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也感到一陣焦慮

2024-05-18     英語學習筆記

最近有一些想法,也記在這裡,分享給你。

1.

Show your work 的核心是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行動,分享自己的階段性答案,這件事情對自己有意義對他人也有幫助。

Show your work 不是為了曬而曬,為了秀而秀,一切都離不開那個 why。在一次次 show your work 中提升自己 sell 的能力,展示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態度,讓更多人知道你可以提供的價值。

2.

Jeff Bezos 問 Warren Buffett,為什麼人們不直接學習你相對容易踐行的投資方法呢?

巴菲特回答說:Because no one wants together rich slow.

同樣,為什麼有那麼多方法,那麼多素材,我們依然學得很痛苦,一陣熱血後又是一陣自責?我們很難相信我們沒有體會過的。比如相信日積月累複利的力量。

道理很簡單:從完成一件件簡單的事情開始,讓這個想法實實在在地落地,變成解決問題的工具。

越來越覺得許多技能只能學會,無法被教。那麼多優秀的人在用各種方式輸出他們的方法和理念,去抄作業,去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系統,成為一個知識節點。別等了,別等著誰來教,別等著有什麼神奇的方法。你想要什麼?倒著推,快刀斬亂麻直達目標,也在做中學練習耐心和相信自己。

3.‍‍

我們常說語言學習最重要的是重複、重複、再重複,通過大量的重複語言才能成為本能的一部分。我們常說的「堅持」「守破離」也都是在強調重複的重要的性,沒有足夠的重複,我們無法從做一件事中提取到它的哲學本質。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李小龍說:I fear not the man who has practiced 10,000 kicks once, but I fear the man who has practiced one kick 10,000 times.

不過重複本身容易陷入低水平努力,比如一直背單詞,一直用一種方法背單詞,你最多也就是多會了一些單詞。當重複的邊際效益降低,我們要給重複加入一些「疊代」,可以把它看作是「換個方式重複」——做的事情是一樣的,不過做事的方式、設定的目標發生了變化。

還是拿詞彙學習來說,我經歷了背單詞、學單詞、用單詞三個階段,這就是我的重複+疊代。

當我們在一件事情上有了足夠的重複和疊代,我們會因為這件事情而掌握一套解決問題的基本系統,我們因此會感到「在成長」。當我們感到自己「在成長」,就不再需要「堅持」,因為成長可以提供當下的掌控感,也是幸福感的來源。

4.

時不時被問:ChatGPT 會不會威脅英語相關的工作?

道理很簡單,你自己有答案。

問題是:「不會」的話,我們就高枕無憂了嗎?「會」的話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想到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說的一段話,大概說的是我們能做的是投資自己:

如果自己有無法被替代的能力,那自己的出路就會多一些。如果怕這個怕那個,說明對自己的專業實力和學習能力不夠自信。

比如拿 ChatGPT 來說,如果沒有基本的動手能力、不會英語,還在問「哪個 ChatGPT 啊?」「國內怎麼用 ChatGPT 嗎?」「怎麼用啊?」而不是親自去用去試一試,了解它能做什麼和局限性,總是慢那麼幾拍,等到變化降臨到自己頭上,必然會驚慌失措。

5.

最近感到一陣焦慮:這兩個月沒讀什麼書,只是讀了社群里的書。

我也知道我的焦慮並不是來自表面的「沒讀書」。我感到自己又陷入了原地踏步的狀態,翻來覆去就那點事兒。加上手腕受傷後一直沒去健身,身體和頭腦得到的鍛鍊太少,無法滿足我對成長的需求。買了新的麥克風,但一直也沒有做視頻,總是拿要照顧家庭為藉口,然後晚上天天刷劇。

於是焦慮這種情緒出現,提醒我要做一個 reality-check。我沒有做錯什麼,我只是忽略了我的一些需求,我要 recalibrate 我的慾望和行動。

還是那個大原則:先把身體和頭腦照顧好,越焦慮就要越踏實。

收拾房間,摞了10 幾本買了好久沒讀、沒讀完的書,從讀完它們開始練習踏實,順便把它們也做成內容。

你看,焦慮激發了我的創造力呢!

6.

