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沒有新一季《無恥之徒》了,而唇哥Lip(Jeremy Allen White)通過Hulu新近上線的美式喪燃劇《The Bear》,再次迎來了電視劇主演的高峰。
故事發生在一家開在芝加哥街頭的三明治餐廳,主理人Carmen曾是三星米其林餐廳的主廚,因自身長期的工作壓力以及哥哥Michael的自殺,從紐約回到芝加哥,接手家庭經營的三文治店。
《The Bear》(熊家餐廳)
新劇就像是Lip的人物外傳一樣,Carmen沿襲了Lip的人物弧光,逆境中溫柔隱忍的性格,與他渾身男性荷爾蒙的外在,形成強烈反差,只是從照顧不靠譜的一家子,轉變為照顧狀況百出的火爆後廚。
拋開唇哥的角色魅力,《The Bear》教科書級的剪輯所創造的極佳視聽語言,足夠讓這部小眾劇成為今年美劇的黑馬。
01
刀切肉接熱鍋爆炒,灶火擰開,烤箱冒煙,Carmen不斷穿梭於後廚、餐廳門、公寓門,利落地烹飪、拿貨、討價還價,以及如錯幀一般穿插其中的芝加哥街頭舊照片。
通過一幀一幀密集交錯的畫面剪輯,無需任何文字介紹,一個忙、亂、髒的餐廳被展示到觀眾面前。
The Beef三明治餐廳就像它的前主人Michael,是一頭「暴躁的野獸」。
與沉默寡言、埋頭燉肉主廚相對的,這裡的員工一個賽一個暴脾氣。以「老表」Richard為首的老員工,並不接受新老闆的管理,拒絕被新制度打破舊舒適區。
誰用了誰的鍋,誰把主廚的米其林專用刀順走了,誰燉牛肉的方式不對。衝突不斷,髒話不止。後廚時刻像燒乾水的鍋底,下一秒鐘就炸開。
爭吵一場接著一場,廚師們各行各事,各說各話,一個場景中同屏出現兩句接不上的對白,台詞密集、高語速、高分貝。
毫不誇張地說,本劇台詞量是一般美劇的兩倍左右,配上樂隊暴躁的撥弦與電子街機遊戲音效,以及廚房自帶的鍋碗瓢盆碰撞聲。
從畫面、人聲對話到環境音,創造出一個空間同時進行著無數件事的感官體驗,令人腦袋嗡嗡。
本劇前六集把快速、密集的短鏡頭,運用得行雲流水。不管是熱火朝天的後廚,還是人物內心的壓抑焦慮崩潰,都善用了這種拍攝剪輯手法,每一幀堆疊,創造出獨特的視聽體驗。
製作團隊似乎是炫技一般,想要立即打破觀眾剛適應起來的敘事節奏,第七集突然轉換了拍攝手法,使用了一個17分鐘的一鏡到底。
這是一次「三明治餐廳全員大崩潰」事件。
外賣系統初次開啟當天,後廚嚴陣以待,卻又錯漏百出。
外賣系統被不慎打開了「預定」,而Sydney的實驗新菜碰巧登上了美食評論,不合時宜地吸引了大批客流量,開店即刻訂單狂噴……
系統崩潰,廚師干架,食材不足,廚房暴怒「人傳人」,前面六集忍下了所有委屈的硬漢派主廚Carmen,也破罐子破摔加入了這場集體暴走。
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帶著觀眾以第一視角,跟隨廚師輾轉髒話亂飛的現場,沉浸式體驗了連環車禍式的大鬧廚房,感受壓抑、無能為力、狂怒層層累積後,一舉衝破牢籠的舒爽。
觀眾尚未喘過氣來,鬧劇便以Sydney舉刀捅傷Richard屁股一幕,乾脆利落地結束。觀眾抽離了感官的疲憊,方才醒悟這是一場精心製造的混亂。這混亂的一切即是 Carmen初入家庭餐廳所面臨的雞飛狗跳的不適應感,也代表著極限環境下 Carmen對自身經營理念的堅守:想要做不一樣的家庭料理。
02
