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酪里放紅鉛,麵包加明礬,英國人吃的不是麵包,而是科技與狠活

2023-08-22     浩然文史

原標題:乾酪里放紅鉛,麵包加明礬,英國人吃的不是麵包,而是科技與狠活

乾酪里放紅鉛,麵包加明礬,英國人吃的不是麵包,而是科技與狠活

#時事熱點頭條說#

最近這兩年,一個叫辛吉飛的網紅大叔,用他誇張的「科技與狠活」,把食品添加劑這個問題又帶成了網絡熱點,也引起了大家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實際上添加劑與食品安全,這是世界範圍內的老問題了。在19世紀的英國,就發生過下面這樣的事。

用帶有硫酸銅的染料水將一文不值的黑刺李葉子上色,火爐將其烤乾後加工成捲曲的茶葉形狀,最後掛上「中國茶葉」的標牌,堂而皇之地放在商品櫥窗高價售賣。誰能想到搞出這樣騷操作的 「商業鬼才」,是1818年的一位英國雜貨店店主。隨後在熱心市民舉報下,這位店主被當地檢察官起訴。茶葉造假事件在當時並非孤例,在18世紀白麵包還是窮人們遙不可及的夢,可在明礬的幫助下黑麵包搖身一變,成為19世紀人們桌上的常見食品。過快的工業化和疏鬆的市場監管讓當時英國的食品安全出了大問題。

黑刺李

一、黯然離場的吹哨人

1793年,24歲的德國人弗雷德里克·阿卡姆踏上英國國土。他被布蘭德家族派至倫敦的藥物實驗室擔任助理一職。對化學頗有天賦且極富社會責任感的阿卡姆,很快發現英國市場上藥品的摻假行為,並創造性地發表了有關如何檢測藥品純度的文章,這讓他很快在眾多研究員中脫穎而出。1801年,阿卡姆被任命為英國皇家學會化學技術員,在之後的研究生涯中,阿卡姆將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食品與藥品安全檢測的研究領域。

1820年1月,經過阿卡姆數年研究調查完成的著作《論食品摻假和烹飪毒藥,揭露麵包、啤酒、葡萄酒、烈酒、茶、 咖啡、奶油、糖果、醋、芥末、胡椒粉、奶酪、橄欖油、泡菜和其他食品的摻假及檢測方法》正式問世。發售首月便異常火爆,賣出了1000冊的好成績。此書之所以如此受讀者歡迎,是因為它與阿卡姆之前那種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的學術性著作截然不同。書中主題直指與英國老百姓健康息息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直言英國市場中的食品幾乎樣樣摻假,並提供了利用科學技術分辨食品真假的方法。頭鐵的阿卡姆甚至還在其中羅列了70個出售摻假啤酒的製造商的名字。

阿卡姆的勇敢揭露在英國社會迅速掀起輿論浪潮,無數國民陷入恐慌,他們難以相信這些日常食用的美食竟是裹著糖衣的毒藥。但這也很快引來食品商人們的報復行動。1820年年底,英國皇家學會圖書館管理員指控阿卡姆偷撕圖書館的藏書,阿卡姆本人被起訴犯下盜竊罪。食品商們趁機買通報刊到處發文抨擊阿卡姆的人品低下,並對其提出的食品安全問題提出質疑。不堪受辱的阿卡姆背負著騙子、小偷的罵名,於次年4月狼狽地回到了德國老家。

二、恩格斯筆下的英國食品摻假現象

1842年11月,恩格斯前往位於英國曼徹斯特的歐門―恩格斯紡織公司實習經商。工作之餘,恩格斯對底層工人們的生活進行了觀察和思考,在這一過程中他驚奇地發現各種低廉劣質的造假食品充斥著工人們的餐桌。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記錄下自己看到的一切 :「糖裡面摻有米粉,胡椒里摻上豆莢磨成的粉末和其他東西。可可里摻羊油搓過的褐色黏土。在英國喝掉的葡萄牙紅葡萄酒,比整個葡萄牙生產的都多。」

