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哥本哈根》 | 萬物本質皆不定

2021-05-17     有染

原標題:評·《哥本哈根》 | 萬物本質皆不定

《哥本哈根》是當代劇作大師邁克·弗雷恩根據 「1941年海森伯探訪玻爾」這一歷史事件改編而成的曠世傑作,1998年於英國國家劇院首演後便舉世轟動。2002年,胡開奇先生翻譯後,王曉鷹導演進行了本土化改編,製作出了符合中國觀眾審美需求的國話經典版。自2003年面世以來,此作品已經連續演出18年,幾度在國內掀起「哥本哈根」熱潮,更有觀眾連看十幾遍,成為本劇的資深劇迷。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哥本哈根》面世後所取得的巨大轟動,均建築在劇作本身的博大深厚之上。劇作罕見地將物理、歷史、哲學和藝術高度融合,塑造出了「一段歷史、一種理性的震顫、一次心理的探究和一場全面的道德審判」 (John Peter,《星期日時報》)而劇作高度凝練的內容和形式都指向一個核心哲思:個人、歷史、社會、宇宙的不確定性。

劇作取材的這次會面,是歷史上的一樁懸案: 1941 年,海森伯到哥本哈根與玻爾的一次神秘會見。作為當時世界上最頂尖的物理學家,海森伯和玻爾這對曾經情同父子的師生在會見時已分屬於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陣營,人們並不知道他們的會見到底出於什麼目的,到底談了什麼內容,只知道會面之後,兩人多年的情誼一朝了斷,只剩下了表面的客氣和相互間的漠然,同時,由海森伯領銜的德國原子彈研發失敗,由玻爾參與的美國原子彈研發則最終成功,並投向了日本廣島。

圍繞這一關乎人類命運和戰爭走向的歷史事件,劇作以三人兩幕和四次追溯,以高度綿密和凌厲的思辨去還原了會面。

三個人物是海森伯、玻爾和玻爾之妻瑪格麗特,他們既是當事人也是不同視角的敘述者,在敘事和主觀評述之中跳進跳出。劇作開始,他們都已經死去,是徘徊於天堂或者地獄的鬼魂,他們不斷地爭論,各自以各自的回憶和敘述去不斷拼貼那場舉世聞名的神秘會見,他們談論科學、量子物理、戰爭、藝術、往事,時而仿佛回到了過去的親密,時而又回到兩個敵對陣營的陌生,無論在多少話題上他們曾形成過共識,三個魂靈在1941年的這次會面的目的和所談內容上卻始終無法達成統一。

通過非線性敘事,第一幕中,他們的追溯展現了科學家的道德觀、科學觀和被大眾所熟知的那一層次的「歷史事實」,人物性格盡顯。第二幕的「複述」則開始深入人物的心理,以探究他們的靈魂、動機,因此更傾向於潛意識層面的「心理現實」。兩幕之後,人物完成了四次會面場景的追溯,一次比一次更深入,也一次比一次更完整,觀眾似乎對這次會面已經形成了深刻的認知,卻又始終無法篤定地回答劇作之初提出的那個問題「海森伯為什麼要來哥本哈根」。

人物敘述的不確定,敘事結構的非線性,從內容到形式, 作為一部談論「不確定」的劇作,《哥本哈根》本身就是 「不確定性」的劇作實踐。在劇中,作為海森伯舉世聞名的理論,「測不準原理」負載了三種功能——第一,他是海森伯最偉大的榮譽,他是人物的「符號提煉」,測不準代表了海森伯,海森伯也代表了測不準。第二, 「測不準原理」是劇中1941年神秘會面的隱喻,對於世人來說,這次會面永遠都將留存在「測不準」的面貌之上了。第三,「測不準」所代表的不確定,是劇作家所要傳達給觀眾的哲學認知:人類社會 (海森伯的動機)和宇宙自然(波粒二重性)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為了使得這三重含義都能準確傳達,弗雷恩除了採取了與多義性文本相貼合的非線性敘事結構外,他還幾乎融合了所有現代派戲劇的手法,劇作有著表現主義、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荒誕派、質樸戲劇的影子,又都不是在這些戲劇流派的框架之類,而是最終落腳於帶有精神分析和意識流風格的心理現實主義。這些融於一體的表現手法,似乎都是弗雷恩為了表達文本內容而進行的形式上的量體裁衣,這種強烈的舞台形式的創造性和自覺性,保證了整個劇本的文學深度和戲劇張力。

因此《哥本哈根》也再次提示我們: 舞台形式是為文本內容服務的,而非本末倒置。

在內容和形式的完美融合之後,《哥本哈根》的哲思意義自然而然地就呈現在了觀眾面前: 萬物本質皆不確定

這是劇作家弗雷恩想藉由這一歷史事件和劇作所傳達的認知,也是他創作母題在這一領域的呈現。

曾在劍橋師承大哲學家維根斯坦的弗雷恩,在劇作最後留下 「一切得以倖免,非常可能,正是由於哥本哈根那短暫的片刻,那永遠無法定位及定義的事件,那萬物本質上不確定性的終極內核」 的台詞作為收尾,以後現代色彩的觀念啟示著觀眾:沒有什麼是具備永恆的本質的,有時連當事人自身也無法拼湊出一個統一的答案,然而即使沒有一個本質的,中心化的答案,歷史也同樣在行進,站在人類未來的終極關懷之上,在道義良知和事業成就之間,我相信弗雷恩的立場是選擇前者。

-劇終-

Qiana

劇評人,創作者

落筆於2021年4月27日

上海藝海劇院觀演後

劇照源於劇組

攝影 王昊宸

有染·與美好發生關係

舞 台|藝 文|悅 音|映 像

more:

評·話劇《牛虻》 | 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只有死路一條

評·陸帕《狂人日記》 | 一次心靈輪廓的描摹

聊·《隔離》 | 愛里的口是心非,最有意趣

評·《斷手斯城》 | 每個人註定要與自己的斷手和解

評·專屬版《寶島一村》 | 北海的冰化了,春天來了

評·《雅各比和雷彈頭》 | 人是徒勞的激情

聊·《男人與貓》| 在當下劇場好好講故事,並不容易

評·《羅慕路斯大帝》 | 摧毀帝國卻無力掌控命運的末代皇帝

更多閱讀 可點擊

張艾嘉 | 桑吉加

張晉浩 | 佟欣雨 | 丁一滕 | 楊易

史依弘 | 林懷民 | 蔣瑞徵 | 黃俊達

《偽君子》 | 《安魂曲》中文版 | 《手提箱裡的死狗》

《夜半鼓聲》 | 《禿頭歌女》 | 《奧賽羅》

大劇場版《枕頭人》 | 當代劇場版《等待果陀》

- 靈 魂 編 輯 部 -

執行編輯: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責任編輯:Paula & Cheers

主編:許安琪 &阿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SwbfnkBbyZbTSdknC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