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一直在寫英語學習和個人成長的文章,動力是什麼呢?
我想主要這是我在和自己對話,然後把一小部分也拿出來和更多人分享。
最近越來越覺得,活著真挺難的。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不與他人比較,需要不斷地自我覺察、行動和修煉。保持閱讀、寫作,出去走走、運動、與人交談,就是讓我們保持狀態、修身養性的基本方式吧。
1.
我們經常會無比辛苦無比努力地不去直接解決問題,選擇自欺欺人、等待戈多,甚至封建迷信,然後用強大的自由意志自圓其說。我們需要這樣的自欺欺人,需要階段性的自洽,這也是我們目前能力範圍內能做的事情。
只是要警惕,幸福人生需要建立常識和原則,生活只能原創不能洗稿。自己什麼狀態自己清楚,去面對它承認它接受它。宇宙在做熵增,不做功,明天更有可能比今天更糟糕。
2.
大概 10 年,我剛學英語的時候,讀到這段話,一直記在心裡:
學英語需要至少把 Google 列為日常工具,用英文查英文,這樣的好處是多一個信息渠道,也多一個日常自然用英語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這份相對自由會讓我們更願意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如果有你想要的東西,什麼「技術小白」「動手能力差」都能解決,用準備雙 11 購物的心思放在解決這些問題上。
更多人的問題並不是這些技術問題,是學什麼?為什麼要學?知道這些有什麼用呢?
想了想覺得也不值得這麼折騰,也不想每天都學點進步一點,最終還是選擇接受那個信息差,心甘情願地被別人喂,在湊熱鬧裡面用「學總比不學強」安慰自己。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沒有問題,只是如果不想成為大多數人,那就要做大多數人沒做的事情。
3.
攝影中有個基本概念,景深,depth of field。簡單說就是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具體呈現是背景虛化的厲害,看起來很高級、電影感十足。
剛開始拍照,無腦最大光圈,慢慢覺得膩,也認識到這只是一種表現方式。有時需要呈現更多信息,就要把光圈調小。技巧只是輔助表達,不同的信息需要不同的呈現方式,整體力求平衡和諧。
放在寫作和口語學習上也是如此。
要有重點也有鋪墊,詳略得當,有精心設計也有隨它去吧。別想著要憋個大招,語不驚人死不休,有地道表達也有平時描述,讓自己放鬆他人也舒服。
還想到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要主動調節背景音樂和場景。走進去看自己,跳出來看世界,尋求平衡,提升對生活的審美,更包容更多欣賞,然後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去創造。
4.
Living Untethered的核心理念是做生活的 experiencer。
近來悟到 experience 的關鍵是它沒有任何評判。experience 的詞根是 try,英文中也常用 sample,taste 表示體驗,中文的「體驗」也很妙,有關身心,讓一切發生。我們常說獲得與失去、抓住與錯過,是我們覺得總會有另一種可能,有不甘和比較。
把這份判斷放到體驗中,把時空放大,得失對錯就不重要了。這樣看來,自由是有多個作業系統相互作用,但最終會走向萬物皆一物——All things are one.
5.
好久沒看@讀庫,打開就看到這篇《在年輕時,年輕著》,一行行看完,推薦給年輕朋友們。
上次讀到類似的內容是台灣出版人郝明義的《工作 DNA》。
年輕時需要錢,更需要成長,利用工作和公司去野蠻成長。多談戀愛,多做事,多向更多人學習,在職場中和一群人進步,然後把這份學習能力帶入到生活中繼續成長。
6.
人經常是看別人看到外在表現,看自己看到的是內心。也就是說看別人時很少主動給他們加上情緒和思考,到自己這就容易自圓其說。
這樣說的意思是,我們看他人身上的不足之處,別人也是這麼看我們的。不是我們比別人多好,可能是恰好對方對我們更寬容一些。這樣看來寬容是個很重要的的能力,能多些寬容,也自動多了些兼容,對自己和對方都是好事。寬容度低,是自己主動長出了刺,也是保護彼此的一種形式。對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7.
和@幸若錄了期播客:
1)萬物皆一物。學術訓練和日常生活都是觀察、假設、提取、驗證、證偽、應用。把注意力放到證偽上,而不是證明自己多麼正確,換一個角度調一個變量,打開新世界。
2)看待問題的基本視角是線面、時與空,如果目標是細水長流,那就找到此刻的充實,也看得遠一些讓自己多點樂趣多點融會貫通的機會。
3)先看到自己,自己的慾望和需求,把動力放到自我探索和成長上。當我們足夠了解自己,自然能和更多人共情,在影響和允許被影響中互相學習、一起進步。
4)人需要一個群體,群體可以放大、豐富體驗。我們的體驗、問題也是最好的內容創作。
5)人生的快樂之一在於體驗不同職業的快樂。先做自己,然後允許自己不那麼做自己。在模仿他人中創造更多自己。
8.
突然想:是多喜歡讀書嗎?
可能更多是害怕孤獨吧。
孤獨是一種狀態,沒什麼好不好,是人的默認設定。很早的時候讀蔣勛的《孤獨六講》,練習擁抱孤獨,為自己留一份獨處。只是偶爾,那份孤獨來自存在危機,這時就要跳出來,回到人群,融入「我們」。
9.
教英語這麼多年,我的理念是通過學習英語讓自己更自信、生活更有趣。許多人的英語是學到能溝通就可以了,我的目標是超越能溝通,學得深一點,體會到的樂趣會更多也會更久。
舉個昨天發生的小例子。徒步時碰到一些外國遊客,聽他們說話可以判斷有英語為母語者。有這樣兩個場景:
1)山道盡頭有些窄,一不小心容易滑下去,一個人差點摔跤。我說了句 It was a cliff-hanger.對方會心一笑。
我接著開玩笑說 You don't have to shortcut your journey. 剛差點摔跤的人說 Right. It must be a painful shortcut.
2)前面一眾人在休息,擋住了我的路。我抱著兒子經過。冒出的第一想法是「借光」,coming through。不過我脫口而出的是,Excuse us, age before beauty.
這個習語常用來表示「你顏值高,我年齡大,我先走」,是個幽默的說法。我這裡是想說我兒子是小朋友,讓我們先走。
這些英文說法讓對方快速知道我的英語水平還不錯,也覺得我是個有趣的人,可以用幽默快速拉近距離,如果想聊聊天會更容易自然發生。我自己也覺得這些說法有意思,可以表達我的性格,當我嘗到了這種表達自己的樂趣,自然也多了一些學習動力。
10.
又看了遍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第一次看時覺得只是個奇人異事,這次有了更多代入,關於生老病死、愛人、孩子,遺憾難過中又感到生而為人的幸福。
喜歡電影中最後這段說給女兒的話,也送給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學生、孩子們:
I hope you have the strength to start all over again.
人真的很神奇,都可以在自己的世界裡活得很好,也可以一瞬間天灰地暗。
有的人會長成樹,有的人會成為雲,然後成為各種形態,變成各種力量。
願你我都有更豐富的體驗。那些眼角濕潤,心慌意亂,是活著應該有的樣子。感到害怕和不安時,同樣也會感受到勇氣,人在焦慮中走一遭興許會觸底反彈。重頭開始不是失敗,是換一種方式面對,體驗另一種選擇
猜你還想讀:
· 我的經驗與偏見
· 做一個線下「加分」的人
· 最近朋友圈的20條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