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觀眾眼裡,台劇就像是沒心沒肺的搞怪小孩,在他用一系列惡作劇討人歡笑後,瞬間以溫暖的雙手撫摸你的臉頰,讓你感受到意想不到的治癒力。
台灣公視出品的新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下文簡稱「暴走女外科」),便是這樣一部溫馨治癒的醫療喜劇。
該劇豆瓣評分8.4分,有的人為了磕24歲差距的姐弟CP而追,有的人為了爆笑搞怪的橋段而看,但更多的觀眾在這部劇中,卻看到了醫療行業的不易和艱辛,堅守與感動。
01
蔡淑臻扮演的女主角劉梓旭,本是信大醫學院的傳說,總院的開刀機器,事業本該一片光明。
但她卻在劇集一開始,如同垃圾般被捆在廂車裡,並在被甩到郊外後,讓人當做屍體送到醫院,成了活脫脫的笑話。
當然,小劉醫師並非被人綁架,遭遇不測,而是被總院下調到鄉村醫院。
不管是這家總院下屬的陽光醫院,還是醫院所在的 南南灣村,都讓小劉醫師頗為嫌棄。比如醫院的某些醫生,連神經外科疾病的專業術語都茫然不知;或是村裡的里長患病後,不信醫生反而迷信本地神靈。
但小劉醫師的到來,卻讓陽光醫院和南南灣村頗感好奇。
首先,她的確有著過人的醫術和膽魄,面對患者病情危險,急需開顱釋壓,她竟然在戶外搭起臨時帳篷,用電鑽進行開顱手術,最終將病人拉出鬼門關。
可另一方面,小劉醫師自報道後,斬釘截鐵地宣布,自己不會到手術室開刀,而是在急診室應付病患。
這一古怪的現象在小劉醫師隨後的工作中不斷發生。
以致在另一場闌尾炎手術中,雖然手術難度很低,可小劉醫師卻中途離開手術台,差點造成醫療事故。
而在平日裡的工作和生活中,小劉醫師的舉止更讓人目瞪口呆。
長期住在醫院的加班室里,從不打掃清理,弄得和狗窩一樣;整日飲酒,偷吃同事們的零食午餐;更過分的是,她甚至時常到卡拉OK吃霸王餐,撩漢買醉。 劇名里的「暴走」名副其實。
當然,在小劉醫生撩漢救人的過程中,的確讓南南灣村的村民們對她好感倍增。
朱軒洋飾演的男主角林山君,便被小劉醫師救人時的專注神情吸引,成為後者每每宿醉時「白嫖」的對象。
而被小劉醫師巧妙治癒的里長大媽,也在生活中對她悉心照料,不僅為她整理房間,還督促她正常飲食,調理身體。
小劉醫師為何身懷高超醫術,卻拒絕進手術室?她又是否會在周圍人的治癒下走出陰霾,重振「開刀機器」的威名?
