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古人夜夜相擁的竹夫人是什麼?這比真夫人管用!

2023-06-27     浩然文史

原標題:炎炎夏日,古人夜夜相擁的竹夫人是什麼?這比真夫人管用!

#頭條文章養成計劃#

在沒有空調、電風扇等設備的古代社會裡,人們在炎炎夏日是如何避暑納涼的呢?

一、竹夫人

陸遊曾經在小暑時寫過一首《苦熱》,其詩道:

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

無因羽翮氛埃外,坐覺蒸炊釜甑中。

烈陽炙烤著瓦片,似有火龍在天空中狂舞,身上大汗淋漓,只可惜我沒有翅膀不能飛,只能坐在蒸籠般的房子裡。天太熱怎麼辦?當然是抱著竹夫人了。不過,這裡的竹夫人可不是什麼美人,而是古代一種用竹子編織而成的圓柱形納涼神器。

竹夫人原名叫竹夾膝,是古人在夏日躺在床上用來納涼的,既可以將手足搭在竹夾膝上,也可以將它夾在兩腿之間。由於是用竹子編織而成,竹子清涼,人們多用來編織草蓆,抱著本來就很涼爽,同時竹夫人還利用了「穿堂風」的原理,這樣的設計簡直是絕妙。

早在漢武帝時期,就出現了類似竹夫人的納涼神器。據說漢武帝每次夏日出遊,都要命令近侍內臣抱著竹夫人,秋天到了就將竹夫人放在未央宮,來年再使用。唐朝時,竹夫人依然叫「竹夾膝」,唐朝詩人陸龜蒙曾經寫過一首《以竹夾膝寄贈襲美》,也就是以竹夾膝送給皮日休,裡面大讚竹夫人的納涼功能。

竹夫人一詞最早出現在宋朝,宋人大概覺得夏日夜夜抱著竹夾膝,如此親密,勝似夫人,所以給竹夾膝起了這麼一個曖昧浪漫的名字。蘇軾的詩中就曾提到「竹夫人」一詞,如《送竹几與謝秀才》說: 「留我同行木上座 , 贈君無語竹夫人」,大概意思是說蘇軾要辭行,謝秀才送給他一個手杖,蘇軾則回贈他竹夫人。

影視劇中的蘇軾

但是也有人反對用竹夫人這個詞來指代竹夾膝。宋人趙子充寫了一首詩《竹夫人》拿給黃庭堅看,黃庭堅看完說,竹夾膝只是拿來納涼避暑的,這並不是夫人的職責,此名不妥,因此給竹夾膝改名為「青奴」,還寫了一首小詩:「 穠李四弦風拂席,昭華三弄月侵床。我無紅袖堪娛夜,政要青奴一味涼」。這首詩其實也挺小資的,穠李、昭華是貴人家的兩名女奴,黃庭堅的意思是說我雖然沒有紅袖陪我娛樂,但卻有青奴給我清涼。黃庭堅的「青奴」,與貴人家的女奴相對,使得竹夾膝的功能變得更加曖昧了。

二、竹夫人有節操

事實上,竹夫人由竹子製成,而竹青翠挺拔,中通外直,是謙謙君子的象徵。竹夫人雖然和男子相擁而睡,但正如黃庭堅的那首詩里描寫的那般,竹夫人或者青奴終究不是人,不能代替真正的女奴行房中之事。因此,竹夫人也就成了有節操的象徵。

例如明代謝五娘的這首《竹夫人》:

青奴何事漫相輕,封號今同虢國榮。九夏專房非在貌,一身空洞若為情。

君恩本自無心得,婦節從來徹骨清。嘆惜班姬秋後扇,半生幽恨幾時平。

此詩的大概意思是借竹夫人指代那些具有貞操的婦人,勸告她們立身處世最重要的是能力,而非相貌,也不必去為男子的寵愛而勾心鬥角。班婕妤是漢成帝的妃子,深得皇帝寵愛,後來被趙飛燕誣陷,晚年落寞。謝五娘借竹夫人和班婕妤的例子,大有告誡婦人要有節操、要有獨立精神的意味。

三、其他納涼方式

除了竹夫人這種納涼神器,古人還創造出了「涼室」和「冰庫」,堪稱古代空調房。

冰庫其實很好理解,就是儲冰的倉庫,供夏日時使用。《詩經·七月》云: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說明早在周代我國先民就已經知道了儲冰的原理。一般皇室貴族都有冰庫,《天龍八部》中虛竹和天山童姥在西夏國時,就是藏在西夏國王室的冰窖裡面。

