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些碎碎念,有感而發。
1.
我經常和讀者說:你的進步,是對我最好的鼓勵。
你有進步,說明我的內容有價值,在知與行之間起催化劑作用。另外,你的進步也會讓你成為一個 giver,和更多「曾經的自己」分享心得,也更主動「向未來的自己」學習。當下有踏實,未來有期待,這個心態會讓你保持飢餓。
我還常說:你的進步,主要是來自你自己,是你允許自己改變,並且為之付出了切實的行動。你只是恰好從我的內容中看到了你想看到的自己。
2.
《是的,看我的朋友圈也能學英語》發出後,有 100+ 人加了我的微信小號,有 5、6個人問「所以該怎麼加呢?」 這是我設定的門檻,如果你找不到我的聯繫方式,我也不想跟你有更進一步的接觸。學英語和交朋友,都需要基本常識,如果真的在乎,會願意花點時間多點真誠的。
我不是閒聊型情感博主,我跟我最好的朋友和父母都不會在微信上閒聊。交流也是一個很高的門檻,交流啥呀?如果需要我的幫助,清楚地說你的問題,並且自己提前做功課,比如你至少要讀讀我公眾號的相關文章,這是對我和你自己的基本尊重。別把我當樹洞和免費的諮詢。
大大方方,簡簡單單,有主動表達也有保持界限。我寫公眾號 10 年了,見過的人很多,我希望我做的這件小事能幫到我也能幫到你,一起以學會友,而不是因為它讓我覺得是什麼義務得伺候誰。把我當一個沒那麼熟的朋友,think win-win.
I do me, you do you, let's learn and grow together.
3.
《文案的基本修養》 中把學習分為道、術、功:
「功」這個維度補充的太好了。放在英語學習上,道是那些 principles,術是 strategies and tools,功是 procedural learning 後的 internalization。
語言學習的樂趣和審美就在這裡「功」里,比如英語語言的音韻和節奏,用詞的正式程度,這和中式烹飪中的火候一樣,只能靠自己多觀察多練手去悟。
4.
這幾年讀書,最大的變化是越來越不挑。
不挑紙質書還是電子書,重要的是內容,在哪看用什麼看都一樣。不挑好書還是壞書,喜歡有收穫就多讀些,覺得含金量不高就「及時止損」。有些書讀得太辛苦,讀不太懂(比如最近在讀鄭也夫的《神似祖先》、紀伯倫的《先知》),那就藉機練習耐力和理解力,不必讀完、讀好、讀出什麼名堂。中文書英文書都行,什麼版本也無所謂。一旦要求多了、講究多了,大量的時間全會花在東挑西揀上。
我也意識到,我這個「不挑」的前提是,知道自己剛有了一些閱讀能力和習慣,剛能以平常心對待閱讀,正處於 read indiscriminately 的階段。明年社群做好一件事情,每星期認真讀一本書,以教為學,同時也拓展閱讀邊界。通過實戰戒驕戒躁,不以讀書為榮也不以不讀為恥,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狀態和那份好奇心。
5.
之前讀《把自己作為方法》,印象最深的是項飆講他的雙語工作是什麼樣的。
他說:「如果有一個想法是從中文先發展出來的,我會用英語再表達一下,在英語表達的過程當中,就會發現原來很多想法不嚴密,有很多東西需要解釋,一解釋的話,就會發現所用的概念和所指的現象之間的聯繫並不自明。」
因為中文是母語,我們會更容易爛用,也更原諒那些詞不達意。這時問自己,用英語怎麼說(其他語言也行,只是我恰好是英語老師)?如何把這個概念想法解釋給一位外國友人?
他還說:「倒過來,如果用英文形成的想法,用中文去表達之後,也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自己以為有一定創新意義的說法,用中文一說,發現其實沒什麼意思,沒有新的見地在裡頭,敏銳性不夠,殺傷力不足。」
這一點最近感觸頗深。之前練習英文寫作時,發現我的興趣主要在於練習英語,而不是表達想法。那些為寫而寫的英文改用中文表達,沒什麼價值,就很——vanilla。在閱讀英文中,也有同樣的感受。一段操作猛如虎,其實就是一句中文四字成語。
警惕母語的模糊,外語的看起來很厲害,不以用詞樸實而不屑,不以晦澀難懂為榮。文字迷人的核心,我想還是想傳遞的內容。
6.
《5%的改變》有個案例印象深刻。
女孩說自己每天過的都很掙扎,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一直處於矛盾中,覺得無法改變,又想要改變。
李松蔚老師的回覆,大概說你可能真的是無法改變了。不過還有5%的可能改變,先試試這5%吧。接下來一周試試絕大部分生活不做任何改變,最多只能拿出一小時改變,完全不改也行,反正都無法改變了,來都來了我們試試。
結果女孩因為這5%的改變體會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小習慣產生雪球效應,最終找到了自己更滿意的狀態。
李老師復盤時說,他的直覺告訴他她可能經歷過許多「對峙」,渴望改變,期待別人給建議,在他人那裡獲得希望,然後往往最後都會甩鍋給別人。這 5% 的改變雖然少,但都是自發的行動。沒人給你對峙攔著你或者推著你,你若真想改變,這一步會自己邁出去,很痛、很難,但這是改變必經之路。你要選擇藍藥丸還是紅藥丸,選擇諱疾忌醫還是長痛不如短痛。
這一篇很短,讀完我就想,這就是心理學的智慧啊。誰有什麼資格教他人做人,他的改變來自自己的渴望和允許。我麼能做的是和他站在一起,然後想既然都這樣了,我們還能怎樣呢?
又想到這個案例,是今天和一位朋友打了快兩小時電話。
他的生活發生了一些變化,他說有一部分原因是受我的影響。我給他講了這個故事,跟他說我說的一切你自己心裡早就清楚,只是你一直不想面對。可能恰好是我沒有勸你該做什麼,一直和你說你怎麼做都對,你要自己做那個選擇,反而激發了你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
聽到很多人說的話,做自己的選擇。自己做的選擇,結果是什麼也就無所謂了。那些抱怨如今悔恨當初選擇的人,我想當初可能恰恰是沒有自己做選擇
猜你還想讀:
· 推薦這本寫給青年朋友的新書
· 最近讀了幾本中文書
· 9月和我一起,讀3本經典寫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