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最愛沐浴,連露天浴場都有,這種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2023-07-23     浩然文史

原標題:唐朝人最愛沐浴,連露天浴場都有,這種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唐朝人最愛沐浴,連露天浴場都有,這種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頭條創作挑戰賽#

電影《千與千尋》:澡堂

在日語當中,用來洗澡的熱水寫作「お湯」,去浴場洗澡,在日語中被表達為「湯に行く。」動畫片《千與千尋》中,「油屋」澡堂的經營者叫「湯婆婆」。日本人用一個「湯」字表示熱水、浴池、溫泉等意。

日語「湯」字的用法其實是從唐代借用過去的。在唐代,中國人說的「湯」就是熱水和浴池。唐朝人尤其熱衷於沐浴,根據北宋初期翰林學士錢易所著的《南部新書》記載,唐朝「海內溫湯甚眾」——就是說浴場特別多。書上列舉道,有新豐驪山湯、汝州廣城湯、兗州乾封湯、荊州沙河湯等等,在眾多的「湯」中,唐代人最愛的莫過於那個曾經「溫泉水滑洗凝脂」的驪山華清湯。

一、驪山腳下自古浴場

驪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支,西距長安30公里。由於驪山走勢先往東北延伸,

再折向西,即杜牧《阿房宮賦》所謂「驪山北構而西折」,所以整個山形看起來很似驪馬,驪山因此而得名。

驪山腳下有溫泉,常年水溫43攝氏度,水中含有碳酸鈣、硫酸鈣、氯化鈣、二氧化矽等礦物質和有機物。在此池沐浴,有治療風濕症、關節炎、皮膚病等療效。早在東周,那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就在這裡建造了宮殿,跟他心愛的美人一起在驪山過了一段滋潤的小日子。秦皇、漢武也都在此處建宮築館,目前在這裡考古發現的秦漢沐浴場,就有「驪山湯」「女神湯」兩處。唐代詩人張籍賦詩追懷,說道「溫泉流入漢離宮,宮樹行行浴殿空。漢武時人今欲盡,青山空閉御牆中」。

驪山

二、唐代修建華清宮沐浴場

驪山腳下最著名的浴場,當屬建造於唐朝的華清宮沐浴場。

唐太宗在貞觀十八年(644年)詔令在驪山建造湯泉宮,唐高宗咸亨二年(671

年)改溫湯宮為溫泉宮,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又將其改名為華清宮。據記載,隋文帝、唐高祖等隋朝及初唐的君主都來過驪山溫泉,但都只是短暫停留。唯獨唐玄宗,幾乎每年十月都帶著妃嬪、貴戚和群臣到華清宮避寒,有時一直住到次年二月才返回長安。玄宗甚至在這裡慶元宵、度七夕、處理朝政。驪山的華清宮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簡直成了長安城以外的第二個小朝廷。

電影《妖貓傳》:楊貴妃

在華清宮中,最著名的就是專門為唐玄宗修建的皇帝御湯——蓮花湯。《賈氏談錄》中記載,華清宮中的湯池一共有18所,排行第一的是御湯。根據蓮花湯的遺蹟,我們可以大致還原這個皇帝御池的面貌。浴池為上、下兩層台式,上層台面積約10平方米,深0.8米,平面呈對稱的蓮花狀。下台深0.7米,面積小於上台,平面呈八邊形。下層池壁用青石砌,上層以白玉石砌,其色澤曾徹如玉。

蓮花湯

華清宮第二處有名的沐浴場,是專為楊貴妃修建的芙蓉湯。《南部新書》記載,在御湯的西北角,有妃子沐浴的湯池,面積比御湯稍窄,浴池四周用紅白石點綴,紅色的石頭刻成菡萏的形狀,陷於白石的石面中。芙蓉湯遺址顯示,浴池的地面鋪有青石板,北牆基上刻有楷書書寫的「楊」字。整個湯池小巧玲瓏,平面呈海棠花狀。

除了皇帝的御池和貴妃專用的芙蓉湯之外,華清宮中還修建了供其他妃嬪、皇親國戚、重臣沐浴的湯池。例如「長湯」就是其他妃嬪沐浴的場所,有數十間之多。此外還有太子湯、少陽湯、尚食湯等。東區有星辰湯,開陽門外還設置楊氏兄妹五家相連的湯沐館。

