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星期讀 Writing Tools,裡面有 55 條寫作工具,我模仿這個書名,寫了 20 條有的沒的。
沒這樣寫過,那就試試唄——把這個作為第一條是想說,想試試,就試一試,在模仿中找到自己。
2.
我公眾號的排版參數:字號 16,左對齊,兩端縮進 16,行間距 1.75,字間距 2。
為啥?模仿、調試,最後選一個自己看著舒服的。
3.
警惕「其實」這兩個字。「其實」有時自帶了對他人的否定和好為人師——「其實你可以這樣...其實沒什麼大不了」。我自己用到「其實」時,十有八九會換一個說法,比如:你這樣做的考量是......如果是我,我可能還會試試......
4.
如果覺得自己「書荒」,我想要麼是不自主的裝x,要麼是興趣和視野太窄。警惕書荒,也別怕讀到爛書,在閱讀中提升選書和讀書能力,在和書籍的關係中看到更多自己。
5.
翻到一篇 2015 年寫的文章。當時有位讀者吐槽我寫了太多英語學習方法,沒有筆記。現在看,我會總結為學英語可以分成兩派。
一類是筆記派。看他人給你整理好的詞彙翻譯例句,給你挑好的精選段落,你需要的就是去做,就像是小時候老師給我們留作業一樣。知道去做什麼,心裡就踏實了。
一類是方法派。通過觀察現象總結問題,尋求更優解。我也寫過很多篇學習筆記,然後我發現這樣寫下去已經是我的舒適區,我想要做更難點的事,更主動的做點事情。我要從做作業變成留作業那個人,甚至要挑戰作業背後的教材和大綱要求。
我從小就不做作業,因為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做,尤其是那種暑假作業,沒有反饋,效率也太低。
筆記派和方法派都屬於行動派,它倆也是互為磨刀石。如果你是筆記派,多一些主動總結,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如果是方法派,多寫實踐驗證,日積月累。
有沒有進步,你自己心裡有數。變強,持續進步,是王道。
6.
很多事情,沒法教,只能學。越努力,不一定越幸運,但抱怨吐槽也不會讓一切好轉。接受一切,允許一切,做自己能做的想做的。可能我們彼此能做的,就是多聊一聊吧。
還是那句話:你的狀態最重要。
7.
突然想到一個名字:裝腔做事。
學語言是在尋找、構建自我在,少不了裝腔,模仿的本質也是在裝腔。學語言的終極目的是做事,在做事中自我覺察主動選擇。 想到就把播客 How to English 改成了「裝腔做事」——敢於裝腔,主動做事。
8.
做社群做自媒體,最大的動力是把它們當作學習工具。「完成驅動」遙遙無期,「項目驅動」每一步都是進步。
9.
"Don't aim to be the best. Be the only."
10.
小鹿一早起來讓我幫她打一張畫自己塗顏色,她選了張 follow your dream。她問我:Daddy, what is "follow your dream"?
我說:Say, your dream is to be an artist, but it's hard, and many people tell you that you'd better do something else, like being a teacher. If you follow your dream, that means you listen to your heart and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be an artist.
我接著用玩具類比,說你看這個玩具是你的 dream,它要跑了,你會在後面追它。她說是不是如果你特別喜歡你的玩具,當它跑走了,你要去抓住它。
是呀!
剛剛下樓,我逗她,你跟媽媽說什麼是 follow your dream,也告訴她好嗎?她說:Don't listen to anybody else.
11.
口語學習的本質是觀察模仿和日積月累,最底層是好奇心和真誠。只是在用詞和語法上下功夫,到頭來只是把一句尷尬的話用另一種方式呈現。
語言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除了交流功能,語言帶來的自我覺察是一切靈感來源和做事動機。語言是多變的,自由的,這種自由來自對束縛的覺察,這樣看來學語言的目的又多了個維度,更放鬆,更自由。可以放鬆地理解自己的執拗,可以自由地看待限制。一切變得更平衡,環環相扣,內耗變成內燃機,評判變成指南針。
12.
