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全集,我要給這部「爛劇」打好評

2022-07-27   24樓影院

原標題:看完全集,我要給這部「爛劇」打好評

不少觀眾給台劇《媽,別鬧了!》打差評,說浪費了賈靜雯、柯佳嬿、吳慷仁等這麼好的演員陣容。看前三集時,我也有同感,這故事怎麼這麼浮誇?

但繼續看,就慢慢感受到它的妙處,看似浮誇的外殼,其實四兩撥千斤就把沉重的家庭問題、女性成長問題講得清清楚楚,而且可可愛愛。全劇看完,不禁長嘆:導演編劇怎麼這麼會講故事?

作為家庭支柱的爸爸突然去世,留下三個女人每天混戰。

比莉飾演的媽媽王玫玫,天真幼稚、艷俗衝動,丈夫在時全身心依賴對方,丈夫走後,四處抓取生活重心。但也積極樂觀、善良勇敢。敢千里迢迢網戀奔現,也會打破隔閡促成姐妹團和好,那種充滿熱情的熱鬧生活態度,是非常珍貴的魅力。你會忍不住一邊對她翻白眼,一邊又羨慕她,活得那麼自然舒展、淋漓盡致。

她決定再婚、決定把老宅出售,遭到兩個女兒反對,她擺起嚴肅的面孔:「我還能活多少歲?你爸爸也會希望我再婚時你們在場。爸爸走了,不在這個屋子裡了,他現在在我們心裡。」

母女的矛盾,有一半在控制與依賴的糾纏,一半在於錯誤的競爭。一旦雙方都意識到,彼此都是獨立個體,擁有對生活的全部決定權,而我們感受相愛的方式,也不僅僅只能通過占有,還可以通過欣賞與支持時,關係中沉重如冰山的部分就逐漸消解。

比起一個幽怨的、只會哀傷,也要求孩子關注她的哀傷,甚至承擔她的哀傷的母親,王玫玫這樣的媽媽,反而更加能給孩子們鬆綁——我的生命我自己負責。以及給女兒們塑造了一個更開闊的模板:生活不是只有安穩值得追求,探險、熱情也一樣是美好的存在,只是你要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

賈靜雯飾演的大女兒陳如蓉,頂著父親希望她是黃蓉的期待出生。父親去世前,交代她要照顧好媽媽和妹妹,於是她自覺做了五年的家長,管媽媽網戀、管妹妹和渣男藕斷絲連。四十幾歲,對生活並不滿意。

對她而言,工作提供的獨立價值和意義,遠勝過平凡的結婚生子,但即便是她投入全身心的職業:小說家,很多時候也成為難以啟齒的一個標籤,因為她一直在遵循市場的喜好而寫,那些俗氣的劇情,即便她處理得生動有趣,也免不了被擺在便利店雜誌架最下層的命運。不體面,是前男友家庭嫌棄她的理由,也是她自己自暴自棄的潛台詞。

爸爸去世後,她失去了替她解壓和尋找方向的人。她只能獨立面對生活的戰役。要怎麼面對媽媽和妹妹,要怎麼選擇寫作的題材,要怎麼在兵荒馬亂里重建自我價值感。

如果技術不夠高超,陳如蓉的故事很容易被講得很沉重、很教科書、很概念化,就像很多「話題劇」,只是為了呈現現下流行的衝突,而生搬硬套寫人物模式。陳如蓉這個人物也可能因此很討厭,滿嘴大道理、永遠真善美。

但在這部劇里,陳如蓉倒霉時候比正確時候多,滑稽戲份也多於勵志感,她的猶豫、懊悔、遺憾、憤怒、花痴,都和尋常人一樣。女性成長,也可以輕鬆和自然。自省與反思,也不見得每次都要配上歇斯底里的劇情和哀哀哭泣的表演。她最後的轉變,從家長的角色中放鬆出來,從市場的綁架與所謂文壇同行的評議轉向自己真正關心的題材,也是緩慢的、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柯佳嬿飾演的小妹陳若敏,是渣男收割機,因為貪戀溫暖,她很難割捨掉任何一段關係,甚至可以為劈腿的男友借卡債,遇到事情常常悶在心裡,只會借酒澆愁。爸爸去世,男友劈腿,媽媽遠嫁,她不得不在這些事情里學著長大。看清男友的出軌,本質上不是因為她更好或其他人更好,而是內心沒有愛的能力,而她渴望的那種愛,最好的是自己給的。

寇世勛飾演的爸爸,時不時就以回憶和想像的方式回到母女身邊。因為自己有個不幸的原生家庭,所以他早早成立家庭,竭盡所能給妻女幸福。但完美老爸,不一定能孕育出完美的家庭,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保證孩子擁有絕對健康的心理——這也是這部劇無聲透露的。

因為心理學常識的科普,和孩子的珍貴化,導致「原生家庭」這四個字被過分放大,在科普心理與教育常識之外,許多時候被扭曲成另一些暗示,例如,孩子的一切問題,都該父母來負責。只要他們足夠好,孩子就不會有任何問題,甚至在孩子成年後也該如此。

關於「夠好」的定義,是要商榷的。而且,即便父母有問題,孩子成年後依然可以靠自己重新過上健康的生活,不應該把所有的不如意都怪到父母頭上。

舉重若輕的講故事方式,是這部劇最大的特點。起初看瘋瘋癲癲,投入後才覺無比妥帖。那些所有家庭、所有人都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死亡、離別、出軌、重組,還有時下最時髦的女性成長議題,都以順著人物性情發展的自然方式,滲透入視神經關聯的所有情感與理智。

那些在其他劇中必須大費周章才能說清楚的話題,都通過巧妙的角色設置、劇情走向還有艷麗又癲狂的視覺形式,水到渠成的完成了。緊湊又從容,幽默又有深意。可見在改編時,主創團隊對原著進行了多深入的挖掘,將一個媽媽遠嫁異國的故事,講述成三個女性一個家庭的成長。

光是那些看似不經意的閒筆:陳如蓉的閨蜜在結婚前的猶豫、陳如蓉在書店遇見自己的偶像一位知名作家,卻被她奚落的橋段,都輕鬆幽默滴推送著女性關於生活和價值的思考。我要做怎樣一個人呢,我要過怎樣的生活呢?

演員精彩的表演也沒有被浪費,正因為她們表演的出色,才在輕盈的旋律中敲擊下那種重音,將那些問題的答案送至人心中。

為什麼起初幾集會讓人那麼失望。大約也正是因為喜劇很難讓我們信服,它可以被用作討論這些大問題。我們太習慣(家庭,成長,女性) 這類題材必須是哀戚與悲傷的,不然如何走向深刻。這大概是我們不知不覺中被教化它們與苦相伴。

但看過這樣的講述方式後,才覺得慣性的不靠譜,生命與成長並非只有苦,走過這段路的人,更能收穫輕快與喜悅。而是否太多類似的故事,過分習慣悲沉化敘事,甚至依賴沉沉的調子,掩飾對故事核心的理解不充分呢?

對國內正在井噴的現實題材來說,它的輕鬆,恰好可以起到一個示範:故事的核心是人,而非道與理,中國家庭的故事,也並非只能通過哭哭啼啼來解決。但你必須得知道,在何處安置笑聲,在何時敲下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