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陳思誠居然拍了部兒童片

2022-07-20   24樓影院

原標題:沒想到,陳思誠居然拍了部兒童片

01

假如你和我一樣,每年會看大量的院線動畫片,那麼熟能生巧,不難找到它們創作上的重複套路。

一部服務於兒童觀眾的電影,它的主題通常是:成長、陪伴。

周小迪要成長,長江七號陪伴他;熊二要成長,熊大陪伴它;大雄要成長,哆啦A夢陪伴他……

這些故事的路數,我們太熟悉了。小孩一定是有缺點的,例如大雄的性格就很懦弱,他經歷了故事,鼓起了勇氣。

Ok,他成長了。

陪伴又是什麼?在大雄成長的故事裡,哆啦A夢用超能力幫助他,用耐心陪伴他,愛他,接納他,鼓勵他。

Ok,他陪伴了。

你甚至能把類似哆啦A夢的角色,理解為生活中父母角色的替代品。一個孩子,因為缺乏對世界的探索和認識,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有著這樣那樣的困惑,某個陪伴者就出來了,陪著他經歷冒險,擴展知識,改變缺點,讓孩子獲得了成長。

院線新片《外太空的莫扎特》的主題,也是如此。

任小天熱愛天文,不愛鋼琴,他與父親產生了衝突,苦惱於無法堅持自己的理想。

這故事簡單到無需多想,小孩子懷揣理想而不可得,初次碰到了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於是乎,陪伴者外星人莫扎特就來了,他陪著任小天感悟到了音樂的美,然後又鼓勵他找到自己的路,去成為那位偉大的天文家。

仔細研究一下莫扎特,你會發現它的作用有限,只是簡單地陪伴和鼓勵。即便是超能力的作用,除了提供特效奇觀的畫面,更多的是加快了任小天的認知成長,僅此而已。

這讓我感到意外, 因為導演陳思誠居然拍了部低齡的兒童片,它甚至有些復古,完全遵循成長和陪伴的主題。

談論《外太空的莫扎特》,最難的是找到類型的坐標系。假如我們把它當作服務於全年齡段的暑期檔喜劇,成人觀眾當然會感到不友好。

類似於,莫扎特是不是太醜了,劇情是不是太低幼,篇幅是不是太冗餘,反派是不是太傻瓜……如此種種。

但是把類型坐標系放在兒童片上,這一切又合理起來——至少我們不用糾結於劇情上的低幼,這顯然是刻意為之。

簡單點說,《外太空的莫扎特》就是一部兒童片,它談不上多優秀,但在兒童片里還算合格。觀眾的批評聲不斷,更多來自類型期待上的錯位,就好像一位成年人觀眾,以為自己要看的是一部合家歡喜劇,結果看到了熊出沒和喜洋洋。

可一部類型定位清楚的電影,為何會與觀眾的 目標產生錯位?

說到底,在電影宣傳上「既要也要還要全都要」的策略,確實吸引到了更廣泛的觀眾,但也引來了當下大量類型錯位的批評,這也算是種因得果吧。

02

整部電影能夠值得一說的,是另一層的成長。在這部兒童視角的電影里,談論了代際關係,黃渤扮演的父親任大望,也是成長者,他也需要愛和陪伴。

在不太惹人注意的細節里,黃渤儘量地提供了人物的合理性。例如在前妻面前的吹噓和好面子,在成年人社會中的疲倦感,與孩子的關係,從控制到理解到愛的轉變。

這些瑣碎又有限的篇幅里,建立起一位「失敗的父親」的完整形象。任大望的困局,是自己的期待(寄希望於兒子小天的音樂成功),與失敗現實(自己搖滾夢破碎,事業慘澹)的衝突。

你看,這與兒童片的主題,還是沒甚兩樣。

直到任大望在與父親的爭執中,忽然意識到兩代父子的重複,自己從「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那個錯愕的表情,是成年人才會懂的,大致是原來我成為了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

成年人任大望的成長,當然不需要幻想什麼外星人,他會從生活中得到教育。在電影里角色的轉變,是從衝突的控制欲父親,轉變成了陪伴者——替代了莫扎特的身份。

這裡也是一層成長,范偉和黃渤這組父子關係的篇幅並不大,但也拍得完整。儘管這條線要交代的觀念,有些陳舊,但它從代際關係的角度,交代了孩子固然需要成長,但其實成年人也需要。

在極有限的篇幅里,黃渤提供了豐富的細節,睡沙發喝大酒紅著眼,在工作中狡黠和卑微的語氣,與父親爭執時的情緒化……在瑣瑣碎碎的細節里,我看到了成年人的成長,這是超越兒童類型片功能性角色的驚喜。

假如說這是一部定位兒童的片子,黃渤則在有限的篇幅里,讓成年人尤其是家長觀眾,產生了片刻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