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社群讀了不少書。
閱讀模式一般是選一個主題,一個月精讀 3 本,拓展再讀上幾本。我自己可以感覺到,每個月讀完,我腦中某個地方就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比如上個月讀完 The Psychology of Money,花錢已經無法給我帶來幸福感,倒是省錢讓我感到更自由。
每個月都不由感嘆:是這些書找到了我。許多書,幾年前讓我讀我也沒什麼收穫,頂多是學點英語,如今是我有了一些踐行和思考,才能感到有用。比如上個月又讀《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東西,很快我還根據它的核心內容設計了一個線下課《從入門到高手,高效學英語的7個習慣》。
閱讀是我的工作,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想說這個,是因為突然想到:我經常會讀到一本書,自己覺得很有啟發,然後把它甩給我覺得可能需要有幫助的人。我剛想也這樣做,然後停住了。
我意識到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通過閱讀學習,尤其是讀英文書,是有門檻的,我自以為是的好心好意可能會變成負擔。還想,如果是有心人,相信我,會從我日常分享的一些內容中自己去找來看。
還想到昨天在咖啡館一時興起做了次直播,有位讀者問:「你能推薦一些關於完美主義的書嗎?」
我嘮叨了一大堆。
我說謝謝你的信任,但我覺得我並不重要,我的推薦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你要自己去做功課。如果我是你,我會先去搜搜查查。如果我對你沒有足夠的了解,我覺得貿然推薦任何方法和書籍都是不負責任的。另外,如果你想向我學習,那要學的是思路,比如我不會去一個直播間讓人給我推薦什麼樣的書。
你隨口一問,我也可以隨口一答,皆大歡喜不好嗎?幹嘛磨磨嘰嘰的?
可能是我那股好為人師的勁兒又上來了。我的囉里八嗦來自「你要為自己負責」「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讀什麼書更重要」。或者說,我們要思考問題的問題是什麼,否則折騰了一大圈,並沒有什麼進展,很容易陷入無盡的自我懷疑。
對自己誠實一點,問自己上次別人給你推薦的書你讀了嗎?有用嗎?你讓人推薦的書看了嗎?有什麼幫助?從這些推薦和被推薦中有沒有提升選書和讀書的能力?可能你會發現,尋求他人的推薦是非常表面、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的問題。
最後我說我前段時間讀了李松蔚老師的《5%的改變》,覺得書中的一些思路適用性很廣,有興趣可以讀一讀。
說到這我也意識到,我的回答方式可以改進。比如學習李松蔚老師的「先是重新構建,然後激發」。先用「融入」和讀者站在一起,肯定他的問題,看到他的需求,然後再多做一步。
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可以一起做呀!
《5%的改變》
順便說,我讀《5%的改變》時遇到弗里茨·西蒙的《循環提問》,立刻下載,已經讀起來了。昨天讀Thinking Better 時又遇到 CBT(認知行為療法),想多了解一下,於是我直接在 Google 搜索做基本的功課:
這麼多書,哪本適合我?從哪裡讀起呢?我可以通過看簡介、書評了解。同時我還搜了關鍵詞「李松蔚 認知行為療法 書單 推薦」,結果發現李老師推薦過 Mind Over Mood 和 Change Your Thinking,那我就先從這兩本讀起吧。
同樣的思路,想學什麼,就先去找一些相關書籍和相關領域的人。
看看他們在讀什麼書,去讀他們提到的、推薦的。自己做了功課,有了具體問題也能更清楚地表述,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幫助,也更可能真正互相學習交流。要相信,他們的經驗和視角對我們很重要,我們的疑惑和問題對他們也很重要。
我現在也不勸誰讀什麼做什麼,不是覺得心累、覺得沒用和自己沒關係,恰恰相反——我是更相信人是自己可以解決問題。
有人是需要一些時間,有人是需要一些事情出現。「勸人讀書」的最好方式是讓他看到你的狀態就好,當人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期待的狀態,會被激勵的。
這麼多年過去,我已經不記得當初那個讀不懂英語、不愛讀書的我。我是怎麼進步的?書就在那裡,成長也就在那裡,沒人教我,是我允許自己改變,主動選擇了行動。
When the students are ready, the teacher appears
猜你還想讀:
· 別苦苦堅持,越懶越要走捷徑
· 學英語,你學它有啥用啊?
·「做才是答案」,做什麼呢?
· 給英語老師們推薦一本語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