說到「焦慮」,我寫過很多相關文章,比如《能不能推薦一本緩解焦慮的書?》我也一直給自己念咒語:《把焦慮當朋友,接受愛與不愛》《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

我會承認焦慮,就像我承認我會生氣一樣。我不會做一個 do- gooder,勸自己和他人「別焦慮了」。相反,我們要認真地焦慮,並且掌握和焦慮過招的心法。‍‍‍‍‍‍‍‍‍‍‍‍‍‍

《5%的改變》中說:

有時人們不願意開始行動,會把原因推給「狀態」:「等我狀態好了,這些事都會水到渠成。」但這是很難實現的,因為不開始行動,狀態不會自己變好。要考慮的恰恰是在狀態不好的同時,堅持邁出一小步。‍‍‍

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有兩種選擇,一個是越想越糟糕,心越來越累,離自己越來越遠,越來越不相信good inside,這種 downward spiral 是一種可能的結果,大腦負責管控情感的區域失靈,最終可能是抑鬱的狀態。

另一種結果是 upward spiral,為自己縫縫補補。恰好有本書就是講如何通過了解大腦調節情緒,於是我讀了這本 The Upward Spiral

7.

如何讓 upward spiral 發生呢?讀完 The Upward Spiral,我總結了這樣幾點。

1. Make a decision. Start small.

Worrying is thinking about a potential problem, and anxiety is feeling it.

焦慮和不安來自「可能性」,感覺自己什麼都能做、都想做,這些想法懸在空中,大腦會開始胡思亂想。做一個決定,不知道怎麼做就隨便選一個,只要做了這個決定,大腦就不瞎操心了,我們也會覺得有了踏實的掌控感。

2. Go for good enough.

完美主義有兩種,一種是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精益求精,這是良性的;另一種是還什麼都沒有做,就想一次做好,十全十美,邏輯上說不通,在我看來這也是一種「自戀」——憑什麼會覺得自己一次就可以做到完美?多完美是完美呢?

把目標先設定為 good enough 不是降低標準划水,而是快速試錯獲得反饋,快速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和做好這件事情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把那個模糊的「完美」看作是一個又一個的 good enough,當我們做好了幾件小事,我們自然會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超越 good enough。

3. Worrying and anxiety can be good.

焦慮和擔心是人性的一部分,我們能活到現在也要歸功於它們。把焦慮和擔心當做是大腦的提心信號。我常告訴自己和學生們:如果你感到焦慮和迷茫,說明你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也說明你又要升級了。

適當的焦慮和擔心不僅正常,也有好處。依著這份情緒去尋找那個 trigger,對自己的焦慮好奇。警惕不要誇大其詞嚇唬自己(catastrophizing/awfulizing),而是默念咒語:99%擔心的事情並不會發生,然後告訴自己 stay in the now。

4. Don't "exercise", have fun.

我們都知道鍛鍊的好處——除了強身健體還可以促進讓大腦成長的 BDNF,但我們不願意鍛鍊,這很正常。

換一個角度,我們以給自己找樂子為主,一不小心就完成了鍛鍊。

比如我喜歡拍照,我想上街拍照,我選擇騎自行車,能看看我感到快樂加倍;我喜歡學英語,看美劇看脫口秀,情感和學習都得到滿足。有時候自己不想動,那就打著社交的旗號讓自己動起來,加入一個群體,和朋友一起做一件事情。

寫到這,我發現當我們面對情緒,把它記錄表達出來的時候,大腦調節功能又開始工作。The Upward Spiral中提到的內容我在其它地方也都見過,道理層面懂,把它們用這種方式寫出來,我給自己做了一次心理諮詢。

寫到這,我也感到焦慮變成了感恩之心。那些讀過的書、寫過的文字,那些朋友和讀者們的鼓勵,都跑來給我一個又一個的擁抱。我看到了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也主動給了自己一個擁抱。

對自己好一點,不是指望用夜宵和短視頻緩解焦慮。邁出向上螺旋的那一小步,比如學英語、健身,寫日記,擁抱朋友,曬曬太陽按個摩,然後你自然會睡得好一些,心情好一些。這一小步的重要性在於可以讓大腦釋放 happy chemicals——any tiny change can be just the push your brain needs to start spiraling upward.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我們都有向下紮根,向上生長的本能紮根是讓自己的生活多一些掌控感,生長是多一些生命體驗。人就是在不斷擰巴中不斷做選擇,用創造對抗虛無,表達中治癒彼此。

謝謝你打開這篇文章,讀到了這一行

猜你還想讀:

·改變和進步的根本是自己做選擇

·讀了本治癒憂鬱的小書

·祝你快樂,也願你放過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cece870e48beb78c214fe304a1481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