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從小學人說話「磕巴」的孩子,長大以後怎麼樣了?

2024-10-22     春雨醫生

國際社會為加強對口吃的重視,1997年,在國際口吃協會等四個組織的共同呼籲下把每年的10月22日定為「國際口吃日」。

在我國歷史上,也有許多口吃的名人,如:

1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記載韓非子:「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

2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記載:「相如口吃而善著書」,成語「期期艾艾」則來源於漢代大臣周昌及三國時魏將鄧艾關於口吃的故事。

3

《世說新語·言語》

記載: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卿雲'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風。」

口吃俗稱「結巴」,是一種在說話過程中出現氣流阻斷現象而產生說不出或說話不流暢的症狀。據相關數據統計,口吃的患病率約為1%,中國約有1300萬的口吃患者。

口吃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口吃在醫學上指雖然知道自己想說的確切言語, 但因為不隨意的音節重複、拖長或停頓而不能及時說出。口吃一般出現於兒童期,部分口吃患者可以在成年後自愈,成年後仍然不自愈的稱為發展性口吃。

除言語上的表現外,口吃患者有時會伴有肢體動作、四肢或面部肌肉緊張。這種疾病雖然看上去不痛不癢,卻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極大的痛苦,長期的口吃會使患者自卑敏感,不願與人交流,嚴重者還會患有社交恐懼症。儘管口吃比較常見,但關於口吃的患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過去醫學認為口吃僅僅是一種心理障礙,如精神緊張、焦慮、激動時,口吃現象就會出現或加重。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口吃患者還存在神經學的異常。比如有學者採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化斷層掃描(SPEC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等手段對發展性口吃患者的大腦進行掃描,結果提示口吃可能與額顳葉的異常激活有關。

此外, 在兒童口吃患者中,模仿致病是口吃的重要因素。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某一方面的因素是口吃的主要原因,大多數學者認為口吃是一種涉及神經生理、發聲器官局部解剖、外界環境壓力等多因素的疾病。

口吃的預防大於治療

口吃主要從兒童早期開始, 多發生在 2~5歲兒童之間 ,兩歲開始的口吃患者中,大約80%的兒童能自然康復,只有20%會持續到成年期,因此,對於口吃預防大於治療,如果孩子出現口吃,一定要採取措施及時糾正。

目前採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 言語訓練法,即由專業人員指導患者先以較慢語速和發音技巧控制其說話的節律和韻律等技術,再逐步提高語速至正常速度,還可以使用語言延遲反饋器等儀器進行輔助。

如在電影《國王的演講》中,患有嚴重口吃的約克公爵阿爾伯特王子正是在語言治療師萊納爾·羅格的治療下,克服障礙,在二戰前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講。

圖源:《國王的演講》

第二大類是 心理治療,即改變「出現口吃就是失敗」的心理,不再將其視為不可容忍的錯誤,通過消除逃避和恐懼的情緒使患者正視口吃這一事實,並使他們勇於在存在環境壓力的場景下說話。 口吃一般不需要進行特別的藥物治療。但如果成年人因口吃伴有嚴重焦慮情緒,可適當服用抗焦慮藥物,以降低焦慮,緩解口吃。 此外,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對孩子多一些耐心:

總之,口吃並不是不可戰勝的,出現口吃也不代表智力有問題,在患者及家人的努力下,通過一定的措施,或者在語言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下,絕大多數口吃都是可以被治癒的。

而且口吃患者也不要過於自卑,平時說話的時候語速慢一些,不要太緊張,或者用一些語言技巧進行修飾,在特殊場合需要發言時先提前準備,多加練習,本身要有自信,堅持下去,就算不能克服障礙,也一樣可以正常地工作及生活。

編輯:春雨醫生

圖源:壹圖網

參考文獻:

[1]李朝陽,郝建萍.中國口吃現狀分析及案例研究[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2020,18(02):130-134.

[2]吳可.孩子口吃該怎麼辦?[J].江蘇衛生保健,2019(12):36.

[3]王玉芬.孩子口吃矯正教育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38):243-244.

[4]劉春陽,梁愛民,沈瑞雲,等.2~10歲兒童慢性口吃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雜誌,2007,13(06):558-560.

往期推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fb31efa070f3bdf5a5133aabdd97a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