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為什麼能反超中國?是日本人更優秀?不,重點在這三項!

2023-11-02     浩然文史

原標題:近代日本為什麼能反超中國?是日本人更優秀?不,重點在這三項!

近代日本為什麼能反超中國?是日本人更優秀?不,重點在這三項!

甲午一戰中日異勢

在近代歷史上,我國被曾經的藩屬國日本逼到亡國邊緣這事,始終都是華夏兒女心中的一道傷疤。關於日本為什麼能夠彎道超車,學界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有說是地理原因的,有說是文化差異的,還有的連民族性都給扯上了。

但是筆者覺得這些都是細枝末節,不足以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走向。如果地理能決定一切,人類還奮鬥個什麼勁?如果文化和民族性能決定一切,那就不應該發展經濟而是去改造人性呀!

關於日本近代為什麼能夠後來居上,筆者歸納了三個決定性的原因。

一、命運的玩笑

第一個原因是日本的國家體制跟中國大不相同。

中國自從2000年前秦始皇第一次完成了統一之後,就開創出了一套與世界各國大相逕庭的中央集權大一統制度。

秦始皇

這套制度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完善,至清朝時期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中央政府對於國家機體上的每一個細胞的控制力,都是其他國家所望塵莫及的。這在給我們提供了穩定的同時,也徹底鎖死了我國的活力。因為這套制度天然追求極致的穩定,它本能地排斥一切的變化。

對於中國的統治者來說,當下的情況已經是最好的狀態了,不可能再變得更好了。物極必反,任何的變化都只能把他們帶上更糟糕的境地。所以,像康熙皇帝這種西學造詣極高的人,依然會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而德川幕府與同時崛起的清政權堪稱是異父異母的親兄弟,這哥倆在閉關鎖國方面簡直就是一脈相承。筆者認為這應該不是巧合,而是東亞專制政權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的必由之路。

唯一不同的是,在清朝的統治區域內,中央政府一聲令下,沿海各郡縣的官員都能夠百分百執行中央政府片板不得下海的政策,可日本的德川政府,只是名義上的統一政權,實際上其地位更加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周天子。在幕府統治下,還有一大堆大大小小高度自治的諸侯貴族,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做不到令行禁止。

這正是中日兩國的第一個國運轉折點所在。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統一是好的,分裂是壞的。可當環境變化之後,過去的好會變成現在的壞,過去的壞也會變成現在的好。

當時日本沿海的很多藩鎮,像薩摩藩就不怎麼願意搭理德川家康的閉關鎖國政策,照舊跟西方人做生意。他們主要的貿易對象就是世界霸主海上馬車夫荷蘭,而貿易的交流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思想和文化上的碰撞,以至於當時荷蘭的思想和文學在日本文壇風靡一時,被尊稱為「蘭學」。

因此,當時的日本雖然總體上依舊處於愚昧狀態,但是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孕育新思想的種子了。

不僅僅是思想,沿海的商人階層也在與西方的貿易中逐漸發展壯大,為日後的資產階級革命埋下了火種。

這一點在中國是萬萬做不到的。當時中國唯一的通商口岸是廣州十三行,可是乾隆皇帝在跟西方人做生意的時候,卻嚴格限制西方人跟漢人接觸,甚至都不允許他們進入廣州城。

這樣一來,只有貿易交流,卻沒有思想碰撞。當中國面臨3000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候,就會變得惶然無措不知所以。而日本就不一樣了,他們在經過最初的迷茫之後很快就反應過來。像薩摩藩、長州藩這些地方在商業資本的驅動下迅速跟武士階層結盟,成功推翻了德川幕府,隨後又通過西南戰爭一腳踢開武士階層,自己獨掌政權。

清朝在後期的時候也陷入了德川家康幕府的狀態,名義上是統一的,但實際上卻是分裂的。江南各地大多都被湘軍、淮軍、楚軍這些地方武裝力量所把持,而洋務運動大多都是由曾國藩、李鴻章這些地方勢力所發起的。

可這正是我們的悲劇所在,到了晚清的時候,我們恰恰應該像日本那樣通過廢藩置縣、版籍奉還打造一個高度集權的大一統國家而不是搞分裂。後來甲午戰爭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那是地方實力派李鴻章在跟日本整個國家戰鬥,而不是中日兩國的較量。否則紙面數據差距那麼大,日本又怎麼能贏呢?

