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種昆蟲的背上長了一張小丑臉嗎?
你知道哪種植物的葉子像馬褂又像鵝掌嗎?
揣著空白的生物圖鑑,總台央視記者王冰冰來到了國家植物園尋寶,給她做嚮導的是科普博主無窮小亮。
兩人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5.22)探訪植物園,開啟了一場探險之旅。這是央視新聞新媒體的節目《了不起的朋友們》中的片段。
近來,一些央視新聞出品的文化人文類產品,如《國際博物館日|一眼千年》《人間好時節》《細顆粒報告》等,新鮮、有趣、美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說媒體也有「專精特新」的高質量發展賽道的話,不難看出,這些產品背後的團隊在這條賽道上奔跑的身影。
01
《了不起的朋友們》中,王冰冰和無窮小亮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步入了奇妙的動植物世界。王冰冰和普通觀眾一樣不太了解動植物名稱,耐心的小亮則細緻講解了途中遇見的生物。
馬藺俗稱馬蘭花,和螞蟻互幫互助;
臘梅果又稱土巴豆,可以讓人拉肚子;
珠頸斑鳩做窩糊弄;
金綠寬盾蝽會散發臭氣……
馬藺俗稱馬蘭花,和螞蟻互幫互助;
臘梅果又稱土巴豆,可以讓人拉肚子;
珠頸斑鳩做窩糊弄;
金綠寬盾蝽會散發臭氣……
小亮像報菜名一般,將新奇生物一一道來。王冰冰則一邊拍照,一邊細緻記錄。
王冰冰和無窮小亮,都是擁有眾多粉絲的百大UP主。這對具有反差萌的冰狐搭檔衍生出的眼球效應和流量密碼,不容小覷。
對於科普性人文節目而言,忌刻板,宜生動。通過搭建情境,更能寓教於樂。
《了不起的朋友們》就建立了輕鬆愉快的尋寶氛圍,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跟著冰狐搭檔在植物園打卡,時而為尋寶不得而氣喘吁吁,時而為發現新知而興致勃勃。
節目時長只有十四分鐘,如同一期vlog。而vlog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落地感和真實感,仿佛和鏡頭裡的人共記錄、同分享。用這樣青春化的方式科普新知,更能贏得年輕觀眾的青睞。
而《國際博物館日|一眼千年》則讓博物館的千年文物「活」了過來。它們少了一分被玻璃罩隔絕的嚴肅,多了幾分穿越古今的靈動。
戴著三星堆青銅面具的古人也是捕魚、燒烤的一把好手。
擊鼓說唱俑竟是古代俳優表演中的RAP擔當+相聲擔當。
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帶來了一段古早雜技表演,引領長安百戲潮流。
女坐俑和女立俑,姿態豐盈,形態各異,凝固了唐朝風韻。
戴著三星堆青銅面具的古人也是捕魚、燒烤的一把好手。
擊鼓說唱俑竟是古代俳優表演中的RAP擔當+相聲擔當。
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帶來了一段古早雜技表演,引領長安百戲潮流。
女坐俑和女立俑,姿態豐盈,形態各異,凝固了唐朝風韻。
《國際博物館日|一眼千年》採取了實拍+動畫的形式,將文物的來源娓娓道來。
實拍捕捉到了文物的質感與脈絡,讓人猶如拿著放大鏡參觀線上博物館,每一個細節都不會被落下。
穿插的動畫把文化萌化為二次元形象,隨之而來的便是動畫小人重演的古早市井生活,配以純正的地方方言,自有一番妙趣。
比起傳統的解說式文物紀錄片,《國際博物館日|一眼千年》更為輕鬆活潑。借用動畫演繹的方式,把文物人格化,賦予其故事話語,拉近了我們與文物的距離感。
02
《人間好時節》是一檔科普傳統節氣的節目,每一段短視頻都關注了節氣的由來、景致和習俗。
以最新一期的《人間好時節:芒種》為例。在橙黃色的稻麥田中,三兩小二在埋頭勞作。字幕考究了「芒種」一詞的來源以及「芒種三候」,點明了芒種時節的生物圖景。
畫面一轉,變成了《清明上河圖》一般的工筆風俗畫:男子插秧、婦孺歸家、田間青蛙叫個不停。
當這幅農家淡泊小景逐漸變成遠景時,畫面上又出現了《憫農》的詩句,意在提醒大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人間好時節》的每一期視頻,都控制在了3分鐘之內,但包含的內容卻不少。它以「小切口、大格局」的方式切入科普內容,「小切口」即經常被我們忽略的、在日曆上一閃而過的傳統節氣,「大格局」指的是它背後依託的文化資源。
宋元明清古畫數幅、唐詩宋詞三百首、以及不勝枚舉的書法篆刻和傳統國樂,都是《人間好時節》的素材庫,幫助其更好地再現節氣景致。
值得一提的是,節目還配有最新的AR科技技術,鼓勵觀眾和古代畫卷中的山水蟲鳥互動合影、二次創作,以增強參與感。
《細顆粒報告》聚焦於日常生活中的細微現象之解惑,涵蓋了經濟、民生、健康、科技等方方面面,關注表象背後的潛流,並以具體數字作為理念支撐。
新能源汽車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
怎樣在超市挑選一袋稱心如意的大米?
