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讀英文書,聽聽播客

2023-12-03     英語學習筆記

原標題:讀讀英文書,聽聽播客

最近聽了些播客,讀了幾本英文書,也把一些收穫記在這裡。

英文書

這些書有的是在 Anna's Archive 上下載看的,有的是在美國亞馬遜上買的 Kindle 版本。這些書都沒有認真從頭看到尾,而是按需閱讀、開卷有益。

1. You Have More Influence Than You Think

我的播客「裝腔做事」第 28 期的嘉賓是@幸若,她正在美國讀博,專業是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錄完播客我們多聊了幾句。我鼓勵她利用社交媒體去記錄和分享,她和我分享了她教授的一本書 You Have More Influence Than You Think

整本書比較枯燥,核心內容是:我們往往低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也錯過了一些提要求、尋求幫助的機會。他人比我們想像地更容易願意幫助我們,很多時候我們過於擔心會麻煩他人。

這本書不是教我們如何提升影響力,如何拿捏他人,而是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的存在本來就對他人有影響。

我們會說自己是個小透明,根本是不相信自己有什麼影響力。我們比我們以為的更重要,我們的存在本身、showing up 就是他人的體驗。比如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想到你可能會讀到,這就對我有影響呀。

2. Strengths Finder 2.0

2024 社群里做了一次以書會友聊天局。@Katharine 提到一本書 Strengths Finder。我也讀了讀,有以下心得:

1)人們常說 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 if you just try hard enough.

作者說這是一個 misguided maxim,更準確的版本是 You cannot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but you can be a lot more of who you already are. 這是這本書的核心理念。

2)基於上面的理念,作者得出一個公式:Talent X Investment = Strength

把精力放在自己擅長的地方。那遇到不擅長的地方怎麼辦?要想是不是自己一定要做這樣的事情,如果不是就避免;如果必須做,那就利用工具,或者與人合作。

3)全書的重點是 34 個行動主題,它需要你先去他的網站做題(如果沒有買書送的 passcode,需要支付59.99美元),然後對號入座看自己有什麼優勢。

這個對號入座比較水,在我看來和星座說明差不多。Goodreads 上一位讀者評論說:Honestly, I've gotten more personal insight from fortune cookies

4)這樣的書,了解書的核心理念,順便學點英語就好了。

5)這本書讓我想到之前寫的一篇《做一隻蜂鳥,迷茫且堅定》。當初是看了 Elizabeth Gilbert 的演講 Don't Chase Your Passion And Maybe You'll Find It。

她說人們常說要 follow your heart, follow your passion,那當我們不知道這個 heart 和 passion 是什麼時該怎麼辦呢?她說最重要的是 follow your curiosity。有些人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很多人並不知道。

我到現在剛剛感受到我好像找到了我的 strengths,我喜歡寫喜歡學喜歡分享,可能這就是值得我 Talent X Investment 的地方。Strengths Finders 這類書的問題在於,它把人看得太簡單,把做事太公式化。人太複雜了,倒是 Elizabeth Gilbert 這種理念更有幫助,更符合人性。

3. Irresistable

@Melody 提到她正在讀這本 irresistible。

這本書讀起來並不可愛,每一章末尾都有至少 30 條文獻引用,書後的 bibliography 和 index 占全書 20%。我讀這本書除了是以讀會友,也讓自己讀一些舒適區之外的書,看看作者為什麼會對這個話題感興趣。

這是一本新書,上個月末剛出版,作者 Joshua Paul Dale 是一位長居在日本的大學教授。kawaii 無處不在,但它從何而來?為什麼有這種文化呢?受 Linda Williams 的 Porn Studies 啟發,他開創了 Cute Studies。

Kawaii 並不是現代產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代表作品是 The Pillow Book 和 Scroll of Frolicking Animals。西方最早的萌萌噠 motif 是丘比特,後期是 Kewpie dolls。

作者說:Cuteness was more than simply skin deep. Cuteness is part of human bilogy.

從生物進化上看,cuteness 和 neoteny高度相關——neoteny 是「幼態延續」,那些萌萌的大腦袋大眼睛小嘴巴小胳膊腿就是 neoteny 的典型特徵。我們人類和馴化的動物都有 neoteny 的特點,我們的「孩子階段」非常長。作者還說 cuteness 也是新生兒存活的本能,白白胖胖的嬰兒除了身體健康,萌萌的樣子會讓人產生 oxytocin,忍不住想照顧他們。

順便學到,cute 是來自 acute,最初用來形容不靠譜的成人。Kawaii 來自 face(kao)和 flushed/dazzled(hayushi)。

作者說雖然兩者意思一樣,日語的 kawaii 更加純粹,英語中的 cute 有一絲被拿捏的嫌疑——想到英語中有個說法 don't get cute with me,可以理解為「別耍花招」。

全書最後一章是 The Future of Cuteness,作者說全世界正在萌化,年輕人不願意長大,中老年人也開始追求心態年輕。有人認為 cuteness 是不成熟的表現,也會加劇一些刻板印象。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 cuteness 的力量,它讓人更靈活、保持創造力,它越過邏輯、性別、年齡,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平等。

In a world that feels increasingly polarised, is this such a bad thing?

