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最重視忠誠,魏徵多次易主,卻能成為大唐的忠臣良相

2023-06-12     浩然文史

原標題:古代社會最重視忠誠,魏徵多次易主,卻能成為大唐的忠臣良相

#頭條文章養成計劃#

魏徵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提到他,所有人都會想到著名的「貞觀之治」,想到他與李世民之間君臣知遇的佳話。然而,我們若進一步審視魏徵其人,就會發現原來在進諫之外,他還是一個難得的「多面手」。

一、做「良臣」不做「忠臣」

「忠誠」是封建時代評價官員的一個重要道德標準,所謂忠臣不事二主,「貳臣」往往是要受人鄙夷的。然而魏徵事二主卻仍為名臣,甚至死後得到了「文貞」的諡號,「忠」與「貳」是怎樣在魏徵身上實現統一的?

魏徵出身於山東(指崤山以東,下同)一戶普通貧寒的家庭,早年參加瓦崗起義,跟隨李密卻未得重用,降唐之後他又以太子洗馬之職輔佐太子李建成,甚得禮遇。魏徵意識到李世民對李建成的儲位構成嚴重威脅,便勸李建成「 早為之所」,但這個建議並沒有被李建成採納。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李元吉,他質問魏徵: 「汝離間我兄弟,何也?」魏徵卻不卑不亢地回答: 「皇太子若從征言,必無今日之禍。」

李世民有意招徠東宮舊臣中的有識之士,但這些人在貞觀朝廷未免尷尬,魏徵卻直白又巧妙地化解了尷尬。他並不否認自己曾對李建成盡忠盡職,他鮮明地展露自己的態度:為人臣、在其位、謀其事。其中暗含的一層意思是,玄武門之事乃是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而非簡單的兄弟不睦,既然李建成在鬥爭中失敗身死,那麼我一樣可以以我的才智為你所用。

玄武門之變

關於忠臣,魏徵頗有自己的一番議論。他說: 「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這樣「不做忠臣」的論調是極標新立異的。他解釋說: 「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龍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在他的這套理論里,臣子之所以成為良臣,是因為受到君主的善待和重用,這說明君主英明睿智,君臣相得益彰,所以國祚可以傳至萬世。而忠臣,就像龍逢、比干,身死名滅,是因為君主昏庸,這樣君臣不睦,國家必受災殃。

李世民不計前嫌重用自己,所謂魏徵要努力做一個「良臣」,讓李世民成為「明君」。這樣的一種傾向與魏徵耿直的性格結合,主要就在進諫上表現出來。雖然魏徵自言不做忠臣,但李世民依然多次以「忠」來褒獎他,如稱讚他 「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民」。自從李世民為魏徵定下忠臣的調子,此後對魏徵的評價也多沿著這條主線,把魏徵的進諫與忠誠聯繫在一起,比如獨孤及讚美他 「愛君忘身近貞」,《舊唐書》稱他 「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就這樣,曾經事二主的諫臣魏徵不僅成為了良臣,也成為了千古忠臣。

二、山東人也能做宰相

隋唐時期,中國北方存在著嚴重的東西隔閡,根源在於北周與北齊的對立,隋唐王室俱出自北周,因此往往對山東的北齊故地人士存在偏見。陳寅恪曾經提出著名的「關隴本位政策」與「關隴集團」說,認為北周、隋、唐三代的政權都控制在一個來自關隴地區、通過婚姻緊密聯繫的軍事貴族集團手中。

然而,政權由某一個小團體所壟斷,必然會導致決策的正確性受到影響,因此,除了集團內的長孫無忌等人之外,李世民還積極招攬山東、江南等地的各類人才,吸取他們的意見建議以裨補缺漏。而魏徵就是山東集團的重要代表。

李世民

魏徵出自山東,始終密切關注著山東局勢,他在李建成麾下時,就主張李建成討伐山東地區的劉黑闥,一來增加自己的功績以捍衛太子地位,二來結交山東豪傑,為自己未來的政治生涯做準備。李建成聽取了魏徵的建議,最終得以平定山東。

正因如此,玄武門事變之後,山東地區依然有李建成的勢力,於是李世民封魏徵為鉅鹿縣男,派遣他去安撫河北,並授以便宜行事之權。魏徵在磁州遇到了押解原李建成麾下李志安、李思行往長安去的囚車,他表示 「今若釋遣思行,不問其罪,則信義所感,無遠不臻」,赦免、釋放了二人,李世民聽說之後非常高興。在魏徵的努力之下,山東地區的形勢很快安定下來,從而築牢了「貞觀之治」的基礎。

魏徵

貞觀七年,魏徵為侍中(侍中為正三品,是三省之一門下省的長官,門下省有議政決策之權,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以山東寒士的身份正式成為宰相。除了總領門下事務,李世民還派魏徵處理尚書省積壓未決的訴訟案,魏徵雖然不熟悉法律事務,但 「存大體,以情處斷」,最後眾人 「無不悅服」,展現出了出色的行政能力。

李世民晚年為立儲問題而苦惱,太子李承干與魏王李泰針對儲位的明爭暗鬥成了他的心病。當時李承干 「不修德業」,而李泰聲望日高,為了維護太子,李世民以魏徵為太子太師,稱 「當今朝臣忠謇,無逾魏徵,我遣傅皇太子,用絕天下之望」。魏徵當時身體已經很不好了,於是推辭,李世民則援引漢朝「商山四皓」的典故,並說 「知公疾病,可臥護之」。魏徵並非關隴集團出身,也不是太宗舊部,卻得如此信任倚重。可惜的是,魏徵去世後不久,李承干就因謀反被廢,死於黔州。

