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分頂級紀錄片,每一幀都大飽眼福

2022-06-17   24樓影院

原標題:9.4分頂級紀錄片,每一幀都大飽眼福

人類對於恐龍的痴迷和好奇,如同這一時空的統治者對於另一時空的霸主的回首眺望,既隱喻著我們對於自身命運的擔憂,也表露出我們對於史前生命的慨嘆。

最近,一部講述恐龍故事的影視新作引起了眾人關注,它不是正在上映的商業大片《侏羅紀世界3》,而是由Apple TV+出品的五集紀錄片——

《史前星球》

該片上線後,在各大網站上迅速獲得超高評分。IMDb給出了8.7分,豆瓣9.4分,爛番茄網站的新鮮度甚至高達100%,這樣的口碑即使和以往的經典自然紀錄片相比,也毫不遜色。

01

紀錄片以分章敘述的方式,向我們展現了6600萬年前恐龍所處的史前星球。每一章的標題都以不同的區域地理來劃分,分別為「海岸」、「沙漠」、「淡水」、「冰雪世界」和「森林」

在這裡,有關於幼年恐龍成長的不易,也有關於成年恐龍求偶時的詼諧趣事。

第一集伊始,就通過一組海底仰拍鏡頭向我們展示了霸王龍父親帶著幼崽游泳的場面。本應是一家人度假消遣的快樂時光,可轉瞬間,落單的霸王龍幼崽卻被海里的滄龍吞噬。

即使是在陸地上獨孤求敗的霸王龍,對此也束手無策。

這種成長過程里躲不開的危險,還出現在一種叫做翠鳥翼龍的幼崽身上。早在破蛋孵出時,它們的母親就在兩個月前將其置於懸崖之上,能否飛出懸崖,是它們的人生第一課。

為此,它們得儘快學會飛行技巧,展開稚嫩的雙翼,從懸崖上滑行下去,而目標是對岸的霧林。

可另一龐大的翼龍——巴巴里翼不會讓這些幼崽輕易溜走,而是將它們作為飽腹之餐來獵捕。只有在空中利用下墜技巧,不斷躲過巴巴里翼龍,翠鳥翼龍幼崽才可能僥倖到達避難所。

或許恐龍們艱難的生存,從破殼之前就已然註定。

在第三集有關風神翼龍的描述中,成年雌性翼龍好不容易在森林的河畔處找到一處築巢的地方,並在三個星期內誕下12顆恐龍蛋。

然而,就在這位母親外出覓食間隙,它的這一築巢地點就被另一隻風神翼龍搗毀,理由很簡單,後者也需要築巢,但這塊風水寶地只能容納一處孵化地。

最後,原先的風神翼龍雖然打退了入侵者,但它的築巢中只剩下了三個子女。

《史前星球》除了展現恐龍們這一多舛的命運外,也不乏大量詼諧有趣的雄性恐龍求偶的片段。

比如在第二集,上文提到的雄性巴巴里翼龍就鬧出了不小的笑話。

這一種類的雄性翼龍往往比雌性翼龍更為龐大,且頭頂會長出鹿角一樣的頭冠。當雄性們求歡時,往往會拼個你死我活,獲勝者更會管轄地盤,不允許其他雄性進入。

有意思的是,有些雄性翼龍的外型和雌性無異,它們總能在獲勝的雄性翼龍的眼皮底下,向雌性求歡。不過陰差陽錯的是,有著龐大身材的雄性翼龍會誤以為身量矮小的雄心翼龍乃是雌性,並向後者展現舞姿,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和巴巴里翼龍的「龍陽之好」不同的是,雄性牛龍的求愛方式要滑稽蠢萌得多。

它會在森林的一片空地里「打掃衛生」,將其收拾乾淨,以便接下來的求偶表演。

在一切安排妥當,用特殊的叫聲引得雌性牛龍趕來後,它便開始扭動脖頸,上下搖擺,如同跳舞一般,展現著自己的魅力。

最為關鍵地是,它會突然將那兩隻短小上肢不停地晃動,以此作為求愛必殺技。可正當它以為雌性牛龍產生感興趣時,後者卻狠心扭頭,毫不留戀地離開。

此情此景,真的讓人哭笑不得。

可以說,在《史前星球》中這些有關恐龍的生活片段里,你能看到與《侏羅紀公園》這類商業大片迥然不同的恐龍狀態。在這裡,它們有著作為正常生物的悲憫和喜悅,而非怪獸的暴虐和恐怖。

02

進一步來說,《史前星球》最大的魅力便在於它對真實性的超強把控上。這種真實性既在於其影像技術的無縫熨帖,同樣也體現於其對恐龍形象和生存狀態的客觀呈現。

很多看過本片的觀眾,紛紛驚嘆道:這怕不是攝影師穿越回白堊紀,冒著生命危險拍下的視頻吧!?

