了第三節,雨不下了,賽道上瀝青也乾了,車隊那會兒給我換上了光頭胎,讓我按照乾地的跑法去跑就行。

但那會兒的賽道狀況才最複雜,比起純乾地和純雨地,這種半干不濕的場地,最為危險,對車手的控制能力要求也最高。反正最後一節,我努力想超吳亦凡,結果也沒有超掉,想破一破第一天自己的圈速記錄,也沒能實現,這確實是個不小的遺憾。

但我慶幸的是,最後一節我跑的節奏還挺好的,而且在經過了5節的練習之後,我終於在最後一節順利找到了過1號彎的感覺。在之前的練習里,平均每節我都得Spin大概兩回,幾乎都是在1號彎。

但在最後一節,我一次Spin都沒有,且過1號彎的信心越來越強,速度也越來越快。

只是遺憾的是,剛剛找到一點1號彎的感覺,為期兩天的試車,就已經結束了。

雖然因為下雨的原因,我已經沒有辦法再刷新我的乾地最快圈,略微有點遺憾,但通過這兩天的試車,劉凱教練的言傳身教,還是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

尤其是乾地和濕地同時都學習了,這經驗真的是花錢都難買來的。

最後衷心地希望國內的汽車文化和賽車文化都能越來越強,也希望車迷的水平能越來越高。

我堅持多做賽車內容,並非不務正業,我認為作為一個汽車節目自媒體的主持人,也是很有必要把自己駕駛水平提高的,因為只有掌握了極限駕駛,才能更好地感知和評測車,帶來很多大家都體驗不到的新鮮認知,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大家認知車。

好了,感謝大家收看二手車知識大講堂的這一期特殊的上海之行,我是堂主,我們下期再見!拜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7m23IBiuFnsJQVJ0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