「涼室」就沒那麼簡單了,這裡面大有玄機。《藝文類聚》中引《董生書》中說: 「禮,天子之宮在清廟,左涼室,右明堂,後路寢,四室者,足以避寒暑而不高大也」,其中的涼室就是周天子在酷暑時納涼的。

古往今來,古人創造出了多種多樣驚為天人的涼室,這些涼室有些完全依靠人力,也有依靠大自然的。

例如唐代很有名的涼殿,裡面就運用到了一種木製器具,能夠引水上屋,水再從屋頂淋下,在屋子四檐形成水簾,以降低屋頂和牆壁的溫度,同時利用風扇將涼氣送至屋中,從而達到涼氣襲人的效果。這裡的風扇是用水循環來驅動的。

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記載了一種消暑別墅: 「一室之中開七井,皆以 鏤刻之,盤復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大概意思就是說,在室內挖七口井,涼氣從井中升起,從而達到納涼的效果,不過這種方法還是挺奇葩的。

當然,還有一種很簡單的方式,就是在室內放置冰塊,差人用扇子扇動涼氣,室內的溫度自然就降下來了,這也是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見的納涼方式。

用於儲冰的青銅冰鑒

這是靠人力納涼的,還有完全依靠自然納涼的。操作的方法其實也不難,無非就是在院內多植綠植,形成綠蔭,從而達到避暑的效果,富貴人家也完全可以修建一個園林供夏天避暑之用。宋代就有專門為皇室成員避暑而建造的「翠寒堂」,裡面綠植蔽天,水注成池,寒氣逼人,就算是三伏天站在翠寒堂里都會戰慄不止,還得加衣服,可見其納涼效果。清代亦有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宮殿群,這些宮殿都帶有避暑納涼的功效。

承德避暑山莊

上面所說雖然納涼效果極佳,但一般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受,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納涼方式,主要就是搭建涼棚,和涼室相比,實惠了不少。《老殘遊記》第三回寫道: 「池子北面是個呂祖殿 ,殿前搭著涼棚。」老舍《茶館》第一幕也寫著: 「隔窗可見後院,高搭著涼棚,棚下也有茶座兒。」可見以前公共涼棚多搭建在人多的地方,也多與涼茶相配合,是賣茶之人招徠客人的一種手段,涼棚底下喝涼茶,消暑又實惠。

當然,成本最低、最方便的消暑方式莫過於找一大山鑽進去,這多為古時高雅之士的首選方式。《古今圖書集成》中就有一條「飛來峰避暑」,飛來峰下有諸多岩洞,裡面 「氣涼石冷,入徑凜然」,一進洞就感覺寒氣逼人。當然,光待在洞裡面是沒啥意思的,一定要 「披襟散發,把酒放歌」才有意思。

明代仇英所繪的《蕉陰結夏圖》,岩壁旁邊,幾株芭蕉樹蔽日成蔭,兩位雅士端坐於芭蕉樹下,一人持琴,一人正在彈奏樂器,悅耳的歌聲還吸引了一旁正忙的童子。整幅畫卷給人的感覺便是清幽舒爽之感,哪裡有一點夏日的樣子?

明 仇英《蕉蔭結夏圖》局部

李白有一首《夏日山中》,可謂是把狷狂之士夏日在山中避暑的樣子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詩寫道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斤掛石壁,露頂灑松風」。赤身裸體躺在青林當中,輕搖羽扇,微風帶著松樹的香氣襲來,涼氣舒爽,身處這樣的環境,當真是不知人間三伏天啊!

文史君說

人類是能夠不斷通過自身的努力來適應自然的,面對炎炎酷夏,納涼神器竹夫人便是古人主觀能動性的最好發揮。在古人與竹夫人相親相愛的歷史中,古人還發現了竹夫人別樣的內涵,這讓竹夫人得到了精神上的升華。除此之外,古人還有許多納涼方式,涼室、涼棚,抑或寄身深山,都是古人消暑的方式。

參考文獻

楊敏:《古人避暑大法:風扇、冷飲、竹夫人》,《文史博覽》2011年第8期。

劉季富:《「竹夫人」詞源小考及其他》,《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白化文:《竹夫人與湯婆子》,《中國文化》2008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景蘇)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6d0519323713d31864c11e2e68b2c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