Carmen一角其實是近年廚房劇的經典形象,以溫柔氣質顛覆後廚男性三大五粗的刻板印象,這位脫胎自Lip唇哥的肌肉猛男,火辣卻委屈脆弱,惹人憐愛。
每天繁重吵雜的廚房工作開始前結束後,Carmen漫步芝加哥街頭,沉默眺望海灘的日出夕照,或倚在餐廳後巷抽煙,獨自面對搖搖欲墜的人生。
這是本劇集與Carmen生活中少有的安靜舒緩時刻。
《The Bear》並不是一個小人物低谷逆襲的故事,更像是講述天才Carmen如何治癒心理困局。
Carmen在餐飲行業算得上是傳奇人物,21歲就被知名餐飲雜誌評為年度主廚,曾經管理著「這世界上最好的餐廳」。換句話說,Carmen辭職回家接管家族三明治餐廳,是他自己選擇從行業高位上退下來。
Carmen經營三明治餐廳的過程,處處是兩間餐廳不同價值觀的對照與衝突。
「世界上最好的餐廳」實行著最先進的法餐後廚制度,高效、穩定、競爭激烈,把一個個有才華的廚師變成高端烹飪鏈條上的零件。
在這家人人羨慕的米其林餐廳,Carmen既被混蛋上司打壓,又在無形中成為了把所有人當假想敵的混蛋上司。他成為了殘酷競爭體系的贏家,卻失去了精神健康。
本劇不斷用熊(Carmen小名Bear)與一閃而過的爐火,表現Carmen岌岌可危的精神狀態。
他表面上溫柔內斂,受了委屈也不為自己辯解,一味埋頭做事,而內心卻是一隻被關著的熊,不時悲愴咆哮,想要掙脫牢籠。
除了夢見黑熊,Carmen還總是眼前閃現火光,令他分不清夢境和現實,釀成廚房火災。
同樣擁有光鮮履歷的Sydney,刻苦半工讀學廚,終於進入夢寐以求的高級餐廳。結果她只是成了一名「醬汁主廚」,在高效精緻管理制度下,整整八個月只負責調醬汁。
最終,Carmen和Sydney選擇逃離「米其林噩夢」,來到這家平平無奇的三明治餐廳。
與米其林餐廳的白色恐怖後廚相比,這家髒話亂飛的三明治餐廳,顯得溫情可愛多了。
與依靠高效制度運轉的米其林不同,三明治餐廳基本由人情關係維持。
餐廳老油條員工代表Richard,雖自稱「老表哥」,其實是餐廳前主人Michael的摯友。
Michael知曉並默許Richard的小偷小摸,因為他的「靈活變通」,餐廳才能在黑社會與黑警橫行的芝加哥生存下來,還熬過了新冠對餐飲業的打擊。
同樣,父親的老朋友Jimmy,明知道餐飲生意不好做,仍然願意借錢給Michael。
三明治餐廳就像是Michael的精神外化,是鄰里之間信任的老大哥,即使偶爾混蛋做錯事,也被員工包容,受附近的熟客喜愛。
Carmen看似在不斷為哥哥Michael填坑,實際上也在經營過程中,感受到大家對哥哥的愛戴,漸漸被周遭的溫情治癒。
但現實問題始終擺在眼前,Carmen和Sydney想要引入法餐制度,結束後廚混亂,改善經營狀況,而此舉必然會破壞原本的「生態系統」,成為另一個有著森嚴等級制度的米其林,這就與他們的初衷背道而馳。選擇家庭食譜還是高級料理?溫情人文還是精英主義?
第一季《The Bear》把吵架藝術玩到極致,季終餐廳The Beef改名The Bear,Carmen和Sydney終於找到方向,立志要結束混亂,做一家不將廚師和美食工具化的家庭餐廳。
也許,小餐館的矛盾從來不是精英商業撞上原始街頭,而是在從未消退的現實壓力里,如何繼續自身理想。
這不是一部周末晚上帶來閒適放鬆的美食片,它抑鬱但刺激,擅長堆疊情緒,是另一個維度上的爽片。作為本年度的美劇黑馬,也早早宣布續訂,可以期待下一季這家餐廳還能怎樣吵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