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國的夏天》
01
熟悉黃磊的觀眾,越來越無法記住他扮演角色的名字了。
從《夫妻那些事》里的唐鵬,到《小別離》《小歡喜》里的方圓,到《小敏家》里的陳卓,再到新劇《張衛國的夏天》里的張衛國。
不管黃磊在劇中叫什麼名字,他們的性格都好似一個模子出來的:說話絮叨,愛耍貧嘴,愛說教,心態樂觀,與人和氣……就連一著急,說話帶點磕吧,也是一以貫之。
正面看法,這些角色都算是樂觀和氣的中年男;反面看法則是,儘管程度存疑,但多少有點重複乏味,乃至油膩。
《張衛國的夏天》
曾為表演老師的黃磊,正在以重複再重複的方式,提供了一種新的表演方法,我們姑且把它叫做:攤牌了,我不演了。
不去管故事有什麼不同,角色咋樣變化,你自區別你的,黃磊的表演就是一路去,都沒差。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面目一致的國產劇里的黃磊,與綜藝節目或者藝人身份的黃磊,也越來越沒有區別。你會感到,黃磊並沒有在表演什麼角色了,他穿梭在不同的劇集、綜藝之中,但都在演同一個人,就是他自己。
《小敏家》
在《張衛國的夏天》的第一集,角色設定為老北京人的黃磊,熱絡地給鄰居打招呼,帶早餐。黃磊的綜藝觀眾,會恍惚想起慢生活綜藝《嚮往的生活》中,晨跑的黃磊與鄰里們打招呼的場面。
你看,「黃磊」這個人物,從他自己,到綜藝,再到若干國產劇集,就是一次次重複,而這就是《張衛國的夏天》的基本面。
02
這種角色與藝人身份的模糊,並不單純是觀眾觀感上的,它也是創作上的故意使然。
蓋因為,僅從創作的角度,我們很難把「不演了」,看作是創作上的懶惰。它更接近於表演上的方法,主要是主觀的、即興的、鬆弛的,簡而言之,即使演員大於角色的。
與黃磊多次搭檔的海清,數次提到,和黃磊搭戲,要跟得上。因為黃磊會高頻改對白,即興發揮。
在《小歡喜》里,有個段落是黃磊扮演的方圓,與沙溢扮演的喬衛東在小酒館裡喝酒。兩位各懷心事的中年男人,忽然看到金庸逝世的新聞,大發感嘆。
《小歡喜》
在劇中,黃磊借方圓之口,大意是:「金庸先生過世了,以後誰帶我們闖蕩江湖?……我以前一直以為我是令狐沖,沒想到突然到這個歲數了才發現,原來我是岳不群!」
來自幕後的採訪才知,在劇集拍攝中,黃磊得知金庸逝世的新聞後,臨時加了這麼一段戲。
你看,這段契合時事的劇情,你能把它當作黃磊的夾帶私貨,抒發中年男人的個人情緒。但深究起來,更是角色方圓和演員黃磊在身份上的模糊,幾無邊界,乃至這樣的段落不令人感到突兀。
在《張衛國的夏天》里,儘管故事又變了,角色又不同,黃磊仍是那個黃磊。硬要說,張衛國這個角色有什麼不同,可能只是說,他更接近於《嘿!老頭》里比較嬉皮喜劇的黃磊,僅此而已。
03
讓我們回到劇集,在離開了《小別離》《小歡喜》的家庭教育題材之後,《張衛國的夏天》定位更簡單,也更喜劇一些。
在北京胡同里長大的張衛國,是京劇團的道具師傅,所謂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即使是去參加同學聚會,張衛國也是被群嘲的那一位。
這麼一位沒甚上進心的小人物,因為家傳古物和房產風波,忽然看到一夜暴富,又忽然返回赤貧。這種故事我們熟,小人物的平淡生活激起點波瀾,仍然是個找自己的故事。
《小別離》
生活艱難的中年男人,苦中作樂,也在苦中找路。國產劇不乏類似題材的佳作,遠一點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近一點的《我是餘歡水》。
相較於張大民和餘歡水,張衛國的故事更喜劇,更陽光一些。哪怕涉及到現實素材,也是點到為止,絕不願碰觸,或刺痛,它甚至比不上「小系列」的家庭教育題材,保留在糖水娛樂的程度。
這令這部劇,失掉了關注社會議題的現實性,僅在娛樂劇的定位上。這當然無可厚非,但也讓城市中年男人的困局,不太具有起碼的說服力,頗有些無病呻吟發感嘆的意味。
由此看,黃磊仍然是那個黃磊,而《張衛國的夏天》則是合格的暑期娛樂劇,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