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麻袋大內檔案,15萬斤,溥儀下令焚毀,輾轉50年終於保住

2022-07-25     浩然文史

原標題:八千麻袋大內檔案,15萬斤,溥儀下令焚毀,輾轉50年終於保住

八千麻袋大內檔案,15萬斤,溥儀下令焚毀,輾轉50年終於保住

紫禁城曾為明清兩代帝王居住的皇家宮殿,珍藏著無數不為人所知的深宮密檔,它們就存放在紫禁城東華門附近兩間與奢華建築格格不入的小房子裡,時人稱之為「大庫」。這裡作為大內檔案存放之地,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本應受到最為周全的保護,可時局動盪卻讓這批珍貴檔案遭受著顛沛琉璃的命運,甚至多次差點毀於戰火。

一、屢次搬家的「八千麻袋」

1898年,光緒帝同意內務府整修破敗不堪、滲水嚴重的大庫。可突如其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戰事讓修繕計劃不得不暫時擱置,誰都沒有想到,這一擱置就是10年。

1909年,在光緒和慈禧相繼離世之後,宣統皇帝的親生父親愛新覺羅·載灃被封為攝政王。他想要為自己舉辦一場隆重盛大且符合族制的就職儀式,因此命令官員到大庫查找以前留下的檔案記錄。但是大庫內檔案因多年來無人系統管理,且數量龐大不便於尋找,鮮有收穫。有官員上奏此事,並建議焚毀一部分檔案,從而便於管理與查閱。於是皇帝批准由內閣成員負責清理大庫,將無用的檔案進行焚毀。

一向戒備森嚴的大庫忽然敞開了大門,進入的官員紛紛開始了「探寶」。當時任職於清朝學部的參事羅振玉,進入大庫後,發現官員們將十分具有史學價值的明朝揭貼和實錄,以及具有參考價值的軍事地圖,都列入了焚燒銷毀之列。

羅振玉大為驚訝,他趕忙上報時任大學士軍機大臣、監管學部的張之洞,請求其將此事稟報皇帝,及時保護檔案。可張之洞對此事並沒有過多關心,認為清理檔案是皇帝的命令,並非什麼大事,不宜上報。在羅振玉向張之洞說明了這些檔案的價值後,張之洞告訴羅振玉,若想做成此事,可以私下進行。於是,羅振玉將八千麻袋的檔案偷偷運走,保護於當時十分冷清的國子監敬一亭內,這是這批珍貴檔案的第一次搬家。

1912年,北洋政府為了成立歷史博物館,將國子監作為臨時的成立籌備處。而當時藏於敬一亭的八千麻袋檔案,也就成為了歷史博物院的首批藏品。後來這些檔案隨著歷史博物院籌備處一起遷至到故宮午門外的朝房,還有的堆積在門洞裡面,長期以來無人問津。

1918年,傅增湘當上了北洋政府教育總長,他曾命魯迅及其同事對這些大內檔案進行整理。在整理檔案的過程中,魯迅發現傅總長經手的檔案,總是會有一些被私扣下來。傅增湘在其編寫的《藏園群書題記》中也記錄了從大內檔案中找到了宋朝書籍並私藏的事情。然而有此等行為的不止傅增湘一人,順手牽羊的不計其數,有些官員在檢查檔案時,時常順手藏書於衣服之中偷偷帶走,導致大批檔案流散於民間。

1921年前後,北洋政府因財政困難,無法支付工作人員工資,於是各個部門都在自求生存之道。歷史博物館決定將「八千麻袋」大內檔案當作廢紙賣給當時西單最大的紙店——同懋增,從而獲得資金。同懋增紙店的掌柜認為,這筆生意有利可圖。於是他東拼西湊,湊到4000銀元,將大約15萬斤的「廢紙」收購。當時的4000銀元並非小數目,可以輕輕鬆鬆在北京城買一座非常豪華的四合院。在交易完成後,紙店掌柜立即命夥計將八千麻袋的廢紙分批運往唐山、定興等地進行「回爐重造」。

二、終於安定下來了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八千麻袋」大內檔案可謂是燙手的山芋!各方勢力都在伺機窺探羅振玉手中這些珍貴的史料。當時不僅中國人想要收藏這些檔案,許多外國人也是摩拳擦掌,更有甚者還提出以使館的名義進行購買。多年宦海沉浮的經驗讓羅振玉明白,僅靠自己是無力保護這麼多珍貴檔案的。經過深思熟慮後,他決定將檔案賣給即將前往日本擔任駐日公使,同時也是大收藏家的李盛鐸。並且他向李盛鐸提出了一個要求:無論如何,這些檔案不能賣給外國人。最終李盛鐸以16000多元的高價收購了12萬斤的大內檔案。

不過在1928年時,李盛鐸又以18000元的價格將其賣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但當時檔案僅剩10萬斤。歷史語言研究所對部分檔案進行了整理,先後出版了《史料從刊》和40冊明清史料。後來國民黨出逃台灣時帶走了一部分,剩下一部分大約5萬斤依然堆放在午門樓上。

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國家檔案局決定對這批檔案進行整理。初期約為5萬斤,當時擔任整理任務的是全體共青團員,他們僅用了將近100天就成功完成任務。據當事人回憶,當時的整理任務十分艱難,午門樓上的房間已有30年未打開。當房門打開的那一刻,撲面而來的是沉寂了三十年的灰塵,以及陣陣腐臭味,這使得工作人員難以呼吸。當工作人員們打開麻袋後,發現了更為棘手的問題,有些檔案已經發霉,而且麻袋裡伴有各種破布爛紙。功夫不負有心人,工作人員們在整理後,發現了很多十分珍貴的史料,例如明崇禎年間的科抄、行稿,都屬史學界首次發現。

這些重大的發現讓專家們決定再次進行複查。第二次的史料整理工作進行了3個多月,這一次參加整理的人員層次更為豐富,不僅有國家檔案局的幹部,還有大量的專業學生。最終整理後裝成300多袋,其餘的檔案則贈送給學校以及有關研究機構。

「八千麻袋」大內檔案經過了50年的曲折坎坷終於找到了最終的歸屬,這批整理成卷的檔案將永遠存放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留予後人研究與評說。

文史君說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將「八千麻袋」大內檔案譽為近代中國文化的「四大發現」之一。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從1909年到1958年,短短50年時間,「八千麻袋」檔案幾經易手,經歷了太多的戰火與損耗,最後僅剩一半,好在今日它終於能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找到安全的歸宿,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八千檔案事件算是終於塵埃落定。「八千麻袋」大內檔案記錄下的不僅僅是紙頁上的歷史,還是中華民族飽受屈辱的近代史縮影,更是一部活的史書。

參考文獻

宋橋:《清宮八千麻袋檔案的來龍去脈》,《魯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2期。

鄧衍明:《國寶檔案鉤沉:八千麻袋大內檔案的世紀拯救》 《湖北檔案》2014年11期。

劉國能《「八千麻袋事件」告訴我們什麼——寫在紀念"八千麻袋事件"90周年之際》,《北京檔案》2011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昕冉自得)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b7cbeb12bb92f05ccb188531c4e64a3.html