剛想:如果不是為了養家餬口,我想每天的時間都在讀書、寫作,那該多好啊。
然後又想:現在不也是在過這樣的生活嗎?為了養家餬口我需要工作,需要做事、與人溝通,這本身就是閱讀和寫作的一種形式。我想像的那個狀態並不存在。人總是得到一些,失去一些,稍有應激,慣性就勸你活在過去和將來。
我已經很幸運很知足做現在做的事情,我只是想做的太多,想任性地打破平衡執迷不悟。做什麼事情並沒那麼重要,關鍵是怎麼做。最強大的選擇是接受一切選擇,然後提醒自己會有選擇的、要平衡。
13.
學任何事情,第一步是正其心。尊重人性,找到適合自己的切入點,每一個苦苦堅持後有一個更強烈的愛自己。
承認我們都會「腦袋伸進來,腳還在門外」「沒那麼容易想學新東西」。學習意味著承認自己的愚蠢,並且相信自己可以進步,允許自己改變。Old habits die hard. 學英語現在看來是三分練七分心,心還沒定,隨時會準備跑。
14.
相比較做什麼讀什麼,我更看重為什麼。做有點難的事情,開始會慢一些,但這是成長的捷徑。當大多數人在想時,去做;在大家都在做的時候,停下來想一想。
觸動、思考、行動,嘗到了甜頭,慢慢就不需要什麼意志力苦苦堅持了。
15.
最重要的還是內容,內容好,流量自然就來了。
但什麼是內容好呢?我想首先是自己認可的內容,是自己想做的,其次是能幫到更多人,最後是有更長的長尾,至少一兩年後再看依然自己覺得認可、對他人有價值。創造這樣的內容,需要把 ego 變小,提升審美和能力。如果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自己的內容好是讀者/聽眾眼光不行,可能是自己過於自信,把自己看得太重。
如果沒有這樣的好內容,流量來了又如何呢?算法推薦給你帶來流量,數據好看了,然後呢?有沒有吸引到自己想吸引的人?有沒有因為這次的數據不錯從中學習,能夠保持這個水準?
剛開始做自媒體,要辛苦一些,用盡全力去做好內容。你只是隨便一想,隨便一做,是做不長的。為了做好內容,反過來持續提升自己,哪裡不會學哪裡,這樣的自媒體更健康。核心還是相信 character 而不是 personality。既然決定開始了,那就看得遠一點。
16.
學英語帶來的一個重要自我覺察是「翻譯意識」。
自己是否表達清楚了?可以用翻譯檢驗,如果能用兩種語言清晰直白的表述,應該就清楚了。同樣一個意思,可以翻譯成不同的說法,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看到自己的偏好和 mindset。
比如 I』m sad. 和 Sadness is with me. 意思差不多,但主語不同,所呈現的狀態也不同。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引入這個「翻譯意識」,當腦中出現一些自我評判時,把它翻譯成另一種可能的說法,這樣就有了一波看見、感受、脫離、旁觀,那個死循環也有了出口。
17.
自由不是擁有了什麼。擁有的一切會反過來擁有我們,可能是舒適、是癮,是離不開、放不下。
自由是去想去的地方,有想做的事情,自己選擇把時間和精力放到哪裡。自由是超越自己。自己只是我們的一小部分,知道自己很重要也知道自己沒那麼重要,會輕鬆一些。
18.
做事情啟動難,可能是對自己有太多期待,希望做「好」,但什麼是好呢?自己也不知道。
我當然希望自己做「好」,同時也會告訴自己:別有什麼期待。相比那個理想結果,我需要的是「想做這件事情」。開始了之後,別管結果如何,我要「做下去並且不斷通過調整讓自己享受做下去這個過程」。注意,做下去,和調整到讓自己享受這個過程,兩者都很重要。
24 歲時我想做一件事,於是開始寫我的英語學習筆記。9 年來,平均每兩三天寫一篇千字以上的文章,完全無需堅持。沒想過非要更新非要寫。我就是想做,想練習,想進步。
我寫得好嗎?我做得好嗎?不重要了,好不好又如何呢,我認真地做了。它一步步帶著我寫下這段,然後神奇地被你讀到了。你看,多好玩。
19.
做一個線下會「加分」的人。或者,至少不會減太多分。「加分」的是無處不在的愛自己,做自己。
20.
我的一切都來自我對迷茫的探索,我和你一樣沒有答案——選擇了持續成長,所有的答案都只是階段性的自洽。
謝謝你讀到這裡呀!
猜你還想讀:
· 不推薦任何讓閱讀變得更簡單的工具
· 你為什麼不寫更吸引人的內容?
· 改變和進步的根本是自己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