李承干

三、被「遺忘」的文史才能

魏徵以勸諫而名垂青史,他政治上的功績掩蓋了文史上的才華。貞觀三年,魏徵任秘書監,這是掌管國家藏書與編校的官員,古時帝王好標榜「文治」,對書籍的整理和編撰往往都寄託著政治深意。魏徵與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共同編訂《群書治要》,博採典籍,這乃是一部講政治戒鑒的煌煌巨著。魏徵因 「喪亂之後,典章紛雜」,遂奏請校定四部圖書,數年之間, 「秘府圖籍,粲然畢備」

此外,魏徵還總領《周書》《梁書》《陳書》《齊書》與《隋書》五部官修正史的編撰, 「多所損益,薦在簡正」,並親自撰寫了《隋書》的序論與《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在中國古代官修正史即「二十四史」中,經魏徵總管修撰的就占了五部,可見魏徵不愧於時人對他「良史之材」的稱讚。

自南朝齊梁以來,宮體詩大盛,文學出現了追求綺靡華麗的風潮。陳叔寶、隋煬帝都是寫作宮體詩的好手,因此在唐王朝統一之後,很多人就自然地把他們的文學愛好和政治失敗聯繫起來,認為文學音樂都是導致亡國的禍端。

而李世民堅決反對文風決定政治興衰的論調,魏徵也認為 「樂在人和,不在音調」,政之興廢在人心而不在藝術。魏徵主張革除齊梁以來浮靡淫麗的文風,融合江左的清麗之美與河朔的貞剛之氣,使文學做到 「文質彬彬,盡善盡美」,這顯然是一種先進的文學觀:既堅持了文學本身的審美屬性,不使之淪為純粹的政教工具;又要求文學的思想、格調健康,符合所謂雅正的標準。唐代的文學革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沒有在太宗朝完成,但必須承認的是,這樣一種「盡善盡美」標準的確立,為之後唐詩藝術的極度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魏徵有作品傳世,除了一些用於國家祭祀的樂章,也有抒情言志的詩歌和大量文采斐然的奏章,他的文學創作踐行了自己的文學理論,可見其革除齊梁之弊的主觀努力。

魏徵的諡號「文貞」是當時是頂級的美諡。古代臣子凡得諡「文」者,往往都有極高的文化修養,如韓愈、歐陽修、司馬光等,魏徵出色的文史才能由此可見一斑,只不過,人們往往過於關注他的諫諍,反而把這一方面遺忘了。

四、破滅的明君良臣神話?

貞觀十七年,魏徵去世。李世民非常悲痛,他追贈魏徵司空,親臨慟哭,親自為他撰寫並書寫碑文,命令長安百官都要參加魏徵的葬禮,並讓太子李承干舉哀,晉王李治致祭,可謂極盡哀榮。李世民讓魏徵陪葬昭陵,親自登上城樓目送魏徵的靈柩出城,還為此寫了一首《望送魏徵葬》,詩的結尾說 「無復昔時人,芳春誰共遣」。

唐太宗昭陵

在魏徵去世之後,李世民讓閻立本繪製功臣圖像,是為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魏徵名列第四。畫成之後,李世民常去懷舊賦詩。

然而,不久之後,李承干謀反,曾被魏徵舉薦有宰相之材的侯君集附逆,李世民開始懷疑魏徵在世時結黨營私。另外,魏徵曾經寫下自己的諫辭拿給史官褚遂良看,希望他可以記錄下自己的言行,這種行為被時人視為顯己之賢而揚君之過,李世民得知後更加不滿。於是他下令推倒魏徵的墓碑,又取消了自己的愛女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的婚約。至此,昔日「明君良臣」的神話似乎已經破滅。

晚年的李世民好大喜功,日益懈怠,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征高麗,雖然取得勝利卻損失慘重。班師之後,李世民想起往日魏徵對自己的諫諍,悵然感慨魏徵若在,必不使自己有此行。到這時,李世民終於與魏徵和解,他召來魏徵的家人加以賞賜慰勞,派人以少牢祭奠魏徵,並且重新立起墓碑。

昔日的模範君臣終於還是有了一個體面的結局。今天,昭陵仍有魏徵之墓,乃是所有陪葬墓中離帝陵最近的一座,墓碑上是罕見的蟠桃紋,似有特殊恩寵之意。然而石碑上已無字跡,據推測,李世民下詔推倒魏徵墓碑時,因為碑上有御筆碑文,很可能要先磨去字跡,後來墓碑被重新樹立,而這份碑文卻無法恢復了。

文史君說

魏徵是貞觀名臣,唐太宗本人也高度認可他對於貞觀之治的重要貢獻,他的諫官形象早已超越時代,持續影響著後世。在諫諍的光環之下。魏徵還表現出卓越的文史才能。至於李世民與魏徵之間的君臣關係,尤其是魏徵死後李世民的反覆總是令人感慨:專制君主的喜惡極有力地影響著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另一方面,成敗功過又往往需要經歷時間的考驗,留與後人評說。今天我們予以重新審視時必須承認,這對君臣身上展現出的開放包容、英雄不問出身的精神氣質,無疑有著積極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唐】吳兢:《貞觀政要》,中華書局,2011年。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北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

汪籛:《汪籛漢唐史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中華書局,2018年。

(作者:浩然文史·扶風)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06228018221d065bfef60c676646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