家喻戶曉的板藍根產自何方?
中國柑橘為何物種多樣、物美價廉?
新能源汽車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
怎樣在超市挑選一袋稱心如意的大米?
家喻戶曉的板藍根產自何方?
中國柑橘為何物種多樣、物美價廉?
《細顆粒報告》具有問題意識和觀眾意識,每一期提出的話題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都是大家感興趣的話題。
它還啟用了AR、微縮劇場、環境投屏等高科技表現形式,不僅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還貼近青年人的沉浸式觀看習慣。
03
上述節目雖形態迥異、領域不同,但「人文關懷」是它們共同的特點。人文關懷的宗旨是以人為本,關注人與自然、歷史、風物、社會的關係。
《了不起的朋友們》以植物園打卡探討了人與生物的並存關係,我們共呼吸同一方空氣,共棲居同一片土地,和諧共處是常態。
《國際博物館日|一眼千年》構建了人與歷史的關聯,諸多文物開啟了時光寶盒,讓我們一睹千年前的古人生活。
《人間好時節》串聯起人情與風物,是古老智慧與現代經驗的對話。傳承了千年的二十四節氣,指引著古人的農事,影響著今人的習俗。
《細顆粒報告》關注人與社會的緊密聯繫。我們經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點點滴滴的生活現象背後是密密層層的冷知識。
這些不超過10分鐘的人文節目,可被納入新聞微視頻範圍。新聞微視頻的興起併火熱,來源於大家對短視頻的偏好。據去年的《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稱,我國短視頻的用戶使用率為88.3%,用戶規模約有8.73億。
新聞微視頻,在短視頻時代應運而生,它具有時間短、節奏快等特點,適合在碎片化時間內用移動端觀看,是通勤下飯之良配。
從上述節目來看,央視新聞深諳:如何在開頭一分鐘內迅速抓住觀眾興趣點。《了不起的朋友們》中王冰冰的亮相、《國際博物館日|一眼千年》中的文物時光寶盒……均做到了內容垂直化,精準黏住對自然、文物有興趣的觀眾。
這些人文節目在呈現出高品位、高品質特徵的同時,也做到了年輕化傾向。
據相關數據統計,2020年的文娛消費,Z世代貢獻了65%。95後和00後成為文娛消費的主力軍。
如何貼近年輕觀眾的口味,讓他們從流行亞文化中探出頭、駐足觀賞人文新知,是央視新聞短節目需要考慮的問題。
無論是《一眼千年》中擬人化的文物,還是《人間好時節》中的二維動畫,亦或《細顆粒報告》中的高科技呈現方式,都是冷知識、熱傳播的優秀範例。
這些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是對傳統科普節目的顛覆與創新,眾多新穎的高能玩法契合了網生代的口味,滿足了相應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
以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真知和正向價值觀,彰顯了文化自信和自身活力,也不禁讓人期待著央視新聞的下一個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