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驚悚、政治、陰謀一直是韓國電影的關鍵詞,提及這類電影,我們不難想到《新世界》《黃海》《卑劣的街頭》《與犯罪的鬥爭》等經典韓國電影。這類電影往往將個人命運放置在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暴力不過是一種必要的電影點綴。
而最近一部熱門新片《犯罪都市2》就大不相同了,相較於之前我們看到的韓國犯罪驚悚片,這個系列可謂是非常「純粹」了。
《犯罪都市》第一部上映於2017年,由姜允成執導,能踢善打的馬東錫主演,講述了朝鮮族人張謙為首的兇殘黑幫殺入韓國黑幫地界,為害一方的故事。
《犯罪都市2》基本延續了前作的風格,同樣由馬東錫主演,導演換成了李相龍,影片的風格基本上沒有任何變化。換言之,在一部典型韓國製片體系的商業電影中,導演是可以隱匿不見的,因為它有成熟的工業流水線。
但與第一部不同的是,第二部里,罪犯不再是朝鮮族同胞的外來輸入,而是韓國籍罪犯的對外輸出,故事的背景地放置在了東南亞地區,在充滿熱帶風情的越南南部,馬東錫上演了一部跨國追捕的好戲。
凌厲的打鬥、瘋狂的追逐、依然延續著第一部兇狠至極而不乏冷幽默的電影美學。事實上,整部影片並沒有太多可以闡釋之處,除了讓觀眾的腎上腺素飆升,狠狠地釋放了內心的積鬱之氣之外,《犯罪都市2》作為一部典型的爆米花電影,它背後的潛台詞更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在第一部中,來自哈爾濱的朝鮮族罪犯張謙可謂是窮凶至極,為了霸占地盤動輒殺人越貨。而在第二部中,外形相似的罪犯江海尚簡直如同張謙的原版復刻,冷血無情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這不禁讓銀幕前的觀眾感到困惑,現實中真有這樣殘忍至極、毫無絲毫人性的存在麼?
人物高度臉譜化正是《犯罪都市》系列的特質之一,在這兩部影片中,無論是張謙還是江海尚,罪犯都不再是現實中存在的真實個體,而是一種罪惡的代言人,換句話說,是「惡」的符號,他們是純粹的「惡」。
也正如此,他們身上帶有一種原始的動物性,缺少智慧,犯罪手法也不高明,甚至會出現大量挑釁警察的愚蠢行為,他們所有的行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維護自己作為一個「惡人」的原則。殺人越貨,不過是對於「惡」的守護。
相反,馬東錫飾演的警察則可謂是「正義」的化身,而非「善」的化身,在這部作品中,馬東錫同樣是「暴力」的崇尚者,不同在於,他的目的在於無理由地維護正義,所以選擇「以暴制暴」。
故事的開頭,他就因為「過度使用暴力」被警局外派避風頭。在《犯罪都市》系列中,馬東錫是不可戰勝的絕對正義,任何罪犯在他的拳腳面前都只有跪地求饒的份,雖然根據創作的原則,大反派絕不能束手就擒,但明眼人都看得出,罪犯的反擊是象徵意義的,馬東錫的勝利摧枯拉朽,讓觀眾直呼過癮。
在《與犯罪的鬥爭》的結尾處,檢察官問崔岷植飾演的主人公:「你這種人又不是黑社會,又不是好人,應該稱呼你什麼好呢?」以往經典的韓國罪案片,大多走的都是這個路子,以點帶面,挖掘人性,燭照現實。
《犯罪都市》系列則放棄了這種深層次的直接思考,用一種「網絡歌曲」式的力量直擊觀眾的訴求。罪犯為何犯罪?心理動機如何?是不是有著原生家庭的不幸?這些看似可以敷衍講述的情節,在影片中全部被廢除了,所有的一切只是單單純純的「懲惡」而已。
「懲惡」是否能「揚善」,這或許不是主創團隊所思考的問題。但在這部續作的背後,我們依舊可以看到一些韓國國民心態的反映。在第一部中,罪犯是來自於中國的朝鮮族人,從張謙這個角色的形象刻畫的過度失真中,我們不難發現韓國人對於外來朝鮮族人的「偏見」。
從創作的角度上說,韓國電影這些年來已經到了瓶頸,雖然奉俊昊等導演在國際上獲獎不斷,但整體上看,韓國電影的創作已經沒了過多的新意。固然有《茲山魚譜》這樣兼具現代與人文意識的優秀作品,但更多的是重複炒冷飯的商業應景之作。
一個比較危險的趨勢在於,《犯罪都市》系列開始用一種粗暴、簡單的創作思路取代以往的「發人深省」,用單純的「爽」迎合觀眾的壓抑情緒,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