除了小劉醫生的神秘舉動,劇集也埋下了另一條線索——陽光醫院的命運。
和小劉醫師同樣被下調的白院長,為了擺脫窘境,在同事的攛掇下打算將陽光醫院改造為醫美醫院,用整形美容替代救死扶傷,從而賺取暴利。
可一旦如此,整個南南灣村的老百姓不得不花上兩個半小時的車程,才能趕到城市的大醫院看病,這無疑是場噩耗。
到底是舍本求末,一味地追逐經濟利益?還是守護本心,保留陽光醫院的治病宗旨?這將是劇集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02
和《白色巨塔》這類醫療劇經典之作相比,《暴走女外科》著筆之處並非醫生們在醫術理念上的差異,也不是醫院內部波譎雲詭的權謀選舉,而是當醫生患上疾病,她該如何自處? 以及當一個醫院「患病」後,它是否還能成為村民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
劇中,女主角小劉醫師怪誕行為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令人痛心的經歷。
當初,信大總院為了讓其他地區分院一一升級,便將大量的外科主治醫師調往這些分院,導致總院的人手極度緊張。
作為總院有名的主治醫師,小劉醫師一邊身懷六甲,一邊還得輾轉於各個手術台上,長期輪班的工作節奏,令其身心達到了崩潰的邊緣。
於是,在一次手術中,發生了醫療事故,患者在小劉醫師的手術刀下失血過多而亡。
巨大的精神壓力令小劉醫師不幸流產。此外,這一創傷後遺症令她但凡站在手術台邊,便會產生幻聽,嬰兒的啼哭聲讓她再也動不得手術刀。
所以,她才會在陽光醫院報到就職時,對手術台如此牴觸,同樣,這也是為什麼當她看到護士長因為繁重的工作壓力突然臨產時,她會打破原則,冒險接生。
相似的悲劇同樣延續到了護士長身上。
雖然她僥倖母子平安,但在隨後的工作中,由於嬰兒不肯喝冷藏好的母乳,導致護士長的婆婆每日都得抱著孩子到醫院找她哺乳,讓護士長陷入工作和家庭的兩難境地,最終辭職。
醫護人員的這種「慢性病」,也體現在醫患關係中。
劇中的趙醫師和緹娜,他們以患者健康為重,做出救治行動或醫治建議, 事後卻遭到患者家屬的訴訟,讓他們陷入到對醫德的猶疑之中。
而恰恰由於醫護人員的這些「病」,讓位高權重者不願再接近醫療一線,轉而在職位晉升和醫院轉型上動起了歪心思。
比如劇中的白院長,之所以想將陽光醫院轉為醫美,既是對功名利祿的追逐,同樣也是對沉重責任的推諉。
這種反噬關係,讓醫療體系不斷惡化,形成了怪圈。
前段時間爆火的英劇《疼痛難免》,由本·衛肖飾演的公立醫院婦科醫生,便帶領我們見識到英國醫療體系的畸形生態。
位居高位的主任醫師每日過著優哉游哉的上等生活;中等職位的主治醫師晝夜顛倒,忙得不可開交;至於初出茅廬的住院醫生,除了要扛住上級醫師的職場欺凌,更是得被當做牲畜一般隨意驅使。
劇中,那位被工作折磨得體無完膚的住院醫生,不堪重負,最終自殺身亡。
《暴走的女外科》保留了相似的社會批判內核,卻在敘事層面和形式層面換之以喜劇和治癒的調子。
比如小劉醫師一開始裹於棉被中,被村民扛著在醫院裡四處摔砸;
又比如里長康復後,強行整理小劉醫師的住處,並對她殷勤有加;
包括劇集最後,那幫看似粗魯兇狠的社會大哥,卻在關鍵時候,獻血救命。
這種如漫畫般誇張的喜劇風格,讓該劇變得輕鬆歡快。更重要的是,它將村民們的愚昧化作為純樸善良。他們總能在看似不走心的舉止中,透露出對於他人的單純關切和無害心思。
正因如此,陽光醫院是否改造為醫美的戲劇衝突,才會牽絆人心,而小劉醫師沉重的心理負擔被一步步治癒,也才會具有說服力。
這種在近幾年 台劇中頗為流行的敘事模式,其實可以溯源至日劇日影。
由黑木華主演的日劇《凪的新生活》,講述了東京工作的女孩如何在鄉村生活中找到自我,重獲新生的故事。相似的故事主題在台劇 《俗女養成記》系列得到更好地詮釋。
其實,有關鄉村對於現代人心靈的治癒,在日影《哪啊哪啊神去村》《小森林》系列中也早就有所敘述。
《暴走女外科》的治癒力和感染力,就是由這種純樸的鄉情所帶來的人性良善的回歸。當大城市醫院裡的爾虞我詐、權謀鬥爭無法紓解時,鄉村本身的生態,便成了一種補償機制。
當我們在劇集最後,看到陽光醫院變成了陽光診所,而原先蠅營狗苟的白院長回歸到醫治病人的就診台時,那種返璞歸真的人性光澤,著實令人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