4. Change Your Questions, Change Your Life

我在備課 Coaching 主題課程時遇到了這本書,了解了核心內容,我重點看了書中的插圖。

這張圖說明了作者的核心思路:

我們的許多煩惱,來自腦中出現的那些問題。

拿英語學習來說,我們常問自己:我該如何高效學英語?我英語好嗎?這樣的問題中帶著對自己的評判,覺得自己不夠努力、懶、差,這樣下去找到的答案也多是治標不治本。

換一個問題,問自己:我想用英語做什麼?我現在能做什麼?為了達到我的目標,我需要怎麼做?這樣就會聚焦於解決問題,問題中也帶著相信自己。

我們都會經常評判自己,覺察到自己處於 judger 的狀態,提醒自己是有選擇的,是可以切換視角的。如何切換呢?先從改變問題出發,以解決問題和成長為導向。

播客

這兩個播客我都是在 Spotify 上聽的。多是開車時聽的,了解信息,順便練聽力學點英語。

5 quesitons to ask your partner for a healthy, lasting marriage from Life Kit

主題是邀請了一位 marriage social scientist (Carol Bruess)回答五個婚姻中的問題。我用自己的話簡單總結和心得:

1. 哪些是結婚後不願意放棄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non-negotiables,也可以照顧對方有 flexibility。比如我跟妻子說我至少每個月要有一次 solo camping,這件事情對我很重要,她很支持,於是我們提前商量好時間。她也會每周練普拉提,那我就會陪她或者自己帶娃。

2. 是不是沒有對方就不行?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 togetherness 和 autonomy。兩個人在一起,也要有自己。如果對方不給你個人空間,可能是控制欲太強,是可能的 death knell,要警惕。

3. 發生衝突時,是 silent treatment 還是 slam doors?

面對衝突,我們都有自己的 default mode。衝突無法避免,她還提到 2/3 的衝突是無法解決,只能管理。我們需要面對那些可以解決的問題,把每一次對話都當作練習。

她還說要警惕 contempt 和 defensiveness。這裡提到一個 mindset of curiosity。當我們的防禦機制開啟時,把它變成一個好奇心驅動你的問題。

4. 你願意把錢花在哪裡?

她說滿足了基本需求,錢的問題來自 the emotions behind it。這裡想到夫妻之間,一起讀讀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吧。

5. 如果有孩子,你願意凌晨三點給孩子換尿布嗎?

夫妻如何分工,如何平等?生活是一起經歷柴米油鹽,我們追求的是個平均值。當有了孩子,相處的公式發生改變,感覺夫妻之間相處變少了。她說這只是一個暫時的階段,我們需要調整策略,主動為生活創造儀式感。

現在想來,我有了兩個孩子後我感到自己被忽略,同時也覺得妻子很辛苦,但好在能主動溝通。我們每天一起去咖啡館,孩子睡著後一起聊天,這就是我們的儀式感吧。

最後主持人問 Any last thoughts on how to make marriage work? 她說 You can either be right, or you can be in a relationship. 放下盔甲,真誠交流,這是一個 tall order,但把婚姻、把每一天的對話當作練習,這是幸福婚姻的 building blocks。

Can Anxiety Be a Gift? from Ten Percent Happier with Dan Harris‍‍‍‍

這期播客邀請了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 David Rosmarin,主要聊他的新書 Thriving with Anxiety

我也翻了翻書,不過核心內容聽播客就夠了。他的核心觀點是 anxiety 是人類的情感的一部分,越想消除焦慮就越焦慮。我們能做的是理解自己的焦慮,然後把它變成 gift/blessing。

他說我們的文化鼓勵我們「不要焦慮」,當我們面對失控、不安時,我們容易過度解讀。正是這種覺得焦慮是不對的解讀,讓我們更加焦慮。

他說焦慮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與他人連接,幫助我們超越自己。比如我們與親人朋友相處時,逃避焦慮的結果往往是指責對方,而面對焦慮更能讓我們表達自己的脆弱,告訴對方其實自己是害怕失去,是需要對方。

最近恰好也在讀李子勛老師的《人生困境整理術》,讀到這樣一段:

有感而發,寫下這樣一段:

自卑與超越,不是不再自卑。是和焦慮一樣,感受到這種心境帶來的慾望、情緒、念頭,在探索中接受自己,超越那個我以為的自己。

我感到人都有一個轉化器,可以把一切都變成力量。讀到這裡,我想轉化器的核心配方里一定有自卑。30 歲後,感到可以欣賞自己的自卑和敏感,它們讓我充分感受,也能保持懷疑和好奇。

上面提到的播客和書,我都是隨遇而讀,隨喜而聽,並沒有特別推薦。讀都讀了,聽都聽了,順便寫成筆記也分享給你。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事果,今生作者是。」

焦慮,和許多事情一樣,是結果,我們也無法掌控。無論是學習、關係還是個人成長,所有的困惑都不是現在才出現,是一直沒有面對;所有的喜悅也不是做對了某一件事情,是來自自己的誠實和認真的行動。

你看我讀書了,學習了,可能會感到一些焦慮,這很正常。說明你想進步,對自己有期待,那就順著它去認識自己、付諸行動,把內耗轉化為「我本來就很好,我也可以持續進步」

2023年最後一課,和我一起自學coaching

猜你還想讀:

· 「Eric,聽了你的播客我更焦慮了」

· 能不能推薦一本緩解焦慮的書?

· 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0618ece2af9acaa532e825d6cc65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