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沒能在院線上映,太可惜了

2022-03-17   24樓影院

原標題:它沒能在院線上映,太可惜了

對於迪士尼來說,將皮克斯新作《青春變形記》從院線撤掉改為流媒體上映,可能是今年最大的失策。

上線不久,它就在國內外的主流電影評分網站上口碑爆了!

豆瓣7萬打出8.2的平均分,爛番茄新鮮度超90%,幾乎提前預定明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

作為皮克斯少有的華裔女導演,石之予一出手就不同凡響。

早在2019年,她的原創作品《包寶寶》就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包寶寶》故事比較暗黑。

一位生活在多倫多唐人街的孤獨女性,把她的包子兒子養大成人後,由於接受不了兒子另組家庭離開自己,將其一口吃下。

《青春變形記》的故事內核依舊聚焦於控制欲極強的母親與渴望做自己的子女之間的碰撞。

這是石之予從短片到長片的又一次闡釋,但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整體風格更加明亮溫暖。

靈動可愛的畫風,以及蠟筆小新的扭屁股、美少女戰士的變身等致敬橋段,很容易聯想到經典日系動漫。

演唱會追星場面,和權志龍酷似的男孩形象,將念咒和rap結合在一起的新穎設計,元素雖混雜但不令人反感。

宗祠、石獅子、匾額,對聯,紅蠟燭等布景元素,是熟悉的中國風。

不過對於電影來說,這些東西都是錦上添花。《青春變形記》能贏得口碑,靠的是打動人心的故事。

01

女主小美是13歲的華裔女孩,她就是雞娃模式下長大的卷王。

學習上,門門功課滿分,坐公交車也不忘學習;愛好上,吹拉彈唱跳,樣樣都能行。

最難得的是,小美從小到大還很孝順,奉茶、做家務、打掃宗祠等,十分聽媽媽的話。

這樣一個乖巧可愛的完美女孩,進入青春期後,也開始有了少女的小心思。

比如和好朋友一起偷偷看靚仔;

為自己喜歡的男團打call;

以及,將便利店的小帥哥當作意淫對象,在日記本上勾出一些羞羞的少女夢。

直到媽媽阿銘發現了這個日記本,小美的生活逐漸亂了套。

媽媽雷厲風行,立刻拉上小美,將被畫進日記本的男孩怒斥一頓。

在媽媽眼裡,這是個不懷好意想占乖女兒便宜的壞傢伙。事實上,人家只是無辜躺槍,根本就不認識小美。

尷尬的小美在公共場合社死了一回,做了一晚上噩夢。第二天就衝破了體內的封印,變成了一頭紅熊貓。

無論是《心靈奇旅》中的靈魂世界,還是《頭腦特工隊》里指揮大腦控制中樞的小人,皮克斯很擅長將一些普世人生哲理轉化成富有創意的視覺概念。

這部動畫同樣如此,小美的變身設定源自中國古代奇幻神話。

戰爭時期,男人們都離家打仗了,為了拯救家族和村子,在滿月時,小美的祖先新怡請求眾神賦予自己紅熊貓的強大力量。隨後,這種駕馭情緒的天賦在家族的女性里代代相傳。

時過境遷,家族不再需要比男人還強大的女性時,當初的祝福就變成了詛咒。只有邁進成年期的紅月里,將紅熊貓徹底從身體內剝離,女性們才能徹底獲得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英文名字是《Turn Red》,意思是變紅

「變紅」這一設定有著多重含義,不僅指變身紅熊貓,還暗喻的初潮,以及「不完美自我」的顯形。

這是對自我的探索,也是對壓抑的反抗。

02

從1993年的《喜福會》,到2004年的《面子》,再到2022年的《青春變形記》,成長過程中,父母與子女的代際衝突,在電影主題里不算新鮮。

因此,也有不少觀眾認為這部電影的主題表達過於套路,但必須承認這很有用。

比如電影里小美和媽媽的諸多相處細節都太有代入感了。

忽略心理健康的唯成績論;

對孩子的好朋友指指點點,看不上少年偶像團體;

缺乏邊界感,偷看孩子的隱秘日記;

儘管媽媽很好,十分關注小美的成長,但不尊重她的自我,試圖控制一切。

為了滿足媽媽對自己的期待,小美已經學會隱藏起自己的慾望。

但媽媽一次次越軌行為都在挑戰著小美的忍受底線,讓她尷尬、羞愧,甚至淪為笑柄。

而小美一旦情緒激動便會變身,藉助紅熊貓這一變身設定,聽話女兒和完美老媽迎來對抗。

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小美的同學朋友們

好學生小美還有些距離感,變成可愛熊貓的小美就讓人很想親近了。她們對紅熊貓狀態的小美接受良好,一起快樂玩耍,還覺得非常酷。

這就不難理解,小美試圖控制情緒馴化體內的熊貓時,腦子裡想著的一直都是她的朋友們。

因為朋友們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控制欲極強的媽媽只想讓她做得更好。

就像,拼字比賽得第二,媽媽覺得這應該是黑歷史,但好朋友們會誇獎她已經很棒了。

在東方文化生態下,很多人都是這樣被規訓著長大的。

家長們對性諱莫如深,對愛嗤之以鼻,總覺得別人教壞了自己小孩,理所當然替兒女做以愛為名的決定。

這種傳統觀念幾十年內很難輕易撼動,故此,《青春變形記》的故事在今天依舊不算過時。

03

媽媽和小美的人物對立,本質上也是東西方價值觀的對立。華裔的身份讓小美成為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絕佳載體。

在女性主義浪潮快速發展的今天,迪士尼一直走在觀念覺醒前列。

在真人版公主系列電影,現代公主不再是需要王子拯救的嬌弱存在。本片里,小美和母親的故事也走向了更厚重的女性敘事。

這一點在故事高潮——營救媽媽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小美中斷了紅熊貓封印儀式,激怒了媽媽,喚醒了她體內的沉睡怪獸,一隻更強也 更大破壞力的紅熊貓。

通過竹林結界,小美看到了年輕時候的媽媽——少女阿銘,她在為自己做不到母親和他人眼中的完美女孩哭泣。

在「好女孩」「乖女兒」「女人味」「賢妻」等社會規訓下,一代又一代的女人們活在高標準的評價中,天性被壓抑、扼殺。

她們是母親、女兒、妻子,唯獨不是自己。

紅熊貓是長輩們眼裡的「紅水」與「猛獸」,卻也象徵著青春期萌芽的自我和天性。女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也是殺死體內那隻紅熊貓的過程。

和外婆、媽媽、阿姨們的選擇不同,影片最後,小美選擇了和紅熊貓共存,她難以割捨體內的紅熊貓。

而小美和媽媽能走向和解,何嘗不是媽媽放下心結,接納不完美的孩子和自己。

從結局來看,《青春變形記》比《包寶寶》治癒無數倍。

它傳達了一個美好的希望和願景:「做自己」是很多前輩們做不到的事情,希望下一代能夠大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