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新片,莫過於渡邊步的《漁港的肉子醬》了。
《漁港的肉子醬》改編自西加奈子的小說《魚河岸小店》,原著用一種溫情脈脈,幾近於白描的手法描述了肉子與小喜久母女間的生活故事。
這不禁讓人疑惑,曾拍出過《海獸之子》的日本鬼才導演渡邊步,是否能夠掌控這個細膩又頗具女性主義筆觸的題材?再加之《凪的新生活》編劇大島里美的加盟,如此華麗的班底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作為一部典型的女性主義視角的動畫電影,男性導演由於先天的差異性,幾乎很難以把握女性微妙的情感波瀾,無疑給導演增加了許多難度。
但幸運的是,渡邊步做到了,且做得還很不錯。
影片在平淡如水的節奏中慢慢地鋪陳開來,肉子與小喜久的形象慢慢呈現給觀眾。
身高151cm,體重64.7kg的肉子人如其名,是一個走路都會發出地 震般聲響的中年胖女人,在女兒的眼裡,肉子簡直就像一坨移動的肉食品。
肉子為人簡單樂觀,曾經歷過三次失敗的感情,傷痕累累的她最終來到了漁港小鎮,善良的烤肉店主老佐以「絕不能吃壞肚子」為條件收留了肉子一家,留她在餐廳工作並租了一條小船給母女倆生活。
女兒小喜久則是一個敏感的少女,心思細膩的她從不表露出自己真實的觀點,事實上,平靜的生活下暗流涌動,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都在小喜久的心臟留下深刻的烙印。
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在於,以小喜久的少女視角展開敘述,於平靜的筆觸下勾勒出了內心的波瀾壯闊的戲劇性。
全片出現的情節大多是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但在小喜久的視角下,事情的原貌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小喜久眼中的人間百味。就如同與影片中其他人物畫風迥異的「肉子」一樣,誇張的造型實則是小喜久心中對於肉子的呈現。
通過這些平凡瑣事,影片中主要表達了三重意味。
首先,是對生活情感的細緻描繪。
影片中主要講述了四組人物關係、小喜久與閨蜜瑪利亞、小喜久與男孩二宮、小喜久與肉子以及肉子與小喜久的生母。
這四組人物關係各不相同,導演通過一兩個情節延展開來,呈現出人際關係背後的複雜生態。
瑪利亞是小喜久的好朋友,也是第一個向小喜久示好的同學,但出身富裕的瑪利亞並不是個簡單的女孩,她試圖借用班上同學的矛盾,通過拉攏小喜久的方式,讓自己成為班級里的中心人物。
可未曾想到的是,瑪利亞的願望最終落空,她被班上的同學邊緣化了。
小孩子的日常交際,在導演的細膩的筆觸下,透過小喜久的目光,儼然變成了一個鉤心斗角的生態,在這場遊戲中,沒有真正的贏家。
導演試圖告訴觀眾,小喜久是一個敏感的女孩,她的經歷決定了她更像一個成年人,而不同於一般的小孩一樣選邊站隊。小喜久與瑪利亞的交際,寥寥幾個段落,就呈現出學生友誼背後的相互博弈。
生活總是殘酷的爭鬥,哪怕童年的世界也是如此。
其次,導演通過小喜久與肉子的日常經歷,集中討論了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們該怎樣面對 殘酷的生活 ?
在這一點上,小喜久與肉子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小喜子罕見的理智與隱忍更像扮演著母親的角色,而肉子的簡單傻氣倒更像是孩子般的天真。
由於肉子慘痛的情感經歷與傻氣的日常表現,小喜久對於母親並不信任,她甚至感到有些丟臉,不願在外人面前與母親相認。另一方面,她也擔憂母親有了新戀情,二人短暫的平靜又一次打破,重新過上顛沛流離的生活。
母親的沒心沒肺讓小喜久感到不能理解,影片中二人有這麼一段對話 :
這可謂是全片中最發人深省的對白了。
小喜久與肉子的爭論,本質上反映的是世界觀的差異,對生活認知的差異。在小喜子的眼中,現在的生活安穩卻並不幸福,而在肉子的眼中,這樣的生活已經是人間的真諦。
只有下過地獄,才知道現世的可貴。肉子幸福感豐沛的原因,在於她總是參照著比自己更悲慘的人,「被嫌棄的肉子的一生」才顯得熠熠發光。
生命的幸福與否並非是一種客觀存在,而是一種主觀感受,對於肉子這樣的人來說,只要活著,一切都還不算太晚。
就像羅曼·羅蘭說過的那樣: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肉子未必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但她始終熱愛生活,這何嘗又不是一種英雄主義呢?
影片最後,想討論的則是另外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成為自己?
就像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一樣,成為自己的條件,就是認識自我,更重要的是,認識自我的邊界。
小喜久長久以來的困擾也是如此,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她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繭殼裡,從不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長久以來,她也對真實的自己感到疑惑。
影片中通過一個核心的事件展示著小喜久的疑惑:初潮。
初潮在影片中具有雙重意味:女性意識的覺醒以及自我身份的確認。
站在小喜久的立場上,這兩個意義是相輔相成的,她在女性意識的覺醒中,完成著對自我的確認,明確了我對於世界的真實看法,對於親情、友情乃至朦朧愛情的確認。
導演刻意用了一種中性的畫風展現小喜久,在影片開始的前十五分鐘里,觀眾甚至不能確認,這是不是一個女孩?
「薛丁格的小喜久」始終處於不確切的身份狀態下,但在盲腸炎事件之後,在烤肉店主與二宮同學的啟示下,小喜久最終理解了自我的本質,就像二宮告訴小喜久的那樣,她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存在。
就像烤肉店的老闆說的那樣,沒有任何一種「人」是我們要學習成為的,即使大人也並不是如孩子看到的那樣,我們只需要成為真實的自己。成為一個「人」,意味著我們不能被確定的模式所限制。
小喜久因此真正理解了肉子,肉子才是那個真實可愛的「人」,而非一坨蹦蹦跳跳的肉。
影片高潮戲是小喜久與肉子最終的攤牌,兩人間互換了隱忍多年的秘密,雖非親生,但勝似親生,就如同小喜久最終確認了一件事:即使她不是肉子的親生女兒,她也依然深愛肉子。
這是最好的結局,沒有之一。
總的說來,《漁港的肉子醬》是一部難得的電影小品,沒有過多的煽情與驚心動魄的劇情設置,但對於人心的細膩刻畫足以發人深省。
目前有一些評論則認為,影片缺少批判力度,肉子的悲慘命運應該被反思,拋棄肉子的三個男人理應被批判。
但事實上,導演是有意不去談論這些話題的,影片中,肉子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她從不思考這些問題,也不因這些問題而沉溺於痛苦。
這樣光輝的英雄主義,豈不比看似冷靜的社會批判,更加振奮人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