該分裂的時候統一,該統一的時候分裂。這大概就是中國近代最大的悲劇了吧?

李鴻章

二、自助者天助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日本崛起的第二個原因:外援。

任何國家崛起,或多或少都需要一點時代紅利作為助推劑。比如我們中國吧!如果沒有當年蘇聯的156項工程奠定的工業底子,決計達不到今天的高度。

而當年助推日本崛起的正是當年的世界霸主:日不落帝國。

英國這個國家自19世紀晚期開始一直奉行光榮孤立政策,從來不與任何國家結成長期軍事同盟,可日本卻是唯一的例外。

兩國自從1902年簽訂《英日同盟》之後,足足維持了長達19年的戰略夥伴關係。最後還是在美國人棒打鴛鴦的情況下才不情不願分開的。

然而兩國卻並不是從1902年才開始走在一起的。1902年簽署的那個英日同盟,更像是兩國在交往多年後正式領證。而他們談戀愛的時間要比這早的多。

先來說說時代背景吧!

自從英國人搞死拿皇之後,橫跨歐亞的歐洲憲兵沙皇俄國就變成了昂撒人最大的戰略威脅。英國為了遏制沙皇俄國,在歐亞萬里戰線上圍追堵截,到處扶持代理人政權。遠東作為俄國東出的必經之路,自然也需要設置封印。當時可供選擇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中國,另外一個是日本。

鴉片戰爭之後,英國把中國長江以南的經濟腹地變成了僅此於印度的經濟殖民地,所以他是不希望中國翻身的。而且中國這個國家體量太大,一旦崛起是英國所控制不了的。

相反,日本這個國家就不一樣了,日本足夠大,大到足以遏制沙皇俄國在遠東的擴張,但是日本又足夠小,小到它永遠都無法逃離英國給它設定的軌道。

正是在這種心態之下,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時,英國給日本投下了關鍵的一票。日本在這場戰爭中的絕大部分軍費,都是大英帝國以自身信用作保從倫敦金融城融來的,而不是傳說中的天皇絕食或者全民募捐,那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小頭而已!

三、甲午紅利

而甲午中日戰爭的意義對日本人而言再怎麼誇大也不為過。如果沒有這場戰爭,日本絕對不可能崛起成為世界強國。因為資本主義國家想要發展,需要原始積累,需要殘酷的剝削。而日本國弱民貧,又沒有什麼值錢的自然資源,無論如何壓榨自己的國民,都不可能完成工業化。它只能寄希望於對外擴張,可日本很不幸運,當時東南亞已經淪為西方殖民地。它能擴張的對象只有中國這個壓制了它數千年的龐然大物,如果不開上帝視角,當時任誰都會覺得這是地獄開局吧?

可日本人成功了。甲午戰爭,中國用自己的沉淪換來了日本的工業騰飛。

工業化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鋼鐵,而日本的第一家鋼鐵企業八幡煉鐵所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才開設的。也就是說,開戰之前的那個日本,根本就不是什麼工業化國家,它的軍艦跟北洋水軍一樣都是從德國購買的,大家五十步笑百步,誰比誰強呢?

但是相比於中國,日本有一樣重大的優勢,也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制度優勢,一個統一的集權國家,在資源汲取效率上遠勝於當時一盤散沙的中國,正因如此,日本人能一以貫之、堅定不移地執行侵華戰略,反觀我們呢,戰和不定、腐敗橫行、互相掣肘。這樣的國家,不敗,都怪了!

文史君說

總的來說,中日兩國的國運變量從兩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建立的時候就開始慢慢積澱,甲午戰爭則是兩百年積聚的總爆發。而中國花費了50年的時間和數千萬人的死亡作為代價,才最終扭轉了這一劣勢。

參考資料

詹姆斯.L麥克萊恩:《日本史·1600-2000:從德川幕府到平成時代》,海南出版社,2014.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c2b3b14e7f44eca09637c9747cdc8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