這一誇張的稱讚方式,體現出《史前星球》對於觀眾們的強大說服力。

其實,光是談及該片的製作方,他們就已是業界頂配。

製片人之一的麥可·岡頓,乃是BBC Studios紀實類節目與自然歷史組的創意總監。《地球脈動》第二季、《王朝》第一季,這些都曾是他的製片代表作。

另一位製片人喬恩·費儒,因在漫威電影中的深度參與為人所熟知。但他更是一位對電影特效工業貢獻良多的導演,不管是《奇幻森林》,還是《獅子王》,都將好萊塢的CGI技術推進了一大步。

而《史前星球》的特效製作團隊,便是參與過《奇幻森林》、《獅子王》的英國特效團隊MPC。

他們用「虛擬攝影機技術」以及「野生動物電影製作技術」等前沿的CGI手段,實現了紀錄片中所呈現出的真實效果。

我們知道,現在好萊塢電影的視覺特效在對於恐龍這一虛構生物的細節處理上,早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包括皮膚的粗糙程度、羽毛的層次和色彩等。這些在《史前星球》中也有所體現。

但是,該片之所以讓人感受到如在眼前,而非特效製作的虛構畫面,其原因在於製作團隊將恐龍置身於周圍複雜的生態環境中,以及有效地用攝影機「捕捉」它們。

比如在第二集中,當泰坦巨龍成群結隊地出現時,你能看到沙漠上如何湧起熱浪,灰塵在他們四周如何揚起,還有太陽光又是如何在他們身軀的不同地方照射。在此,你看到的並不只是一群龐大的巨獸,而是真實環境下的生物群落。

又比如在這一集裡,影片展現了單爪龍如何剖開枯木,吸食白蟻的場景。尤其是單爪龍爬上枯木,望向攝影機的橋段中,你會感到這個小傢伙發現了人類的痕跡,而畫面此時也因為廣角攝像頭的原因產生了畸變。

相似的手法,還出現在第五集中,一群三角龍通過悠長黑暗的地下溶洞。此時,畫面以夜視鏡的方式,拍攝下了這群「不明真相」的恐龍族群,如同我們在監視它們一般。

簡單來說,《史前星球》所呈現出的有關恐龍的影像真實感,更為著重的是恐龍所處的環境的真實,以及攝影機在人和恐龍之間所產生的連接性。前者是對細節真實的進一步提升,而後者則是對心理真實的巧妙運用。

除了影像層面的真實感外,《史前星球》更試圖還原恐龍在白堊紀晚期的生活方式。

這一點從該片對於古生物學的尊重上就不難看出。影片擁有達倫·奈什這位恐龍百曉生作為知識顧問,他用一系列真實可信的化石數據作為基底,從而保證特效團隊在還原恐龍樣貌時有理有據,而非憑空臆想。

所以,在觀看這部紀錄片時,我們會看到很多在商業大片中迥然不同的恐龍形象。

最明顯的便是迅猛龍這一知名度極高的種類。在《侏羅紀公園》系列中,迅猛龍全身皮膚如蜥蜴一般光滑,且四肢正常。

但在《史前星球》里,迅猛龍的脖頸以上部分更像是鷹隼,且全身覆蓋著羽毛,尾巴的羽翼更為明顯,而兩個前肢外側也有翅膀附著。

除此之外,紀錄片還科普了大量有關恐龍的生活習性的細節

比如沙漠中的鴨嘴龍,可以在夜晚憑著星空識別方向;

大海中的蛇頸龍會專門跑到激流之下尋覓鵝卵石併吞下,目的是為了磨碎未咀嚼的食物;

抑或是比霸王龍還要高大的恐手龍,為了緩解吸血蒼蠅的侵擾,它會找棵乾枯的大樹蹭痒痒。

這些根據古生物學家們考證和還原出來的恐龍習性,藉由《史前星球》令我們大飽眼福。

這便是《史前星球》之所以能斬獲高分評價的原因,它不管從技術層面還是智識層面,都在恪守真實感的原則,讓我們感受到6600萬年前,那些曾經昌盛活躍過的生靈,它們是如此美麗動人,令人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