年輕時的恩格斯

實際上 ,19世紀中葉英國食品造假問題遠比恩格斯看到的更為嚴重。自「吹哨人」離去後,英國食品摻假現象愈發猖獗。自由市場下監管制度的缺失和針對食品摻假法律的不健全,為商人們制假、售假行為提供了相對安全的環境。工業革命中化學領域的進步則為食品商提供了更多化學物質來幫助他們解鎖新的美食配方。你以為英國人在吃美食,實際上他們在吃化學元素周期表。這並非誇張,商人們將芥菜籽和木屑用威尼斯紅與薑黃加以上色摻入到辣椒粉中增加商品體積,在可可中加入用鐵化合物上色的木薯粉提高重量。在倫敦的劉易舍姆區的市場上超過七成的牛奶都含有如白堊、胭脂紅、亞硫酸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只為給摻水牛奶上色和避免牛奶在運輸途中變質。

這些造假手段既高明又極為隱蔽,只靠口味辨別實在難以發現。正如1855年2月3日《索爾茲伯里與溫徹斯特雜誌》的一篇文章總結的那樣:「我們被從早晨騙到晚上,最糟糕的是,這一切都沒有要發生改變的跡象。」

三、英國政府的治理與成效

1848年在英國政府舉辦的一次宴會上,數位賓客在晚宴結束後身體出現不良反應,其中一人死亡。技術人員在對所有食物檢測後,發現原來是糖漬黃瓜上的亞砷酸鹽與銅嚴重超標。1857—1860 年,超過70個兒童在食用彩色糖果後中毒。1958年的英格蘭布萊德福德市爆發了大規模的砷中毒事件,受害者中多達20多人死亡,這一切只因甜品商為了降低成本,就將過多的含砷甜味劑添加到了蛋糕中。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讓英國政府焦頭爛額,國內民眾和化學家指責政府和議會的無能,國際輿論則譏諷英國實乃造假大國。迫於壓力,英國一改之前對食品摻假現象放任自流的態度,試圖通過立法等手段監管食品市場。

1860年英國出台了近代以來第一部食品立法:《食品與飲料摻假法》。但這部法律中對摻假行為的處罰過弱,中央政府也沒有設立專門的機構監督地方的落實程度。因此並沒能讓摻假現象好轉。1875年被譽為現代食品法律基礎的《食品和藥品法》的出現才真正改變了一切。按照《食品和藥品法》,那些敢在食品中摻入有害物質的黑心商人最高可處以50英鎊罰款以及6個月的苦力刑罰。同時該法還要求各地起碼擁有一名掌握專業技術的公共分析師,來負責檢驗由食品安檢員送來的抽檢樣品。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很快讓英國食品市場煥然一新。根據英國公共分析師協會調查的數據顯示,1875年英國各類食品摻假率高達20%以上,而1900年就下降到了8.8%,麵包的摻假率更是降到了0.7%,英國人終於不用擔心動不動就吃到摻有骨頭粉和熟石膏的麵包了。

文史君說

在摻假食品流行的過程中,底層消費者們並非一無所知。據統計,在19世紀各類報刊中有超過20000篇文章內容和食品造假有關,而英國的識字率早在1820年就高達53%。所以民眾是完全有渠道、有能力了解到相關信息的。可在得知真相後,大多數底層民眾卻默認現狀延續,選擇了妥協。其中原因左右離不開「窮」字。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社會貧富差距極大,農業產品的需求和供給也不均衡。麵包、馬鈴薯是貧苦百姓的日常食物,只有經濟稍微寬裕些時才能吃點奶酪、果醬等食品。而摻假食品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這些產品的價格,讓底層人有了更多的選擇。正是這一時期龐大的窮苦人口基數,撐起了摻假食品的巨大市場。

參考文獻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人民出版社,1956 年出版。

溫小輝:《維多利亞時期英國食品摻假問題研究》,河北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

蘭教材:《論阿卡姆1820年對英國食品藥品摻假的揭露及其影響》,《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19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天上白玉京)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a92b4594fd8a628349c81e5a139ea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