華清宮

三、唐代的沐浴文化

擁有18所湯池的華清宮是唐代沐浴文化的一個縮影,唐代人對沐浴的熱衷主要受到佛教、道教以及域外風俗的影響。

我們先來看看佛教的沐浴文化。佛教中有一個「浴佛」習俗,就是給釋迦牟尼佛像沐浴,這一習俗最早傳自印度的寺院。佛教典籍上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悉達多太子(即後來的釋迦牟尼)出生時,難陀和伏波難陀龍王口吐清水為他沐浴身體。後來社會上就逐漸形成了定期為釋迦摩尼佛像沐浴的風俗。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每年四月初八佛誕節這一天,各大寺院都會舉行浴佛的活動,來往參觀浴佛的市民絡繹不絕。根據唐代僧人義凈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的記載,佛誕節這一天,人們會用麝香水給佛像和僧人沐浴,寓意洗滌凡塵俗世無盡煩惱,從而獲得身體和心靈的清凈境界。正因為唐代佛教盛行,所以沐佛風俗也進入到世俗社會當中。當時的人效仿沐佛的方法,用麝香、沉香、紫檀、丁香等香料配置成香水,再把這樣的香水兌入溫水當中沐浴,以求清除不幸,凈化心靈。當然,由於各種香料價格昂貴,所以「香湯沐浴」實際上只有貴族階層才能享受到。而在皇室專用的華清宮沐浴場遺址當中,我們同樣可以發現「香湯」浴池的存在,這證明皇室中也有香湯沐浴的習俗。

浴佛

另外促成沐浴活動在唐代盛極一時的文化因素是道教的傳播。道教是當時與佛教並行的另一大宗教。道教對沐浴文化的影響,要從道家煉丹的習俗講起。人們對神仙的迷信和對長生不老的期望促成了道教的繁榮。道家的煉丹術十分發達,他們通過冶煉各種飛丹、仙藥使人們相信自己服食這些靈丹妙藥後可以延年益壽,甚至羽化登仙。這些「仙丹」是由紫石英、石硫磺、鐘乳石等礦物質摻雜人參、白朮、乾薑等藥材冶煉而成的。由於所謂仙丹當中的礦物質成分會與人體內的水和酸產生化學反應,所以人服用這些丹藥後往往會渾身發熱,進而心悶體癢、皮膚龜裂。因此服用丹藥的人必須及時將藥力發散,以免身體由於熱力的積鬱而受損害。這時候,沐浴就成為了發散藥物熱力的最佳方案。唐代貴族階層當中求仙慕道者甚眾,就連皇帝唐玄宗也是其中一員。給服食丹藥後發熱的身體降溫,成為了唐代沐浴文化盛行的又一因素。

煉丹術

來自外域的習俗風尚也對唐代的沐浴文化有深遠影響。唐代是一個民族交融的時代,來自南亞、中亞、西亞以及東羅馬和阿拉伯的「胡人」大量進入或僑居在都城長安。這些僑民為我們帶來了異域的文化與生活習俗。其中,對中國沐浴活動影響最大的是「混浴」風俗。唐代出現了「君臣共沐」「男女同浴」「浴池論事」等生活風俗,這在以儒家倫理等級思想為綱的古代社會是不可想像的,只有心胸開闊,有包容萬物之氣魄的唐人可以接受「混浴」並把它納入自己的生活習俗當中。華清宮裡的「尚食湯」就是百官混浴的沐浴場;「星辰湯」更是把開放進行到底,不僅人與人之間不設界限,甚至自然界星辰也被納入人的懷抱——它是中國古代絕無僅有的露天浴池。

文史君說

古人離我們並不遙遠,他們與我們一樣都過著飲食男女、油鹽醬醋的生活,體驗一樣的酸甜苦辣,產生一樣的喜怒哀樂。單看沐浴一事,自古有之,當下亦然。結束一天的工作,卸下身上所有的負擔,走進霧氣繚繞的浴室,溫度恰到好處的清水為我們洗去一天的塵埃……沐浴給我們帶來的愉悅,並不像「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那樣稍縱即逝,相反,它以普通又平淡的方式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正因如此,它才能被我們長久地擁有,真正成為一種陪伴,一種幸福。

參考文獻

葛承雍:《唐朝胡飲與外來文明》,中華書局,2006年。

(作者:浩然文史·炎炎白白)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6cebb5e5a717110b92a5b439c968f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